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微鲸电视怎么样「拳打小米脚踢乐视微鲸怎么这么暴力美学」

tvb影视大全港剧资讯人气:231时间:2023-03-19 00:38:27

简直拳打乐视,脚踢小米,谁这么拽啊?

原来是微鲸科技创始人兼CEO李怀宇。一个有着出色职业经历、口碑甚好的行业人物。较早前曾参与创立百视通,后曾转战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这是2016年,一个有着巨大视频消费商机的奥运年。3月下旬,一个全年行情转旺时刻。众多厂家正密集推广电视产品。TCL、三星、创维、海信已发过声,小米明日推出55寸产品,月底还要倡导一轮国货运动。乐视们也将有不错的声量。

微鲸昨日也推出了自己的55寸产品。李怀宇是纯粹借公司新品发布会喊号子,还是拿自己的职业声誉赌博?看上去风险太大了。

是的,微鲸诞生一年多,虽然持续发出了声量,但在大众心中,它依然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而小米的名气,甚至已下探到中国乡村社会,几岁的孩子都知道这个名字。

不过,熟悉微鲸诞生背景的人,应该明白它不是一个玩票的。在它背后,站着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真正的掌门是传媒业风云人物黎瑞刚。这两个人物深谙新媒体行业,不可能是贸然涉入这个领域。

我相信他们有自己的玩法。如果结合互联网电视行业格局与眼下的焦灼,李怀宇更像是带有威慑的宣战。当然,这不排除他与微鲸有自己的风险要素。

微鲸有哪些威慑手段呢?

首先,最表面的,密集的产品策略至少代表着一个新创公司对供应链的吸引力、现金的实力。昨天,李怀宇透露,2016年,公司将推出至少10款产品,昨日电视已是第4款,未来两个月内,还会有大屏电视产品。这意味着下半年,它还会有一半的产品储备。当然不止是电视。

这种密集的产品策略,带有构建平台化的用意。李怀宇说,微鲸产品已得到用户认可,但产品线依然不丰满,单品有局限,接下来必须不停滴推出新品,扩大销售。说到产品竞争力,他认为,功能、品质、性价比、内容都会有自己的差异化。

他有一种紧迫感。一方面,他看到行业变化加快,乐视也在加快速度,微鲸“紧迫感是很强的”;二是高速的竞争下,一些实力不强的品牌肯定很快会出局。产品做好还不够,还得做精,不仅谈概念,这需要大量投入,微鲸在软件方面的投入是业界最高的,前不久跟MIT的合作投入就是如此。

“同时我们要有内容,会根据不同的用户和需求把产品做一些分层。”他透露。

我相信,在终端上,微鲸会形成一个产品矩阵,成为一种整体的平台化解决方案,尤其侧重智能家居。

只通过产品看一个诞生才一年的企业竞争力,可能有些夸张。所谓产品领先,一般不会超过半个摩尔定律周期,竞品一定会追上。单纯比较昨日微鲸55寸与明日小米55,意义也不大。

我更看重的是,微鲸与李怀宇本身展示的一种格局、眼光、产业经验以及长期耕耘市场的信心。

许多人并不能真正理解电视市场的巨大风险,以及与其他消费电子的差异。电视消费频次远低于手机。它很难建立一种付费模式。有线电视不是真正的付费模式,不过一刀切的服务,用户内容缺乏真正自主,交互更不用说。某种程度上,互联网电视面临的是一个长期形成的免费难题,尤其中国市场,非常顽固。

李怀宇10年前在百视通就遭受过这种考验。他曾对外这么说:“我们从第一天起就知道这件事有多困难,不论是业务模式本身,还是商业模式都不好操作。”直到8年后,我在百视通还听到前任副董事长张大钟说的一句话:在付费电视上,我们必须杀出一条血路。可见这一模式背后的艰难。

即使有了付费模式,想形成一定规模,并实现广告等变现,也很困难。不过,当年李怀宇仍然推动企业创立了最初的付费模式,为中国IPTV奠定了发展的基础。这种经验,是那些直接杀入互联网电视领域的人没有体会过的。

我个人相信,李怀宇携手黎瑞刚建立微鲸,一定有他们的某种电视人情结。

10年后,虽然许多基础设施、产业链有了长足进步,但整个付费电视模式依然面临巨大挑战。他们应该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老实说,当我去年听到他与黎在这一领域的动向时,起初惊讶,继而感到庆幸:这帮深有情怀的电视人又回到了战场,一定会有更加创新的精神,能扩大这个产业的视野,带动更多创业者参与其中。

