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瑮,字浮筠,1884年生于杭州。其祖父夏鸾翔,字紫笙,清代畴人之一,著有算书多种,擅长绘画诗词。他的父亲夏曾佑,字穗卿,好八股,精释典,著有《中国古代史》等书。夏元瑮在科学、国学两方面均受其先辈的深刻影响。
夏元瑮的生平
回国后,应北京大学校长严复之聘,任该校理科学长(相当于后来的理学院院长)和物理学教授,讲授理论物理等课程。他和何育杰在北京大学培养了第一届物理学本科毕业生(1913年入学,1916年毕业),开创了中国的物理学大学教育史。1917年初,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聘请夏元瑮继任理科学长。
1917年11月,夏元瑮在其他教授协助下,提出《改订理科课程方案报告》,改学制为预科2年、本科4年。“方案”中加强实验,增加选修课,使课程设置水平大为提高。1918年10月,他代表北京大学向专门以上各学校校长会议提出理科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案,有关课程设置的建议更为完备,如增设近世电学(包括放射体论、电子论、光论、辐射论)理论、相对论、原量论、流体力学、高等理论力学、声学、弹性论、导热论等课程。这个方案不仅反映了夏元瑮对当时物理学进展的深切了解,而且表明他准备将最新物理学成就纳入教学内容之中的远见卓识。1917年,相对论与原量论(即量子论)刚刚诞生不久,理论尚未完备,但已经成为物理学界普遍公认的学科。夏元瑮提出的方案,对我国20年代左右的理科教学具有一定的影响。 1929年3月,夏元瑮当选为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1930年3月,再次当选。1931年起,北京大学各系系主任不再由各系教授选举产生,而是由校长直接聘任。夏元瑮的物理系主任之职一直到1931年王守竞被聘任系主任为止。他在北京大学任教10余年,为建设北京大学物理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夏元瑮还兼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和辅仁大学。1924—1927年间,他出任同济大学校长,大夏大学物理学教授。1928年,他先后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兼工学院物理学教授,北平大学代校长。1936年起,他先后又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湖南大学、重庆大学教务长,大夏大学(抗战期间在贵阳)教务长、理学院院长等职。 夏元瑮热爱教学工作,喜欢研究学问。他教书几十年从不随便开口;每次上课,他必先思索所讲的材料,以及如何讲法。他讲课总能吸引学生,无论再深的学理,经他浅显比喻、反复讲解,学生无不通晓。他一生中,曾担任普通物理、光学、电学、热学、电子论、相对论、原量论(量子论)、波动力学、理论物理、近代物理、解析几何、高等微积分、群论、科学通论,以及英文、德文等外语课。对当代物理学进展,他了如指掌。他虽是理论物理学家,但他主张“实验物理学与理论物理学能合而不能分,合则有利,分则有害”。他反复强调,“物理学的最高法庭在实验与观测。无论何人有何种程度,都可发挥自己奇特的思想,不过务须求其是否与实验相吻合。”
夏元瑮一向视教书为高尚职业。他说:“因为人类最高智慧即科学,而传授科学知识的人就是教员,不可以教书匠妄自菲薄,社会官僚轻视教员的陋习,不足计较。”对于官场陋规,他极为反感。他一生无意高官厚禄,放弃了许多机会。在他看来,当官之事“我觉得无聊”,“心思用于建设的少,而用于对人者反多。人的寿命有限,何必如此自苦。”“此外最感痛苦的是,好计划常不能实行。各机关当局,大多都是空言,很少埋头苦干的人,又未必为上司所赏识。总之性情不近之事,勉强为之,则痛苦万分也。”他的这席话,可谓切中旧社会官僚制度之时弊。
1932年中国物理学会成立,1932—1934年,夏元瑮是该会董事。他一贯热心赞助并积极支持物理学事业。他为人谦虚,学识渊博,提携后学,真诚热心。1935年,当有人问他为何不著书立说时,他回答:“一因学界胜我者甚多,不敢献丑;二因近代物理日新月异,书犹未出,材料已旧;三因材料太多,选择为难。而且觉得作一书必有独到见解,或更好讲法,同新鲜的表演等等,自问全不如人;四因翻译名词为难,看者不懂,懂者不看。我教书几十年,但不敢出书,自觉没有过人的地方。中国物理,近年有长足进步,各国物理杂志也时见中国人的论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物理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诸君,都是很努力的,我不能相与伦比了。”这种诚挚、谦虚的态度,令人敬仰。
夏元瑮身材不高,精悍强壮,一副和蔼面孔。他待人热情,视学生如同子女。日本大举侵略中国后,1937年中国科学文化中心转移到西南,夏元瑮离开湖南到西南各大学任教。他的德国妻子终因德籍而回国。他在辗转西南数年之后,思愁万千,忧国忧民,又因多年贫困,患心脏病,于1944年在贵阳逝世。
夏元瑮的简历
1884年 生于杭州(生月、日不详)。
1904年 入上海南洋公学。
1905年夏—1906年 秋在美国伯克利学校学习。
1906年秋—1909年 秋在美国耶鲁大学攻读物理学。
1909年秋—1912年 在德国柏林大学深造。
1912年 回国。
1912—1919年 任北京大学理科学长。
1919年夏—1921年 夏初出访德国并以访问学者身份入柏林大学。
1921—1923年 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兼任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教授。
1923—1924年 任同济大学校长。
1924—1927年 任大夏大学教授,兼任第一交通大学(上海)教授。
1928—1932年 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兼工学院物理学教授。
1929—1931年 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
1932—1935年 任北平大学代校长。
1937—1944年 先后任湖南大学、重庆大学和大夏大学(贵阳)教务长,大夏大学理学院院长。
1944年 卒于贵阳(卒月、日不详)。
华东师范大学曾有哪些历史名人执教?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知名人物有,马君武、王伯群、欧元怀,郭沫若、田汉、李石岑、邵力子、厉麟似、程湘帆、曾昭抡、艾伟、邵家麟、吴泽霖、王蘧常、马宗荣、夏元瑮、谢六逸、吴泽、何炳松、周昌寿、姚雪垠,张寿镛、朱经农、廖世承,吕思勉、钱基博、胡适、钱钟书、徐志摩、朱公谨、容启兆、张歆海、颜任光、张东荪、谢霖、蒋维乔、韩湘眉、潘光旦、周煦良、罗隆基、王造时、章乃器等都是学术界声名远播之人
陈独秀是北大文科学长,谁是理科学长?
蔡元培是应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之邀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在邀请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之时,同时留任夏元瑮教授继续担任理科学长,而夏元瑮是被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严复聘为理科学长和物理学教授的,夏元瑮曾与何育杰曾共同培养了第一届物理学本科生,堪称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创始者,那么,夏元瑮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蔡元培的任命状
夏元瑮(1884—1944)字浮筠,浙江杭县人,其父夏曾佑是光绪十六年进士,曾任礼部主事,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时,夏曾佑曾是随员之一,他与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交往密切或曾在一起共事,与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同为晚清著名诗人。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夏曾佑曾出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当时鲁迅是社会教育司佥事,也就是说夏曾佑曾是鲁迅的顶头上司,夏曾佑于1915年调任京师图书馆馆长,著有《中国古代史》一书。
《中国古代史》
夏元瑮幼年丧母,夏曾佑于1894年赴京城担任礼部主事时,曾将夏元瑮带往京城读书并亲自调教,夏元瑮丰厚的国学素养几乎都来自于父亲的言传身教。
