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茶馆「七百多场演出后老茶馆再开张茶客兴味浓经典不走样」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0更新:2023-02-11 18:02:27

一部《茶馆》,每年的上演是剧组的狂欢也是观众的福利,然而今年的幸福来得有点突然,春节前开票前一日的官宣与《正红旗下》首演的喧嚣叠加在了一起,而2月2日经典版《茶馆》的上演更是延续着众星云集的喜庆氛围。

726场演出后,老裕泰再开张,有茶正酽的浓郁,也有火候不同的新鲜。虽然连手握“变天账”的梁冠华也记不清这究竟是这个版本的第365场还是356场,但人艺的中生代们正向着老前辈写就的374场一路狂奔。

“我们演得动的时候就要交班,年轻人平地起高楼会很吃力”

《茶馆》接班似乎是永恒的话题,身为院长的冯远征,也不可避免地会被问到新老衔接的时间表。“前几天在排练场我们还在闲聊接班问题,大家都有一个想法,就是别等我们演不动的时候再交班,要尽早完成更替,趁着我们还干得动,能够帮帮他们,否则让年轻人平地起高楼会很吃力。这两年剧院有一个令人欣慰的现象,就是老演员会回来跟年轻演员同台,哪怕是很小的角色。就如同杨立新老师在《正红旗下》中饰演的老舍父亲,戏份很少,但他每晚演出前却非常有兴趣地给自己化妆,特别是老舍父亲去世时候脸上的烫伤,对待艺术的态度为年轻演员打了样儿,也显示出他们对人艺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虽然每一代演员面对的观众不同,但《茶馆》作为人艺的看家戏不能走样。”

《正红旗下》和《茶馆》之后,接棒人艺舞台的是另一部经典《雷雨》,但新剧创作也将成为人艺今年的主题词,一批新创剧目静待上台,而7月则将会有另一部新排的京味儿大戏上演。“从《长椅》开始,我们希望人艺今后的每一部都是精品,哪怕是小剧场,也要杜绝简陋的、凑合的作品存在。”冯远征表示。

“生活离我们远了,创作就更远了”

复排艺术指导杨立新因为着的急最多,自称“着急人”而非“召集人”,“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那个时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有意思的时期。记得当年演《雷雨》时朱琳老师问曹禺先生,鲁妈发现这是周朴园的家,为什么不走呢?而现在的演员有这样的问题也无从问起了。我们这一辈人的优势是曾经和老前辈们同台过,有些熏染,80年代他们正值力壮,我们就和他们一起演角色了,虽然只是些很小的角色,但那种耳濡目染还是不能比的。今天的北京城已经不是过去的北京城了,但观众希望看到的还是原汁原味的北京城,年轻观众没有见过老舍先生说的‘晴天就像个香炉,雨天就像个墨盒’的那个北京城,那种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生活离我们远了,创作就更远了。”

从青涩到成熟,饰演唐铁嘴的吴刚称20多年来台词已经融化在血液里,但每次又都有新的理解。“每年都与观众见个面,有粉丝从天南地北赶来,但其实吸引他们来的还是戏。每年都有新演员融入,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们会找一个相对充裕的时间把这个戏再好好排一下。”

“观众的着力点分散,但我们要传递的是剧目的经典性”

300多场演下来,梁冠华称和之前的小心谨慎相比,现在更多的是自信,而且依旧心潮澎湃。“老舍先生的文字与历史与现实都结合紧密,剧本中的那种先见性、对社会发展的那种总结和预见是让人折服的。”虽然希望观众看到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但梁冠华也知道现在观众的着力点其实是很分散的,“有看明星来的,有看小品的感觉来的,但我希望观众能真正理解这个戏的经典性在何处。苏民和童弟老师当年教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上乘的,什么是低下的,从表演和文学剧本上就要分清,作为演员不要为观众一时的掌声冲昏头脑。”

“《茶馆》具备文物一般的品质,我们要在品质上向老前辈看齐”

“常四爷”濮存昕刚刚在《正红旗下》饰演完老舍先生,又马不停蹄走进老舍笔下的人物,在他看来,“看《茶馆》买票的理由还是老舍先生,我们自己在台上也有津津乐道的那种陶醉,台词写得太好玩了,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引用《茶馆》的台词。(于)是之老师说,文学养育着这个剧院,了不起的作家们为剧院提供了文学基础,文学剧院的品质很重要。”

1999年初入《茶馆》,濮存昕称自己最初是在找路、找门,比较肤浅。“我特意请黄宗江老师来看戏,出来后他一路上没说一句评论,只是说‘不容易’。那时林兆华对文本和布景都有改动,老观众不大接受,2005年又改回到老版。我们对历史对经典还是要尊重,要有标准,如果没有更完整的创意,就要按照老样子演下去。观众看的就是特色人物和有味道的语言,说缺少时代精神,这一点在《茶馆》身上不适用。但这个版本演到今天又到了传宗接代的时候了,其他的戏都有新面貌,唯独《茶馆》具备文物一般的品质,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品质上向老前辈看齐。”

求老舍的作品《茶馆》的精彩句子及赏析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

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

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怎样过这个“双寿”呢?祥子有主意: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绝对不能是个女的。最好是拉到前门,其次是东安市场。拉到了,他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


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买卖也就更顺心。

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赏析:祥子为了“买车”而牺牲了许多许多,它用三年时间才买到它,当然激动不已,从他的语言、动作、想法上都可以看出他的心情。至于“祥子买车的日子也是他的生日”,虽说这只是个巧合,但可见老天爷在暗中帮祥子呢。

读到这段话,谁都会为祥子的成功而高兴,给他庆祝。这就是老舍这个“人民艺术家”语言的魅力!

扩展资料:

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有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

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

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一为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渐小有成就.

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响着他.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系.

同样,老舍的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警、简洁,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

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其二,尽管茶馆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

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一、王利发(茶馆掌柜)二、松二爷(胆儿小,人却不怀)三、常四爷(正义之士、十分爱国、体格健康)松二爷、常四爷两位茶客与王掌柜交情还不错而在这所谓“热闹”的茶观众,要找出几个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还真不容易.

听听!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我虽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过这有点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使人更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啊!发人深思.其三,子承父业.

这是几句疮痍有待讽刺意味的安排.剧中一幕幕地时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卫起来,客人的思想呢?!简直是幻包装不换内容.

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铁嘴养一儿子,现竟“升级”为大师.刘麻子那说媒拉线行当竟让他儿子“发扬光大”变为“花花联合公司”(专给洋人、官员提供女招待与吉普女郎).而吴祥子这老式特务到了儿子这辈儿竟改个名儿叫世袭特务.人哪!为何总在这方面“遵规守矩”呢?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茶馆》

求老舍茶馆的内容简介

茶馆的内容简介:《茶馆》结构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

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人于这家大茶馆,全剧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形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和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

第二幕: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主要上场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王淑芬、刘麻子、唐铁嘴、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李三、康顺子等。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攀谈。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扩展资料

《茶馆》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一新式一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

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

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

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人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

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师等职;192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此间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长篇小说。

1930年回国,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并写出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和短篇小说《月牙儿》等。抗战期间,曾主持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

1946年赴美讲学,完成了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等。新中国成立后应召回国,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23部话剧和长篇小说《正红旗下》。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