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5号酒杯》「585号酒杯︱唯有独立思想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69更新:2023-03-18 17:44:54

在文章开始之前,为大家分享一个短片——《pour 585》,仅需几分钟,看看你是几号酒杯?

短片主要讲述了:

大酒杯将自己体内的红酒依次灌入整齐排队的小酒杯的杯内,并在小酒杯身上写下没有感情的数字编号。

从此空的小酒杯变成了同大酒杯一模一样的大酒杯。

585号小酒杯抗拒大酒杯的灌输,因此被其他小酒杯视为异类,最终被大酒杯强行灌入。

随后585号小酒杯变成了比大酒杯更大的酒杯,再继续给其他小酒杯灌输红酒的故事。

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观众看完短片的感悟都有所不同,有些观众会觉得这是暗指独裁统治,还有些认为是暗讽现代社会的“体制化”现象。

在我看来,这部动画可以多角度理解,我感悟最深刻的当属于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独立思考能力缺失的现象。

短片中空的小酒杯就好像还是一张张白纸的孩子们。

家长、老师甚至是这个社会,就是短片中的大酒杯。

他们强行将自己的思想(即短片中的红酒)灌输给孩子们。

将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甚至是幻想找的模样。

这个过程中很少有孩子问为什么,只是茫然的接受思想的灌输然后遵守着,只有少部分的孩子会如同585号酒杯般提出疑问,但往往会被视为异类,不被认可、接受甚至压制。

小时候,大人会说,你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找份好工作。

读书的时候,老师说,这个是重点,这个是标准答案,你们要背好。

工作的时候,有人跳出来,枪打出头鸟,你千万不要提意见,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后,就做中间,凡事服从就好。

却从来没人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考大学、为什么要背题、为什么只能服从?

比如我们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都是一个好奇宝宝,我们可能会问爸爸妈妈苹果梨是苹果还是梨、为什么月亮有圆有缺、糖为什么是甜的、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

这时候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便开始萌芽,但很多家长、老师往往把这份好奇掐死在摇篮里。

通常我们得到的回应便是:“哪有什么为什么?糖当然是甜的啦”、“一加一就等于二,不用问为什么,记住就行了”。

上学了我们还是不需要怎么思考,只需要应付好考试就好。

选择题填对答案就好,填空是常识背背就会,后面的简答题论述题都有套路,不用费脑筋,只要考试前使劲背诵。

比如以前我们背的“苏门四学士”是: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加上陈师道、李廌是“六君子”。

OK,我们只要背这十几个字就好,一般这些题目是填空和选择题,只要填对名字就得分。

但最后我们不知道,四学士的所长是什么,有和苏东坡渊源如何,而苏东坡如此爱惜陈师道,为何陈师道不拜他为师。

我们就好像背题的机器,背后的故事我们都不知道,考完试后,这几个人的名字可能也忘记了。

成绩好的就是好孩子,可没人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要考试,为什么成绩好的就是好孩子。

而如果哪天我们对标准答案产生质疑,或者问他我们为什么要背题,权威受到质疑的老师便会说提高嗓门:“这是标准答案,我们以这个答案为准!”。

当然,这并不是全部老师的作为,但往往此时我们已经失去了问为什么的能力。

幼年期间的我们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黄金期,往往被“应试教育”毁于一旦。

独立思考能力,对于这个耳熟能详的词大家应该并不陌生,那么独立思考能力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世界500强公司的外籍CEO中,大部分都是印度人,很少有华人。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公司Google,Microsoft,Mastercard,他们的CEO全部都是印度人。

为什么呢?

要比英语好,印度人能好的过英语母语国家?

《中国经济周刊》发过一篇文章讨论这个事儿,他们采访了一些专家,问他们印度高管和中国高管到底有什么差异。最后大概提了三个点:

据此我们不难看出,独立思考能力是有多重要,由应试教育产生的习惯导致国人致力于追求正确答案,然而生活中、职场里又不是考试,哪有什么真正的正确答案?只有最佳解决办法。

高考的设置本是为草根孩子提供一条突破阶级的最佳途径,却逐渐演变成应试教育的终极目标,为应试教育提供理所应该的借口。

而孩子们经过应试教育后进入名校大门就真的拥有人生的金钥匙了吗?

当然不是!

进入名校的门槛仅仅是应试教育的结果罢了,他们只是背题背的更好,与独立思考没有关系。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迷茫的经历,归根到底就是从小家长老师就告诉我们:“孩子,要好好学习,将来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所以我们的人生目标就变成了学习、背题、上大学、找工作。

之所以我们高中毕业以前都没有过迷茫,是因为我们的路都定好了,家长老师亲戚朋友都在告诉我们,只要考上好大学,以后就轻松了。

而我们只需要提高成绩,其他的什么也不用考虑,甚至有的高材生连系鞋带这等小事都不会做。

我们上大学选专业首选听说赚钱多的、爸妈觉得好的、“铁饭碗”等等,却没考虑过自己的喜好,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

因为我们自小便被身边的“过来人”灌输着这种思想。

甚至有喜欢的专业却不敢选,因为那些专业可能在家长、亲戚、朋友面前不是好专业。

名校毕业就具备独立思考能力?

不一定!