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创办了“求是书院”,夏元瑮被父亲送入“求是书院”读书,并于 1904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 1905年春广东省招考官费留学生时,给外省预留了3个名额,夏元瑮闻之前往应考,在600余名考生中竟然名列第一。
1905年夏,夏元瑮远赴美国留学,在伯克利学校补习物理和化学的实验课程,一年以后考入耶鲁大学攻读物理学,于1909年夏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夏元瑮的介绍
夏元瑮(1884—1944),我国早期近代物理学家、教育家,专长于理论物理学。毕生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培养了许多物理学和工程技术人才,他和何育杰二人是我国大学物理本科教育的开创者。翻译并出版了爱因斯坦名著《相对论浅释》,为相对论在我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贵州师范大学在哪个区
一、贵州师范大学在哪个区 贵州师范大学 是在贵阳市云岩区,具体地址在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宝山北路116号,该校是当时全国仅有的八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是贵州目前唯一一所进入教育部、国家外专局“111计划”的高校。
二、贵州师范大学简介
贵州师范大学 的前身——“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创建于1941年,是当时全国八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建校之初,以王克仁、齐泮林、曾景、萧文灿、王佩芬、朱厚锟、尹炎武、李独清、李锐夫、杨宪益、姚奠中、夏元瑮、谢六逸、谭戒甫、向义、熊铭青、郝新吾、汤炳正、赵咸云、梁祖荫等为代表的一批知名学者来校任教。他们艰苦办学,传薪继火,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50年10月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54年10月教育部委托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贵阳师范学院,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学院;1985年更名为“ 贵州师范大学 ”,199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04年原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并入;2006年被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与 厦门大学 结成对口支援关系;2013年7月正式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15年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等学校;2016年与兰州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双方深度合作与协同创新的新局面;2017年成为贵州唯一一所进入教育部/国家外专局“111计划”的高校。
学校地处有着“中国避暑之都”美誉的林城——贵州省省会贵阳市,现有三个校区,分别座落在云岩区、白云区(求是学院)和花溪区,占地面积近2800亩。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8万人(含求是学院学生10000余人、研究生2830人)。设有24个学院、1所继续教育学院、1所独立学院(求是学院)。
学校学科综合实力位居贵州省高校前列。现有4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4个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32个二级学科)、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107个二级学科)、1个独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领域)授权点,81个本科专业,具备应届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推免权。有7个全国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一流大学”建设项目4类共11项:一流专业项目5个(含培育项目1个)、一流课程项目2个、一流平台项目2个、一流师资项目2个, 2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4个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项目、10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7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1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3个省级重点学科、19个省级高校示范性本科专业(特色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布局。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结构不断改善。 现有在职教职工 2572人,其中师资1785人,师资中有教授299人、副教授677人,有593人具有博士学位、945人具有硕士学位。学校师资队伍中有“*”特聘教授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人选1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4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2人、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两课优秀教师1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年度影响力人物3人、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1人、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7人、贵州省核心专家3人、省管专家26人 、 贵州省优秀教师13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9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黔灵学者”5人、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人、省青年创新人才奖3人、省青年科技奖12人、省高层次创新人才27人(千层次人才22人、百层次人才5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26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7人。师资队伍中有“候鸟型”特聘教授30人(其中院士2人、“*”特聘教授2人、国家“*”领军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较为丰富,是全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2017年1月,学校荣获“国家级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称号。