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本片是1994年奥斯卡大热,只因那一年大导演们逼格集体爆发,才最终倒在《阿甘正传》面前(但是它在IMDb排行榜上甩开阿甘十几名)。怎么算,它跟1995都扯不上关系。本片从未在国内公映过,却有一个不错的国语配音音轨。相信大部分人都是上映了两三年之后,DVD片源极大丰富的年代才在卖碟小贩的怂恿下买来看的(得承认最早一拨盗版贩子的自我修养水平还是蛮高的),从此便奉此片若神明,在诸如征婚网站之类的地方都郑重填下,最喜欢的电影:刺激1995。这倒霉名字到底怎么来的,首先肯定不是港版译名:香港94年同步上映的,译作《月黑高飞》(想杀人的赶脚);而在台湾却推迟到了第二年才上映,名字就叫《刺激1995》。但这不科学啊,为什么这样翻,1994年台湾引进了1973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骗中骗》(The sting),被引进片商译作《刺激》,这台湾人的英语是体育老师教的,你让唱歌的斯汀大叔情何以堪?接下来到了95年他们引进《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以后觉得剧情和《The sting》比较像(哪儿像),于是为了区别两部电影,就在后面加了1995,变成《刺激1995》,真是个很欠揍的决定对吧,这还没完,到了1998年他们又引进了《重返伊甸园(Return To Paradise)》,又觉得情节挺像,于是译作《刺激1998》……唉,有时候本土文化情结太自大了也不好。当年我收的那张D9,封面也是印的刺激1995,为了追求多一条国语音轨和部分花絮,只好忍了。都压箱底了大半夜的我就不拿出来拍照了。
关于片名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台译 《刺激1995》,港译《月黑高飞》,大陆译《肖申克的救赎》,译名最准确为大陆的直译,“肖申克”就是片中那所监狱“鲨鱼堡”的译音。但最出名的则是《刺激1995》,也只有这个版本最有卖点与吸引力,但有点名不副实。毕竟这是部节奏舒缓,不愠不火,值得人品茗细看的嘉片,而不是只图刺激了事。 原因是以前有一部叫《刺激》的影片也是这个题材,很受欢迎,后来这部《肖申克的救赎》出来后,有人就建议叫做“刺激”的1995年版本,呵呵,就是《刺激1995》啦。
一个商业化的恶果。原来《肖申克的救赎》在1995年的奥斯卡颁奖晚会上颗粒无收,在引入台湾后,因为两位主角蒂姆.罗宾斯和摩根.弗里曼在台湾的名气不大,引进方认为整部影片讲的就是一个惊天骗局,而作为台湾引进的同类题材影片中最卖座最有影响的便是1973年保罗.纽曼和罗伯特.雷德福主演的《Sting,The 》,在台湾公映时译作《刺激》。于是,这部于1995年引进的《肖申克的救赎》就被莫名其妙的冠以了《刺激1995》这样莫名其妙的名字。完全是一个商业性的结果,来吸引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