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月15日,由中宣部文艺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主办的电视剧《绝境铸剑》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专家学者围绕该剧的选题选材、创作过程、故事情节、内涵价值、人物形象和社会反响等展开热烈讨论,光明日报现摘登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古田会议精神成功的艺术转化
《绝境铸剑》是古田会议精神故事化、形象化、审美化的成功转化,是古田会议精神永放光芒的生动讲述,这也是革命军队建军治军的艺术写照,是一部革命军队的成长史。其剧名就值得思考,“绝”充分展现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境”生动再现烽火岁月的场景情境,“铸”是百炼成钢的艺术铸造,“剑”是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军魂长剑。此外,这部电视剧带给了我们四点启示。
围绕重大节点创作精品力作
《绝境铸剑》是中宣部重点电视剧的扶持项目,也是总局2018—2022年重点选题的剧目。古田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探索出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光辉道路,使得人民军队从此闯过雄关漫道,无往而不胜。这部剧是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又一个可喜的成果,它的思想价值以艺术的、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绝境铸剑》生动地讲述了闽西独立营的斗争成长故事,反映出古田会议后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的历史,阐明了古田会议决议确立的建军方针原则的伟大和正确。
植根历史的新启示
《绝境铸剑》是继《绝命后卫师》之后,第二部书写闽西革命题材的作品。该剧用一个一般的革命历史题材的样式,表现了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内容,即古田会议之后的长征历史的阶段。
第一,植根历史。通过对古田会议和闽西红军游击队创建的生动描写,真实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初心就是让全国老百姓都过上有尊严的以温饱为底线的好日子。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单纯地从阶级斗争的观点来阐述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的形势、原因和初心。第二,立足现实。用闽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展历程的真实呈现,生动而深入地证明了古田会议精神的伟大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令人们感悟到党的绝对领导和政治建军永远是我军战无不胜的灵魂之所在。用事实、用一支队伍、用一个根据地的变化,来全面诠释古田会议,这也是该剧最独特的地方。第三,人物形象塑造成功。“烟斗首长”“眼镜首长”和李化成、陈天佑形象的成功塑造,为革命与人性关系的深度开掘提供了新的可能,为革命领袖形象和红军干部形象塑造提供了新的启示。
革命历史题材点睛之作
《绝境铸剑》给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带来了新的面貌,主要在三个方面有了更高层次的提升:故事化表达、艺术化表达,以及系列化变化。从《绝命后卫师》到《绝境铸剑》,再到正在筹备的《绝密使命》,标志着该题材创作系列化变化。
该剧把中国革命的内涵通过故事化表达艺术地呈现出来,对当代年轻人理解中国革命、理解红色政权非常有意义。传奇化确实好看,战争场面也很好看,但把思想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变成故事、变成人物,来阐述“不忘初心”,让年轻人懂得国家历史,更显难能可贵。古田会议是一次重要会议,产生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治军方针,它不仅仅是个故事,更是将革命的思想精神故事化。这种革命思想和精神故事化体现在作品中的三个人物:陈天佑、吕臻和旧军人唐运龙。陈天佑、吕臻是地主阶级出身,唐运龙是一身匪气,都是革命的对象,作为故事中的主角,在同类型作品中前所未有。中国革命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的力量使众多与革命对立的人成了共产主义战士,这种故事化讲述让人看得心服口服。“三绝”系列化的成功,提示我们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上应当深化尝试,要把中国革命历史全貌式呈现。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新时期出现的新的特点,应该结合成功的剧作发扬、研究、推广,使其更有指导意义和操作性。
培根铸魂 守正创新
这部剧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历史上,它的创新意义是具有一个标志性的成果的,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古田会议的精神审美化、艺术化到感染力更强的境界上去。其艺术价值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塑造的。人物形象除了李化成、陈天佑,唐运龙这个人物也很重要,他的精神轨迹,从一个带有痞气的人到革命队伍里来一步一步成为坚强而坚定的革命战士。包括吕臻这位女副政委,以及很多小人物的设计,比如林木根等。
