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中的老年人伦理叙事作品「中外电影中的老年人伦理叙事」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09更新:2023-01-02 13:53:12

利益纠葛是国产老年电影的重要方面。2012年上映的《桃姐》与《飞跃老人院》以养老院生活的老人为视角讲述了中国式养老问题。《桃姐》中,桃姐是一位在罗杰家中勤勤恳恳工作了近60年的老佣人,她一生未嫁,而且像母亲般爱着罗杰,直到她意外中风住进老人院才结束了佣人的工作。这是影片中的一个转折点,进入老人院的片段塑造了各种各样的老人形象,而不同的老人形象也进一步丰富了桃姐的形象和其生活内容,金婆重男轻女,财产早早给了儿子,却不曾料到儿子不孝,女儿虽然心中满腹却依然无法舍下年迈的母亲;向桃姐借钱嫖妓的坚叔,坚守老人院的主任,沉默的校长老人,老人的精神状态正是暮年生活中的欢声笑语和哀伤压抑的写照。老人院的老人们大多是子女送来的,他们或工作繁忙,或移居海外,或有情感恩怨,换言之老人的价值大大压缩,成为家庭的负担,养老院成为较为安全的物质空间被用来安置老人。在《飞跃养老院》中,当老人们决定去天津参加电视节目,院长请来老人们的子女做出决断时,从“谁对老人们负责?”的争执中,反映出老人空虚的精神状态被忽视,甚至子女对老人的行为产生不理解与对立。对于老人院的老人们来说,老年并不意味着离别与逝去,身体机能的衰竭并不意味着无望与悲苦,他们同样拥有梦想与青春,激情与爱情。

而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之下,老人对于梦想的追求、对爱情的向往存在一种无法言说的困境。《飞跃老人院》中,老周身患膀胱癌晚期,不久即将离开人世,他隐瞒自己的病情,身体力行地和大家一起制造快乐,分享幽默来改变孤独压抑的老人院氛围,看海的梦想埋藏心底成为离开世界前的唯一念想,默默的争取最后的机会。在《饮食男女》中,父亲与锦荣发生了一段忘年恋,锦荣是家珍的同学和朋友,一直被看作家里的第四个女儿,因此这段爱情是对传统伦理的一次宣战。同样在《穿过寒冬拥抱你》中,谢咏琴与沛爷的黄昏恋情瞒着家人,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和家人分享。小心翼翼的背后是大家心中根深蒂固的刻板老人形象:对子女的付出及隐忍的爱,但是他们的孤独与倾诉却鲜少被理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强调“孝”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人之行,莫大于孝。”“父慈子孝是为人伦。孟子描述的理想中的社会就包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与忠、齐家与治国平天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孝”成为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也结构了伦理关系,赋予主客体的身份与社会关系。在网络上看到一位老人的话语:“要么出钱、要么出力、要么闭嘴”的生存法则,传统中对“孝”的行为随着老人价值的丧失而淡化,老人成为逐渐失语的群体后,而社会却仍以传统伦理的老人形象束缚老人的思想行为,这也是电影凝视中国老人群体后带来的思考:老是人生的必经阶段,疾病、孤独、生死、分离的生命体验是每个家庭不断承受的,对老人生活境遇呈现的重要目的是沟通观影者与社会的联系,把握与老人的关系。

无奈的命运中寻求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是国外又一重要表现。《爱在记忆消逝前》讲述了一对患重病的老夫妻开着老旧的房车在旅途中回顾人生的故事,由于妻子患重病需要住院,相爱的二人面临永远分开的处境,因此决定在生命最后镜头完成两人一直想做的事-游览海明威故居,并最终在旅途中殉情。相似的影片《爱》展现的是老年生活的真实残酷,而《爱在记忆消逝前》是的爱是自私、占有欲强的。电影中阿兹海默症疾病是困境,也造就了约翰的双重人格,疾病塑造了两者深爱的程度,也成为艾拉不能放心离开世界的牵挂。影片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与中国形成对比,父母之间的爱情没有被子女的亲情冲淡,在子女前并没有收敛彼此的爱意,也就形成了“孝顺、依赖、隐忍”等重重复杂的关系,升华为对生命意义、对爱情坚守等更为宏大的书写。

西方老人问题主要不是表现为物质的需求,而主要是对个人生活情绪的问题带来的思考“一种存活的愿望与死亡的恐惧所引起的情绪。在纪录片《如何死亡:西蒙的选择》中,57岁的西蒙被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疾病后,决定其瑞士实施安乐死作为之际的死亡方式。西蒙曾经是对工作和生活抱有极大热情,精通四种语言、剑桥学历等带来的幸福优越让他无法忍受身体每况愈下的折磨,西蒙在片中说道:“出生和死亡都有它的时刻,现在是我希望的死亡时刻”。对于西蒙,没有自尊的苟活他无法接受,比起无法控制自己的恐惧便选择坦然的走向死亡。《金色的池塘》以一对古稀老人夫妇来到金色池塘畔的别墅度假。二老情深意笃,但是像所有的老人一样,老头诺曼看着自己从强壮渐渐走向衰老,也时时感到恐惧与无助,内心充满忧郁,脾气变得喜怒无常,连女儿都惧怕他而与之疏远。但《金色的池塘》与《爱在记忆消逝前》都以明亮的色调和优美的风景冲淡死亡严肃的话题,都象征着老年战胜生命的恐惧,走出困境后,豁然开朗的人生态度。

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发源于中国儒家文化,以通俗现实主义风格为主潮,关心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与伦理困境的表达,对老人题材的表达将老人养老生活的困境与伦理进行勾连,呈现出东方式伦理文化的表征。电影《爱在记忆消逝前》约翰作为海明威的书粉,带来很多海明威的经典哲思,在海明威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其实映射着西方的伦理思潮:战争带来社会的退化,将繁荣时代被转变为精神荒原,道德沦丧、信仰迷失。孤独、空虚是现实社会的返照,困扰着战后所有的清醒者,他们需要建立一个道德有序的世界。而老者历经沧桑,对自我存在,对生命的意义的追问,探索生命本真的价值与意义,他选择了给自己精神自由的空间。这种精神自由影响着约翰,也影响着西方老人的生活观念。中外电影均通过光影银幕叙述了人在生命后期的普遍生活状态,不同的地域的伦理关系、不同视角塑造着老人不同境遇,描述了老人走向衰老的过程和面临的困境,给人以感伤、叹息和悲悯。不同的生命观、不同的生命体验所织就的中外电影具有相同的目的:强调老人的问题,不只是老年人的,而是整个人类都要面临的问题。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