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冯小刚过去创作历程的人应该知道,对于冯而言,实际上并不存在转型的问题,因为冯在其电视剧时代,就已经有过正得不能再正的作品:“一地鸡毛”和“月亮背面”了——在我们传统的认识当中,电视剧在所谓视听表达手段的艺术成就上,就往往不能与电影相提并论,因为两者特性所限,甚至在承载的内涵与思想成就上也无法对比,但对于冯,这个传统要反过来,冯小刚的这两部电视剧代表了他的影视创作手段与思想品位的高层次,反倒是电影,成为他商业成功的工具。
从这个角度上说,冯小刚拍“夜宴”也好,过去的“一声叹息”和“手机”也罢,都算不上是什么转型,这些只能算是冯小刚在拍商业电影的过程,玩的不同类型但千面一点的“精致的游戏”。
我对冯小刚的贺岁电影作品系列的认识就是“小品”,只是用了电影的形式进行了一番包装,在本质上与王晶的搞笑和软色情;美国的“惊声尖笑”系列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姿态上更矜持,更“端起来装”,这类电影根本没有置评的需要。
至于“一声叹息”和“手机”,只是冯投机取巧避重就轻的一种随兴感叹,根本谈不上深入与阐述,在这两部“电视电影”中,冯将他生活中所触及的可能与事件进行了录制与直播,在本质的挖掘上,浅尝辄止,比如就中年婚姻的危机阐述而言,冯在“一声叹息”中表现出来的困惑,甚至比不上韩国女编剧金秀贤在十多年前编写的、温情主义充斥的《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中,对二叔二婶的夫妻关系由冷到热再热到冷的解构主义式表现来得随性和妥贴。至于“手机”,则完全成为导演的自我想象与满足,感觉不到多少“人的力量”,只是一种调笑与自嘲。在本质上,这两部作品依然是冯“小品式聪明”的延续。
扯皮之后,落座归席来讲讲这部冯票房最近的心血之作与诚挚之作。
肥皂版的哈姆雷特与最中国的核心
冯票房对自己新作的定位是“悲剧”,然后他毫不避讳自己的剧情是依托于西方戏剧——或者是世界戏剧史上最沉重的悲剧之一《哈姆雷特》而来。
因此而批叛冯票房一味西风东渐,毫不中国,显然是没有看明白“夜宴”这部电影的激情之评。这部电影,其实恰恰中国得很。
《哈姆雷特》的沉重并不因为它是一个悲剧,而是因为它提出了一个所有人都必需面对的命题:“To be, or not to be.”看上去,这是一个关于抉择的命题,其实这仿佛是所有人都必需面对的一个宿命式的命脉题,其中包括了悲剧归宿的必然性,仿佛是一个循环,无论你是to be还是not to be,最终都避免不了悲剧的结局。哈姆雷特作为这出伟大悲剧的灵魂,他始终在杀父占母之仇前辗转反侧,在对“人性的善与恶”的怀疑与重建中摸索,在犹豫不决中报了仇,又被动地在复仇中被杀死。全剧的人物关系设置给这层沉重加上了重重的枷锁,叔叔杀死了父亲,夺走了属于父亲的一切的同时,又占有了母亲,而亲生的母亲居然在肉欲的趋使下接受了这一切,王子在巨大的屈辱与仇恨中徘徊,在叔叔、父王、婶婶、母亲的在报复的过程中又伤害了其爱人与朋友。
改编中改变人物的关系,是很容易出彩的,徐克是这方面的大师,但人物关系的改编往往容易带来颠覆性的结果,“夜宴”也走了这条路子,但明显,冯票房显然并不需要一个颠覆性的结果。