2017年6月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和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2017年12月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现有1个国家级大学校外实践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教育现代化监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教师研修基地(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1个国家级教育综合实验实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1个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2个省级重点学科人才培养基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国国际化人才外语考试(BFT)贵州省考试培训中心、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基地、贵州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贵州省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培训中心、贵州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贵州省教师教育现代化教学实习基地、全国外语水平考试贵州考试中心、信息技术及应用培训基地、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培训中心、贵州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贵州省教育厅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贵州省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贵州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贵州省廉政文化理论研究基地、省级优秀校园文化育人基地、贵州省高考评卷基地、贵州省美术设计类专业考试基地、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术科考试基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中国·贵阳大数据旅游研究(实训)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贵州蜡染传承基地、贵州省志愿服务项目孵化中心、贵州省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贵州生态文化国际交流中心等挂靠在学校。
学校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教育部111引智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6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遥感中心贵州分部、12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天文研究与教育中心,1个贵州省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全省高校唯一),2个院士工作站。学校分析测试中心是贵州省司法厅首批批准的“物证司法鉴定所”、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的“贵州省化学试剂质量监督检验站”。出版有《 贵州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师范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和《 贵州师范大学 报》等报纸刊物,其中,《 贵州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贵州省一级期刊,《 贵州师范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4年以来,学校共承担省部级(含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72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24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26项,全校科研经费近4.18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162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4项;国际级文艺奖2项;获批专利316项,出版学术著作339部。学术论文被SCIE、SSCI、SCI、EI、ISTP、ISSHP、CSSCI、CSCD收录4600余篇。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高、功能强,无线网络覆盖大部分公共区域及图书馆阅览区域,基于公共数据平台的数字化校园服务全校。图书馆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三校区馆舍面积6.2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269万余册,其中古籍文献10万余册,年订阅纸质中外文报刊2250余种;数字资源总量达114.72 TB,其中电子图书158万余种册,提供使用中外文数据库48个,其中自建特色数据库21个。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贵州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分中心”。
学校注重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先后与美国、英国、葡萄牙、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等多个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分别与美国、葡萄牙、俄罗斯、韩国、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瑞士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开展有师生交流项目。开放办学力度进一步加大,是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任务院校之一,与英国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合作举办有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SQA-AD),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合作开设有本科国际通识教育课程(IGEC),学校设有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可组织实施相关汉语水平考试。
学校历经七十八年风雨,代代贵师学人以振兴国家、民族为己任,修身治学,殚精竭虑,形成了特有的学人品质和学校品格,熔铸了“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大学精神,凝练了“慎思笃行、博学致新”的校训,培养培训了27万余名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成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师范大学,为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以省部共建为契机,继续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突出特色,推动跨越,为加快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贵州师范大学在安徽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2013-】
贵州师范大学王牌专业 比较好的特色专业名单
贵州师范大学是双一流大学吗
贵州师范大学教务处系统入口地址
贵州师范大学教务处官网:http://jiaowu.gznc.edu.cn/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教务处电话 附号码及其他联系方式
贵州师范大学教务登陆入口地址
贵州师范大学教务系统入口:https://jwc.gznu.edu.cn/
贵州师范大学在哪里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