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张国荣的演艺生涯的过程中,每一次对自我的突破都是通过打破原有已经非常成功的自我形象来完成的,这对于艺人来说风险很大,但他就是这么自信和大胆。和大陆观众一提到他就想到悲情的程蝶衣不同,在香港人心中他的形象也有一个固定的套路,就是提到的“完美情人”,我其实一直也纳闷,为啥他演的港片中都默认女人都会很爱他,却从来不去花笔墨去描写为什么这些女的会爱他,就好像这是一个大家默认的常识一样,即使有他追女人的情节,一般都不超过十分钟,而且一般只是象征性地追一追女人的忠诚度就都很高。但是这种现象在95/96年之后就在减少了,他很明显在努力演各种多元化的角色,这些角色都无一例外拼命淡化原有的这种属性”。
比如说《红色恋人》里的共产党,借别人之口就被形容为“一个中年男人,很普通”,《色情男女》里面就是个存在感比较低弱弱的小导演,《流星语》里是个衣衫褴褛生活在平民窟的单亲父亲,《枪王》里是个心理扭曲的杀人狂……我觉得这个时期他肯定还是有主动权去挑本子的,而他挑本子的原则可能更多地考虑对自己的锻炼和转型更有利,而不是像新人那样一味追求“大导演”、“大制作”,因为对于一个寻求“转型”的演员来讲,“大制作”要承担的风险会更大。我个人觉得他的转型是比较成功的,2000年左右的几部作品演技比96/97年又有了提升(我很推崇《流星语》和《红色恋人》,可惜很多人觉得这两个作品不太成功。
有些话我觉得不能偏信,他到不同的地方还会有不同的表现呢,就这么轻易地定了他是个怎样的人是否太草率,前两天看的一个访谈,是叶大鹰的,就是老哥演的《红色恋人》的导演,说什么这个电影预知了老哥的结局……那不说老哥拍的电影十有八九都是悲剧呢……所以我现在还是多看他的访谈,自及当时的新闻,毕竟没有现在那么多的加工。最后还想多说两句,我在之前的回答里也都提到过,或许大家都有荣初的时候,但公共平台上没有人愿意天天看到这些哭哭啼啼的言论,着实很影响心情,也影响对老哥的观感,本来现在大部分人对老哥的了解还是来自于媒体上渲染的那个忧郁,不得志,悲情的张国荣,作为荣迷,还天天泪目,对“继续张国荣”绝对百害而无一利,所以,还是克制自己为好。
我觉得张国荣是本质上充满自信、野心勃勃、事业心强、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强控制欲的人。在自己的歌唱和演员事业上都想做到青史留名并且让后来人很难超越的程度。他想做导演这点80年代就在说,其实以他的资源和影响力在他80年代想做随时都可以做了,为啥要拖到90年代末期还没有做,无非他的好胜心强、自我要求高,加上一路上合作的都是华语影坛最顶尖的导演,私以为他觉得要么不做,要做就要一开始就达到很高水准,至少不能比王家卫差太多,由于对自己要求太高所以总觉得自己还不到火候于是就拖拖拖,总之就是时机不成熟,觉得自己的掌控力还不强。
港媒对哥哥评价好坏各半,在艺人圈声誉很好,但哥哥对国内是很有向往的。以上是个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