冯票房只改动了两个人物:章子怡与吴彦祖的关系,他们由原剧中的亲生母子,变成了毫无血缘关系的母子,甚至作为太子的吴还比母后章大四岁,这一改不仅仅完全摆脱了原剧中国人很难理解并接受的“恋母情结”内涵,更将原作沉重的罪恶与人物关系的彻底斩断,使得整个剧情简化为了叔叔弑父、夺情。在吴与章的第一次见面的戏,在台词、机位与调度中显而易见王子主导地位的完全丧失,而王后绝对主动的态势。王子复仇记显见得成了王后复仇记。在这里,“夜宴”完全背离了西方式人文精神,换之以最纯粹的中国式的立场与思想:女人是祸水。
——王子被父亲的放逐,是因为他与少妻的私情;
——王子的父亲被杀,是因为他老牛吃嫩草地搞了个他消化不了的年轻王后;
——王子的复仇,是因为弑父之外,更因为爱人被夺。
“夜”片在冯票房的授意下,完全将一群男人围绕着一个女人所产生的欲望作为了影片的主旨,然后是葛优因为得不到心爱女人的心而宁愿让心爱的女人毒死,周迅为了摆脱王后的控制自愿求死,以及黄晓明意犹末尽地搞完恋妹情结后为妹复仇不成后而死,整个故事完全肥皂化为中国式的多角恋爱,不仅仅与莎翁原剧大异其趣,甚至更进一步表现出冯票房割不断的肥皂剧情结与审美。
应该承认,冯票房显然企图在这当中挖掘出悲剧的内涵与力量,如果影片能够在这一点上继续深入,或许这部电影还可以找到一点点深刻的涵义,于是,他一边让吴彦祖在叔父自尽后痛苦地表示皇位的痛苦与罪恶,一边让章子怡也染上了权利的欲求,并在最后莫明其妙没根没据地被一只冷箭射死。
双主题并行,造成了这部电影斑驳的品位,同时也造成了电影人物行为逻辑的混乱:没有一个有价值的人,人人都看似为欲望而生,但人人又做着为情义而死的事。看到最后,我们不知道章子怡的死为了说明什么,也不知道这一大票人马都死了意味着什么——是中国古代皇官的水很深?还是权利的欲望害死人?抑或是红颜祸水就应该死?可惜,冯票房显然并不满足于情欲带来的力量,或许他也驾驭不了情欲的力量。
他大概并不知道,人死得多,不代表悲剧的深刻,甚至死人也不一定就是悲剧的。
可以想见的是,冯票房在拿起“夜宴”的剧本之前,是何等的雄心壮志,目视高远,平心而论,自“英雄”以来,“夜宴”的剧本应该是最完整也最具备了可能深刻但又好看的架子的,但是因为导演的过于贪婪以及个人趣味的导向,使得这部西风东渐的作品,一步步地把《哈姆雷特》移步换形而成为“雷雨”。
如果冯票房真心想探讨欲望的伤害,不如让章子怡永远生活下去的好:她因为不满足前夫在床弟间的给予,而对小叔子弑夫之举默认,但是她最终还是不能认可这个猥琐的替代品,同时为了保护自己的情人儿子,下毒药死了他,然后逼迫情人儿子继了位,可惜这个情人儿子实在过于理想主义与多愁善感,于是她又杀了他,最后仿效了武则天称帝,在后宫欲乱的狂欢中,悠然思念着当年与情人儿子冲灵剑法般的剑器双人舞。
本来应该说是“我为什么要抵制《夜宴》”,但我已经看过了(朋友请的,却之不恭),擅自加上“们”,理由待我慢慢说来。
凭良心说,《夜宴》要比《无极》好一些,尤其谭盾的音乐不错,但本质上,两者并无不同,甚至在形式上也甚为相似。从《英雄》以来,我们已经看到很多这样的“鸿篇巨制”了,它们之所以让人失望,其中必然有共同的地方,符合一个模式。《无极》无疑是个顶峰,但恶评不妨碍其高票房,因此这个模式可能会延续下去。因此,我所说的抵制,只是期望会出现某种程度上票房的失败能促使投资者和导演反思这种模式的绝路。投资是有机会成本,这些钱理应能够拍出更好的电影。