进入名校的门槛仅仅是应试教育的结果罢了,他们只是背题背的更好,与独立思考没有关系。

很多名校毕业生一样没有独立思考能力。

清华学生粱植去参加《奇葩说》海选时遭到高晓松的批评,身为清华在校生中的佼佼者,他竟然问三个老师自己毕业了应该找什么工作。

高晓松特不喜欢名校生学习N年之后来对这个问题摇摆不定,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来不回学习演讲的原因。

因为无论他演讲的多激情澎湃,学弟学妹问的问题也是绕不过工作问题总有学弟学妹站起来问:“学长,我毕业后该去国企还是外企?”

按高晓松说的,我们教育大潮是,无论你是名校还是技校,他的初衷都只是为了找份工作,并不是为中国的思想市场提供新观点,名校只是他未来找工作的一个跳板。

中国的学生们好像都很喜欢问这个问题,我该做什么?我要做什么?

为什么我们要到处去和别人讨要人生的方向?你有没有为自己认真思考过,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能做什么?为什么人生目标一定是找一份糊口的工作?

中国人普遍存在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究其根本,父母、老师、亲戚朋友等习惯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我们。

他们曾经也是被灌输红酒的小酒杯,只是继续将自己的思想转而灌输给我们。

而这样强行的思想灌输却掐死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萌芽。

我们应该认清一个观点:学习的目的不是记住现存知识,更不是考出好成绩,而是训练大脑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让我们能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真真假假的声音里保持冷静独立的思考,在纷繁杂乱中保持独立的灵魂,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而不是“唯一解”,自己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

独立思考能力一词本就空泛,又该如何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呢?

针对看到的现象及推论不断追加为什么,能够帮助我们以一个更深入的视角去看世界。

普通人只是看到「是什么」,而我们要尝试去想「为什么」,并对于自己得出的推论,持续不断地追问为什么。

说一个说烂了的例子——牛顿,大家都知道他被苹果砸过。

我们可能没有被苹果砸过的经历,但是肯定见过东西掉下去,或者知道我们飞不起来,但是你想过为什么我们飞不起来吗?因为我们没有翅膀?东西掉下来为什么掉在地上不是掉去天上?

这些我们都没有问过。

但是牛顿没有简单地相信苹果就是要往下掉的结论,而是更深层次的质疑、探索,不断的问为什么,并发现了万用引力定律。

而他不仅仅满足于得到推论「因为有重力」,而是不断地追问自己为什么会有重力,重力和什么相关,怎么证明,最后把重力这个现象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规律,更厉害的是还用他发明的微积分证明了出来。

这才使得牛顿成为了物理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而我只能在这佩服他。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事情产生质疑,然后探索,问为什么,并且去证明它,可以帮助我们独立思考,不沉醉于表象。

我认为想要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要有几个科学思维的习惯。

一共三点,质疑一切,调查研究,实证。

01 质疑一切

对任何事情,保持怀疑的态度。

能够对现存的事物保持质疑态度的人都是勇士,生在19世纪的西方的哲学家尼采,敢于质疑上帝, 质疑宗教,质疑道德,质疑社会制度,质疑统治阶级的规则。

这个例子是西方的可能我们不能感同身受,但是如果我告诉你,你生在清朝。你质疑孔子,质疑传统文化,质疑皇帝,质疑我们的四书五经,质疑女德、质疑所有古代知识,质疑忠孝礼义廉耻。

可能你就会成为585号酒杯,被大家质疑、嘲讽,所有人都会认为你是一个大逆不道的人。

但往往就是这种“大逆不道”敢于打破常规的人,改变了世界。

不破不立。你不打破一些东西,你无法独立的站起来。思想也是一样的,你不打破一些束缚你的枷锁,你无法独立思考起来。

首先从质疑开始,质疑父母、老师和社会给你带来的任何想法,你可以质疑婚姻,质疑国家制度,质疑教育,质疑医疗,质疑爱情,质疑你的情绪,质疑你的思维模式,尤其是质疑你坚信不疑的东西。因为这样,你才可以改变自己思想,改变了思想,最底层的思想,你几乎就改变了自己行为模式,行为模式一变命运轨迹就变了。

任何一个事情,任何一个新闻,任何一个人,首先不要抱着评判的态度,首先是质疑。

02 调查研究

有了质疑就开始有了思考,但没做过调研的思考叫瞎想,毛泽东曾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当我们质疑某件现存事物。

例如你开始怀疑童话里的爱情都是骗人的,那你就可以去收集几十个,或者几百个样本。找不同阶层的情侣,去调查他们的情史,看看爱情的数据是怎样的,是否和童话里是一样的。

实践出真知,无论是对什么产生质疑,都需要自己去做可靠的调研或亲身体验,分析并找出论点,也就是根据上百个爱情样本,看他们为什么和童话里说的不同。

例如:可能的原因有:现实中要门当户对,而童话故事里灰姑娘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因此童话都是骗人的。

03 实证

如你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自卑的人,那你就去多实践看看自己是否能做到自己曾经认为做不到的事情。

道理也好,真理也罢,都需要亲身去实践,去研究,去检验,你才知道,别人说的是不是真的。

你没有经历过得事情,作为一个有独立思考的人,你怎么敢轻易相信。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尽量保持质疑一切的态度,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动物。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