李怀宇说,当初也想找过外部的人担纲,但一是难找,二是时间不等人,他从事过这一领域,有责任推动微鲸前进。他展示了一种渴望变革的激情。

当然,只有产业经验也未必能够成功。因为,这个领域的门槛其实越来越高。很多时候根本不是单一的产品层面,而是一个系统创新的难题,它涉及强大的资源整合。

一个关键要素,自然是资金的力量。小米当初本来最早想先涉入电视,但在考量了资金实力、成本等各种风险后,决定先从手机领域实现突破。乐视如果当初没有进行一番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我也难相信它会涉入终端。即便如此,截至目前,其电视终端主业盈利依然有限。

直白地说吧,互联网电视看去光鲜,其实已是个资金门槛、资金消耗非常大的领域。轻资产模式掩盖不住下单时的货款压力,尤其是供应链紧张时刻。

昨天,当有人问李怀宇,当初CMC投资的20亿元花得如何时,他说主要花在人才与团队上,然后话锋一转:“反正这个行业肯定是百亿级的竞争,因为中国市场很大,将来整个在互联网电视领域彻底把行业变革的话,玩家必须得有百亿以上的能力才能够去完成这样一个变革。”

100亿元才能具有变革的能力。这个门槛意味着,许多资金有限的企业将被限制在门外。

当然李怀宇的言论也可能带有吓阻的用意。他的话里似乎有话:“我们还会去引入更多的投资,因为这场战肯定还要再打下去的。”

插一句。大概微鲸2016年密集的产业合作,尤其是密集的产品战略,积极的营销策略里,可能有着获得新一轮融资的诉求。

但是,即便单纯有钱,若没有一种政治智慧以及开放的内容创新力,也很难有大的突破。乐视的资本运作眼花缭乱,巨资挖人多多,但它至今也没获得多少互联网电视出货,而且挨了监管部门多次板子,原由就在于:这是一个竞争不够充分的市场。

过去的彩电市场是规模庞大、竞争充分的市场,但过渡到互联网时代、衍生出信息消费后,却进入一个竞争不充分的世界。背后主因在于意识形态管控。这趋势已多年,从早期微软维纳斯、数字家庭、盛大盒子、英特尔欢跃,本质上都是管控下的受挫结局。后起的IPTV,则是一个类专网服务,虽有付费模式,但夹杂太多广电与电信的博弈,不是一种真正开放的互联网电视模式。

截至目前的互联网电视(俗称OTT),则通过专门的条文(181号文、43号文)以及7大牌照方落实风险过滤与管控。这导致那些打着互联网电视旗号的种种行动,更多停留在概念阶段,整个行业根本没形成什么气候。

这是产业发展的政策面风险。早期,许多巨资杀入的,很快就意识到了风险。某种程度上,陈天桥的霸气转换,就在于那一阶段。而乐视的遭遇以及它的种种扭曲的资本操作,也有政策左右的因素。小米也同样吃过一些苦头。传统彩电大厂,也只能更多从事硬件创新,服务创新还徒具形式。

眼下的政策似乎有趋严的动向。它的不明导致互联网电视在内容一段的耕耘充满许多微妙。乐视如此,小米如此,PPTV们如此,传统阵营如此。微鲸又能如何?

有些东西是难以用1、2、3、4罗列的。但是我相信,这部分可能是微鲸的核心竞争力。它也伴随内容生态的创新构建。

说白了,所谓监管,主要侧重内容层面。

微鲸创始人黎瑞刚曾长期在SMG任职,他对传统媒体的创新边界深有体会,原SMG的许多探索,尤其是新媒体事业,都与他当初的战略有关。2000后一段,他以访问学者身份考察美国回来后,任职“小文广”总裁。当时中国刚加入WTO,希望展示开放气质,黎认为组织之所以把他放这个位置,应该是想进行一番探索。后来他在上海市政府任职,出入政治场合,但没有忽视媒体,他对媒体的政治与市场功能、博弈、相融的边界更有体会。

李怀宇在百视通以及华人文化基金的经历,同样锻炼了视野与格局,能站在更大的背景下看待互联网电视业。

我就举一个例子,能证明李怀宇面对监管时的政治智慧。早在3年前,在谈到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控太多时,他说,在中国做媒体和文化产业,确实离不开和政府管控,但通过创新、沟通,依然会有出路,《超级女声》被政府叫停而《中国好声音》通过审核,最后获得政府与市场双重认可,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带动了中国电视业的进一步变革。