那么这个模式是什么?是什么让曾经优秀的导演拍出再二再三的滥片。大家都说《夜宴》的台词怪怪的,的确,这更像是话剧的说话方式。其实,《夜宴》所讲述的故事只需要“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在舞台上就能表现出来了,但是电影显然无法仅满足于类似舞台的表现方式,因此要把舞台移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山川为舞台,自然美轮美奂,当然也有可能破坏环境;或者在舞台设计上叠床架屋,无所不用其极,自然绚丽多姿,当然也可能荒诞不经,可发一笑。因此,内容的贫乏与形式的华丽形成了一种张力,让观众中总能从中发掘出无数笑料,这样悲剧也就成了滑稽戏。或说,追求场面的宏大和精致也未尝不可,好莱坞电影也有很多史诗场面恢宏,历史影片华丽。确实,论场面恢宏,《宾虚》《角斗士》《指环王》等等,论布置华丽,想起库布里克的《巴里•林顿》。但是,《角斗士》场面有热血的古代战争场面再现,《巴里•林顿》有导演对18世纪欧洲苛刻的复原,而《指环王》则有人类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力真实地表现,如此等等。但《无极》《夜宴》的场面有什么意义吗?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日式漫画的影子(《无极》的形象设定似乎就出自日本人),这当然不能说是想象力的匮乏,而是对历史的应有的尊重。《夜宴》历史设定于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但从中我们看不到一丝一毫中国的痕迹。对于历史细节的考证和复原或是他们无力也不屑做的事情。或又说,那可以当成架空历史的想象作品呗,但从《夜宴》几乎是个室内戏来说,这样的想象力,皑皑,今天天气不错。
因此,这个模式或许可以称之为“故事不足,形式来补;愿者上钩,钱先到手”。
或说,对于《无极》,故事弱的指摘尚可成立,但《夜宴》用东方的形式讲述了东西方观众都能理解的故事,怎能说不好呢!《夜宴》真是个莎士比亚戏剧节,前面是王子复仇的《哈姆雷特》,后面是人类欲望的《麦克白》。讲述人类内心永恒之欲望和希望、爱情和死亡,这自然很讨巧,也无可厚非,但仅是这样自带的高帽是不够的,这样的母题需要通过具体而现实、巧妙而生动的情节、人物、场景的塑造表达出来。
试举一例,婉儿在影片结局一段赤裸裸的自白,抒发内心对于欲望的渴求。随即是突如其来“天外飞仙”的一剑,用一个隐喻彰显命运、报应或正义诉求,以共建和谐社会。这段独白为整个影片定下关于欲望的主题,但是这样的欲望来的毫无来由。《麦克白》里,麦克白的欲望是被女巫(代表着命运)和妻子(代表着现实)所激发出来的,人类本性中的欲望总是需要激发才能显现出来,否则类似“天生杀人狂”只能成为小说或影片中的反派,却无法达到把美好的东西打破的悲剧效果。从我看到的层次,婉儿最初是为了自保和保所爱之人而对厉帝屈从,随着爱人对自己的不理解乃至离去,以及最后对于一切希望的绝望,使得她无意之中走到权力的顶端,随后她就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追求的就是如茜素红般的欲望。婉儿的自觉过程被极大的消减了,角色自身的逻辑并不足以支撑到影片的结束,因此其中应该需要更多的细节和表述来完成这个过程,而最终来源不明的惩罚,使得影片对于欲望的态度模棱两可。
写了这么多,我也越发不自信起来了,表达也似乎也加繁琐。回到开头,我没有权力要求大家不做什么,我也不好说买张D版看而不去影院看,甚至说“跟《无极》一样的滥片”也会引发好奇,已有前车之鉴了。如果不辞辛苦已经看到这里,我也就很感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