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只不过是给你一个启发罢了,老罗也没太当真。你听一听老罗讲物演通论的应用篇,也就是第二期, 老罗运用其这本书来,完全就是抛弃了原书的结论,而完全的是拿来为己所用。其实罗辑思维这个节目你也应该这么来看, 它是那些追求更强的人所需要的,也是那些想要有所实践的人需要的。像小说那样的节目,是为了给你增添惊奇的,宏观是让你听完之后觉得很有道理的,强强三人行是为你平添感慨的。而罗辑思维给我的感觉跟这些节目都不一样。他会让你觉得世界不过就是那么回事儿,这会让你跃跃欲试。说道这里,肯定有些人就会就此人为老罗是个大忽悠。可我却不这么看,那些告诉你你一事无成的人并不比告诉你你一定能有所成的人更靠谱更善良。其实洗脑是双向的,你要么可以被激情洗脑然后感谢傻事,要么就会被生活洗脑,最后真的成为也自我认为是真傻子。我并不认为那些善于自我贬低的人有多么的高明。你自己是不是真的强大,这个你自己都不去坚持,难道还需要别人来为你坚持吗?那就太可悲了。一将功成万骨枯,失败本来就是常数,成功的总归是少数。 那就看你追求什么了。你追求安安稳稳不愿冒险,这个无可厚非。但是你因此就认定自己不行,甚至认定别人也一定不行, 这样的人你就算是说对了又如何呢? 这就好比你和决定救自己的医生打赌,你非坚持自己一定没救了一定挂,这个赌局有意思么?用自己的失败来论证那些强者的言论不靠谱?人类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依靠绝大多数人的成长来推动的,人类文明的壮大只要一小撮人就够了。这一小撮人有的是天赋异禀,有些则是机缘巧合,有些则是靠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如果你还在想要挑罗辑思维的错, 那么我可以确定的是这个节目其实不适合你。原因很简单,罗辑思维可不是为了树立什么牢而不破结论而做的节目, 如果是这样的话,他早就可以出书立言了。相反,老罗从来都承认自己的无知,说他才死磕自己去为大家读书。博览群书就难免要矛盾,矛盾的是知识本身,而不是老罗。可矛盾是不是好东西呢?矛盾当然是好的,以为它保存了真理的不同侧面。看透这个矛盾的过程,就是我们成长的过程。老罗之所以要做这个节目,他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哪怕是一丁点的成长的契机和素材也好。人家看的是增量,而不是存量。这个节目是要给你启发,而不是要给你结论。他不是传播你某一个让你可以直接应用的结论。而是给你思考问题的冲动,给你读书的欲望,给你想要变强的决心和信心,也给你去实践自己的氛围。为什么罗辑思维要做社群? 为什么要做会员?为什么要20年演讲?因为人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求知欲的,而是要改变你,要让你去改变世界。这些都是晓说鸿观等节目所没有的。别把罗辑思维当成是求知,换个思路,把它当成陪伴你成长的伙伴,这样一来,你就能看到其中的启发性思维了。
作为业余爱好者,如果说要对一些事实的可能的错误做出判断,可能性不大。但我想人文类学科和理工类学科的特点不一样。学计算机编程语言,怎样的指令达成怎样的效果,是很直接明了;读历史,那么多的史实、人物、轶闻,既为了了解过去,也为了帮助自己形成一些观念去解读当下和未来,而这样的观念,不同的人不会完全一样,会有一个大致的方向,但不会有完全标准的答案。以前书少,质量把关得也更严一些吧,长久以来形成了“书上的内容是很权威的”这样的潜意识。现在书出版得那么多,质量参差不齐,知识的更新换代也快,常常读着读着觉着不对味自己就凌乱了。怎么办?如果其实兴趣不大,自己知道就好,不传播,顶多聊天吹牛时当个话题。真感兴趣,找不同的信息来源,比较验证,然后自己慢慢琢磨,形成自己的观点。这里应该会需要 如何辨认身边的聪明人?里面提到的元认知(Metacognition)能力,我觉得有些书里说的框架力和这个类似,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组成自己的认知框架去格物致知,应对未知的知识。如此形成的观点也许对也许不太对,但这样的过程,我觉得能帮助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无论节目有多么权威,我都不会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就选择毫无保留地全盘接受,这也算是“逻辑思维”的本意其一吧。
1)当下社会环境,大家都是压力越来越大,确实都面临生存度降低问题,这个时候,你要发展的就是在感受度、自由度、结构复杂度上找突破口,发展竞争优势。其实说白了,就是和外界连接,积极参与推动利用社会分工,提高生产效率
2)数学上来讲,越复杂确实越不稳定,这倒是真的,就如同过度优化,直观理解就是越复杂,是针对当前环境优化的,但环境大变当然就出问题
3)风险这个事,真的只有自己做了企业或者探索新边疆才能知道,这本身是个综合性的难题。任何趋势性的提示或启发都能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