如何把革命故事讲得引人入胜
作为该剧总策划,我有三点创作体会。第一,这部剧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策划创作《绝命后卫师》后,许多领导和专家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才让我这个电视剧创作的门外汉,坚定了创作“三绝”(《绝命后卫师》《绝境铸剑》《绝密使命》)系列的决心和勇气。第二,这部剧是新时代催生的作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就要创作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在中国革命最为艰难的时刻,闽西人民用生命和鲜血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第三,这部剧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剧作在播出后,正值剧中的故事发生地福建省、市、县召开两会,与会者普遍反映该剧好像让人读了一本闽西革命斗争史书。年轻观众说,剧中的人物和我们年纪相仿,都是普通人,但因为心中有目标、有信仰,才活得有声有色。
革命需经痛苦和磨炼,剧中的人物和故事已经融入了观众的心里。观众甚至置身其中,随着剧情而紧张跺脚、愤恨拍案、伤心流泪、高兴拍手,观剧的同时也觉得跟人物很亲近,其中潜移默化的教育就水到渠成、显而易见。
历史和现实的对话
对于电视剧《绝境铸剑》,我有四点体会:第一,这部剧生动诠释了古田会议精神和思想,就如何建军和建一个什么样的军队等重大时代问题,进行了历史和现实的对话,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当代价值。第二,这部剧是一部红军英雄的史诗,是一首对革命英雄主义的壮怀激烈的赞歌,热情又庄重地歌颂了红军英雄们的崇高精神。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时代杰出的代表,是人民利益的创造者和捍卫者。电视剧《绝境铸剑》就是歌颂英雄的电视剧。第三,这部剧歌颂了红军战士的力量之美、信仰之美、精神之美。正是有这样的红军战士,有这样的红军队伍,我们才能顽强发展,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第四、这部剧成功塑造了李化成等一系列红军指战员的艺术形象,架起了与观众沟通的桥梁。通过这些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到英雄的红军战士,可以看到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艰苦性、复杂性,可以看到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这部剧可以说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小人物成长尽显主流创作新表达
对于这部剧的创作,我经历了一个“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过程。在采风的过程中,那些口口相传的革命历史故事感染了我,使我坚定了写好这部剧的决心。
如何从浩瀚的文字史料和真实事件中提炼出电视剧的核心结构,我们经过慢慢摸索,找到了“成长”这个主题,一群小人物的成长和一支队伍的成长,古田会议的精神就体现在这支队伍的成长之中。如果用一个细胞来解释古田会议,这个细胞就是小人物,从他们身上来阐释古田会议精神如何使这支部队产生质的改变。
如何将还原历史与艺术创作结合起来?我想应当表现历史的真实,而不是还原历史的真实。以虚构的人物和真实的事件进行创作,所有人除了毛泽东之外都是虚构的,但不是天马行空抓来的。比如剧中的苏乔民,就集合了邓子恢、谭震林等人的特点,李化成、陈天佑等小人物,是从在当地口口相传的故事中提炼出来的,集合在一个人身上进行典型化的重塑,这样就避开了革命历史题材剧角色高大全的固定模式。我们不是直接表现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而是通过红四军内部的斗争反映古田会议,通过古田会议精神对队伍成长的作用这个方面进行创作。
一次思想和精神的洗礼
传承红色基因 铭记初心使命
生动再现闽西革命斗争史
电视剧《绝境铸剑》从内容方面来说,大概有三方面亮点:第一,书写了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它讲的是古田会议之后闽西革命斗争的历史。通过“绝”字系列的艺术呈现,把闽西斗争的历史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本身是一种很好的历史的普及和党史、国史、军史的普及。第二,讲述了一种脱胎换骨的成长。这个成长既包括个体的成长,也包括集体的成长。个体成长,就像李化成、陈天佑这样的;但更主要的还是一支军队的成长。这部剧把个体成长和集体成长结合起来了,如果没有李化成在当时的独立连里作为党代表的话,那这支武装几乎可以说就是乌合之众,就是一支很普通的农民武装,跟其他农民武装没什么区别,就是因为有了党的领导才让它脱胎换骨。经过数次战争的历练,经过思想上、信仰上的洗礼历练逐步成长。第三,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就是有信仰的政党才有精神的力量。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护。在这样的政党指挥下的军队,才是战无不胜的军队。
这部剧除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外,制作精良方面也可圈可点。从艺术真实的角度说,它水平比较高,有一定历史的质感。
