非常不科学。
初学者一般会磨出茧子,因为垂直压弦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垂直抬起手指。因此在运指的过程中,会造成手指与琴弦的横向摩擦,形成手茧。特别在大跨度的练习时,横向摩擦更明显,民谣琴较细的钢弦也会加大这种摩擦。
此外,由于手指不够放松,压弦时,会过度用力,导致琴弦在手指上留下较深的压痕,导致疼痛。
事实上,随着水平提高,手指放松,手指独立性增强,四个手指的压弦力度都会保持在刚好能压住,却不过度用力,这个力量实际是很小的,几乎不会勒到手指。运指过程中的横向摩擦也会明显减少,因为这种摩擦,会让琴弦发出字儿~字儿~的声音,非常影响演奏。为了避免杂音,让弹琴尽量干净,会尽可能地垂直压、松。
然而,初学有手茧很难避免,可以多练基本功,减少错误操作,让手茧不再形成。练习时,可以用砂纸打磨手茧,保持手感。时间久了,水平高了,手茧部分,会形成厚厚软软的肉垫,而不是硬硬的角质层。
其实换个说法你就更容易接受了。
初学者手指会疼,跟刚开始健身的人肌肉会酸痛,刚开始工作的人会不适应单位环境,刚到湖南开始吃辣的人会上火,这几种情况并没有什么不同。
长出茧子,其实并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结果。手指疼的原因也不只是没有茧,姿势错误、发力不对等等,都会导致(至少是加重)手指的疼痛,我们的目标其实是将左手的按弦位置、发力动作、力度大小等基础技巧练得更加熟练,而达成这个目标的同时,会得到“起茧子”这个附加的结果,顺便解决疼痛问题。
并不是我为了“长出茧子让手指不再疼”这个目的而练琴,而是我在达成“把琴弹好”的目的的过程中,手指经历了由疼到不疼,由没茧子到有茧子的过程。
是不是看起来“科学”多了?
磨出茧子很正常。不然的话一个滑音就象触电一样,尤其钢丝弦。不过也不能练很了,练狠了真能把指头练废了。总要放松,不宜用死力,能出声音就好。不留心会越按越死。
按弦的方法不对,手型不规范,太用力了。手腕转一下,手指最后一个关节要尽量与指板保持垂直,靠近品丝,不用太使劲。好比新手开车抓方向盘太死一样。
这种事你居然还来跟我讨论科不科学?请不要抱着侥幸心理,你要想弹的好必需疯狂的练,吉他没有取巧的途径,练习过程中手指不可能不起茧子。
这不是科学不科学的问题 不是有了茧子再去练吉他 而是只要练吉他就会有茧子 和你饿了 我问你是否吃饭科学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