这应该李怀宇是之所以敢于直接挑衅乐视、小米们的理由吧。而小米、乐视过去3年都挨过监管部门的板子。

这一视野下的微鲸,就带有更大战略用意了。去年,黎瑞刚对外表示,微鲸是华人文化在运营方面一个非常典型的布局,它会成为一个“平台型”、“生态型”的系统,将和华人文化在其它领域的投资业务形成协同,“把之前在内容方面的布局打通”。可见,微鲸扮演者华人文化基金内容生态的整合平台。

黎瑞刚非常看好OTT化的互联网电视形态的未来。在去年亚洲消费电子展上,他说,IPTV只是过渡性产品,他坚信OTT更有未来,因为它才是视频分发的整体方案,结合了硬件、软件、内容服务,而且,“这一竞争刚刚开始,未来如此重要,以致会决定中国媒体的格局”。当然他没有否认互联网视频、移动端的当年优势。

写到这里,当然不能回避一个更为核心的竞争力,那就是微鲸的内容布局。在我看来,它可能是微鲸各种竞争要素最具看点的环节。很多人知道微鲸和CMC系公司关联紧,用李怀宇的话说,因有共同投资方,微鲸有“先发优势”,但仍会拓展出更为开放的内容生态。

李怀宇说,微鲸不仅分发内容,自身还创造内容,将借助全新的技术制作更具竞争力的内容。比如,华人文化投资了硅谷VR企业Jaunt与《星球大战7》特效制作的公司Base FX,微鲸正在布局VR产品,未来将直接受益。前不久,微鲸与MIT媒体实验室签订了协议,双方还将在智能家居、人机交互与物联网等领域展开合作,世界级顶尖技术和创新项目也将被引入国内。

黎瑞刚同样重视内容变革驱动的新媒体转型。同样是去年亚洲CES上,他说真正能定义市场、符合市场趋势与品位的,必须是内容服务商,必须为受众定制,有用户界面,有内容分发平台,纯粹的电视制造商做不到。他认为移动互联网领域UGC模式更具持续性,这是商业化时代内容生产与经营的趋势。过去,内容价值变现主要靠植入广告,如今广告主越来越喜欢投资内容生产,未来,内容与广告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

成立仅一年多的微鲸,确实有它独特的力量,它整合的空间还在持续扩大。说到2016年的营销目标,李怀宇表示,借助天猫与京东等渠道以及物流力量,今年应能达100万台的出货,在互联网品牌里成就数一数二的地位。

当听到今年乐视的出货目标是600万台后,李怀宇一下充满了火药味。就是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乐视这个事是蛮有意思的现象。”他说,一方面从创新看,乐视的超常规烧钱方式在行业内确实是比较超常规的,这个行业肯定是个超级红海,这种情况下,要继续坚持,必须首先要有足够资源和投入,微鲸已做好准备;其次,微鲸产品肯定比乐视好,内容上,微鲸这么强大的实力,“肯定是在乐视的模式之上”,“如果综合三个角度,我觉得我们在业界是非常独一无二的”,乐视不过早发三年,微鲸追赶很快,当然一些小品牌撑不住会寻求买家。

说到小米,他如此表示,小米内容上并没有真正的积累,微鲸的位置在行业里“还是独一无二的”。

“大家津津乐道就是乐视,乐视就是刚才讲的,它还是有很多问题在里面,整个行业来讲还没有到一个很稳定的阶段,而且互联网品牌对传统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来讲还蛮低,去年10%左右,今年到20%,整个从互联网品牌整体的市场容量的提升其实还是有很大空间的。所以接下去这个行业还在变化中。”他似乎只将乐视当成对手了。

他没否认整个互联网电视市占不大,真正的竞争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互联网品牌在传统六大厂商后几名,是正在发生的;第二阶段,有些小品牌可能要逐渐退出或跟互联网品牌整合;第三阶段则是跟前几名传统大厂火拼。

就像微鲸的形象一样,李怀宇的话充满一种速度感,也流露出一种张扬与激进。

这头幼鲸未来能否成长为一头巨鲸,还需要经过更多市场化的验证。我们现在能看到它有许多胜于对手的天生便利,只是一切确实还是需要时间。

我个人的感受是,抛却一定的公关成分,李怀宇与微鲸可能是在以资本、经验、速度等充满暴力美学的方式,换取市场,以求快速实现“单点突破”。因为,这个领域,目前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垄断者。他的急切,显示出这个市场的某种焦灼感。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123456@qq.com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湘ICP备2023000517号

港剧

港片

tvb大全

动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