军魂熔铸 绝境重生
电视连续剧《绝境铸剑》讲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支红军基层队伍的成长历程,表现了他们在“绝境”中的顽强战斗,生动反映了“古田会议”精神对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拥有丰富的创作维度、宗旨维度,是创作的依循之本、核心内涵、价值导向。作为一次严峻庄严的历史叙事,《绝境铸剑》以深沉的回眸意味,带领观众回看90年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西地区那些风雷激荡的岁月。革命政治任务的核心是革命宗旨的实现和传承。红军为什么能够战胜那些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险阻,人民军队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革命者为什么必须抱定宗旨、熔铸军魂?对这些历史和现实的重大命题,《绝境铸剑》完成了一次有力的应答,让历史这面镜子,愈发熠熠生辉。
土地革命战争的十年,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年代,是一个艰难奋战的年代,还是一个人性升华的年代。《绝境铸剑》朴实地回归历史情境,更细腻地从人物和事件方面彰显“古田精神”这一核心意蕴。在古田会议精神的不断灌输和影响下,红军战士以人性的嬗变和升华书写着战士的史诗、革命的史诗。革命的宗旨内涵、红军队伍的英雄气概与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的人性光辉在历史维度达到高度统一,凝铸着作品的崇高品格。
人民军队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
电视连续剧《绝境铸剑》在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别具一格,在思想艺术上有所创新,对于同类作品创作具有借鉴意义。该剧在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巧妙地设置了几组独特的人物关系:一个长工后代、一个地主儿子,亲情、爱情、兄弟情、战友情融于斗争中,复杂纠结的人物关系被推向极致。作品通过人物关系的戏剧性发展变化,阐发这支队伍能够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
此外,这部作品通篇贯穿了一种富有理想主义精神的成长叙事。《绝境铸剑》讲的是理想的生成、信仰的成长。该剧呈现了两个层次的成长:李化成、陈天佑、唐运龙、吕臻等革命者个人的成长和一支队伍的成长。李化成是坚定的布尔什维克,他时而迷茫困惑,但在原则问题上绝不动摇。而陈天佑出于私心参加革命,在艰苦环境磨炼中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他的信仰形成过程非常曲折,但正是这种过程让人物显得真实可信。作品把理想生成、信仰成长与人物性格的发展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出主人公理想信仰成长的内在原因。
绝境铸剑就是铸魂,铸造这支队伍的灵魂。《绝境铸剑》将“古田会议决议”“党指挥枪”的治军方针贯穿人物的成长历程,这些革命者、这支队伍的成长,实际上就是中国革命事业的一个缩影。
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标杆作品
《绝境铸剑》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一部高质量的标杆作品。这部剧有三个特点:一、主题立意有深度。这部剧依托古田会议精神,将我军“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等政治建军的原则层层展示出来,深刻印证了这些建军原则是由我军由弱到强、走出绝境的生命线。该剧主题鲜明、立意深刻,对诠释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打牢思想信念的根基,进一步筑牢党魂、军魂有重要意义。二、叙事视角有创新。该剧以红军基层指战员和士兵群像为故事主角,在尊重革命史实和英雄人物特征的基础上,以小人物的视角反映整个波澜壮阔的革命大时代,创新了只能以领袖人物视角来讲述革命故事的另一个新途径。三、制作班底强大。这部剧的总策划袁锦贵主任、总编剧钱林森老师都曾经为央视奉献过多部杰出作品。由他们创作的《绝命后卫师》,两年前央视一套播出获得了热烈反响,获得飞天奖优秀男演员的张桐在这两部剧中都是实力出演,令人印象深刻。
为创作优秀闽派电视剧积累经验
一部党史、军史的生动教材
电视剧《绝境铸剑》在高度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历史的艺术化还原,用一组生动的普通人物群像,把历史的趋势、历史的逻辑与个人命运的起伏进行了形象的、具有说服力的演绎。《绝境铸剑》这部剧的名字非常形象。91年前召开的古田会议,就是一次为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工农红军铸造精神之剑的过程。在剧中,长工之子李化成和地主少爷陈天佑组建的这支地方武装,没有信仰、纪律涣散、一盘散沙等,真实还原了历史原貌,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这样一支队伍,最终淬炼成钢,折射了红军在古田会议之后,逐渐成长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找到了“军魂”。《绝境铸剑》把“铸”的过程,演绎得生动淋漓,具有很深的思想性。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21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