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电锯惊魂》「53分恐怖经典电锯惊魂真是被毁了」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38更新:2023-03-20 04:21:14

最近呢,又有一部热门恐怖片来了,也是不少朋友期待了非常久的年度恐怖片。

本以为,我们将迎来许久不见的恐怖饕餮,结果,掉坑里了。

是的,这就是人气恐怖系列“电锯惊魂”的第九部《电锯惊魂9:漩涡》。

昨天豆瓣还5.4分呢,现在已经跌到5.3分了。

当然,也不止咱豆瓣豆瓣评分低、IMDb、烂番茄和metacritic,甚至SAW的粉丝群组,其实大家都有点崩溃。

IMDb

烂番茄

metacritic

毕竟,《电锯惊魂》在当年,可是惊到了太多人。

这部恐怖惊悚悬疑B级片以“小格局低成本高概念”的小而精模式,让大家记住了温子仁和雷·沃纳尔这对好朋友。

这之后,之后推出的7部续集也达到了票房可观。

即便是评分最低的《电锯惊魂8》,豆瓣也保持着7分以上的成绩。

而当初的第一部《电锯惊魂》,更是公认的恐怖经典了,并且挤入了豆瓣Top250,将整个系列打造成为了B级片的史诗级巨作。

但这部让众人给予厚望的《电锯惊魂9:漩涡》,却属实不太行,这一上来就跌破6分。

且且是那种,怎么捞都捞不回来,还愈加跌得猛烈。

那么,一个已经长寿了9部的恐怖惊悚IP,怎么会中年滑坡如此严重呢?

学者Justin Wyatt归纳构成高概念电影的三要素为:the Look, the Hook, and the Book。

Look乃指好卖相,也就是帅哥美女、壮盛或瑰丽的景色等。

Hook指剧情精采,能够引人入胜,引起观众兴趣。

Book则是指电影拍摄的手法老练,例如陈述方式清楚、分镜合理、叙事符合逻辑。

导演达伦·林恩·鲍斯曼是2、3、4的导演,此番回归按理说应该可以将《电锯惊魂9:漩涡》的初始气质和核心调性再度发扬光大。

编剧皮特·古德芬格和乔什·斯托博格也算是继第8部的合作后二搭,这编剧能力、磨合过程、还有合作的匹配度想来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所以,Book的问题我们率先滤过。

倒着来说,《电锯惊魂9:漩涡》的Hook如何呢?

看过《电锯惊魂》系列的大家想来会知道,当初第一部是因为创造了新鲜的杀戮视觉体验而让我们尤为惊讶。

后面的几部也都借由特殊杀人机关的巧思设计至少吊足了好奇心,再不济还有拼图杀人魔John和他的信徒以及妻子的那些肥皂剧剧情满足胃口。

那么,这部《电锯惊魂9:漩涡》有什么呢?

——反正过去的全都没了。

搞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全新的角色,全新的故事,全新的杀人魔凶手,还有全新的杀人动机。

整个结构单一,不过是死者是警察,警察调查模仿竖锯的新杀人魔可能就是警局自己人,所有出现的人都成为了嫌疑犯的故事。

整个杀人动机莫名其妙,和角色的前史背景也毫无逻辑关联,如果不是靠着主角的行动带着观众一点点推理寻找凶手的视角切入,只怕是连杀人都杀不利索。

简而言之,跳脱的太厉害,导致玩飞了。

在前八季里,让人“魂牵梦萦”亦让人“慨叹万千”的其实是大Boss,拼图杀人魔John。

拼图杀人魔John是一个罹患癌症,饱受病痛折磨的“可怜人”,因为时间所剩不多,才额外珍惜;愤恨那些嘲笑他人苦难的恶人。

更因为这种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体会,才憎恨那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废柴。

外部条件和内部情绪一碰撞,便产生了强烈的反社会心理的火花,于是开始设计了杀人游戏,希望人们能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意识到生命的宝贵。

这个初始动机,和最终设计杀人的目的形成了协同性的闭环,不仅合理化的把坏人为什么成为坏人做了解释,也让人在感受恐怖之后不禁唏嘘“关于生命的审判”。

所以,很多人在讨论《电锯惊魂》英文名的《SAW》的时候,曾有过很多种解读。

但在这层维度上,如果把SAW只看做SEE(即看见),那么John就是在用自己人间清醒的双眼看着受害人的过去与过错,而所设计的一场又一场死亡游戏也在用一种无形的双眼冷漠看着人间。

锯子只是相对看起来恐怖的杀人刀具,杀人手法不过是一种视觉的刺激,最终让人惊魂的其实是这个无处不在的窥视与审判。

在《电锯惊魂9:漩涡》里,主角Zeke是个不受同事待见的警察。

大家排挤他,还是因为他曾经举报过滥用私刑的同事。

然后因为被孤立,抢不到有意思的案件,就只能和新人搭档 William去调查街头无名氏死亡这类冷饭碗。

有一天,他收到了一个和拼图杀人魔有关的USB包裹,才发现之前那些街头无名氏其实也是警察。

到这里你会发现,主角就是一个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工具人,完全就是帮这个模仿拼图杀人魔的新杀人魔的出场拉幕的。

这之后,案件性质变大了,大家开始才重视起来。

可随着调查,黑心警察一个又一个地被血腥制裁,连上司最后都把警局当成了墓地。

直到这时候,Zeke才将怀疑转向警局内部。

而所谓剧情的焦灼点也放在了,传奇警探——Zeke的爸爸也被打上了嫌疑犯的标签。

对,这就完了。

——这就完了?!!

且不说,Zeke在其中像极了一个拉慢剧情进度条的工具人,就单纯以上这个剧情高潮点和后续爸爸也被用计杀死的结果来说,《电锯惊魂9:漩涡》是想表达什么呢?

相比前作,《电锯惊魂9:漩涡》在延续过往世界观,保留恐怖虐杀B级片娱乐化元素之外,还增加了悬疑推理的模式。

但这个悬疑推理的技巧,也只是入门级。

因为凶手,实在是极为好猜。

Zeke活着,要全靠编剧给他独家量身打造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正义善良人设。

那除此之外,还剩谁???

如果说,剧情发展到一半,这个可以锁定的杀人魔也死了,那么剧情直接来一个惊天大反转,才能够匹配的上“惊魂”二字。

可它没有,反而不紧不慢地像熬粥一样,把剧情熬到了最后,平平淡淡地告诉了你最后的真相。

仿佛,不是它智障就是你智障。

——算了,就当我智障吧。

在结局,我们知道了凶手的私刑动机。

从死者可以看出,这个新杀人魔的所有目标都是曾经犯过错的警察。

不是乱杀过证人,就是动用过私行,不是包庇黑心下属,就是干过官商勾结的买卖。

可是这个人物的前史到底又是什么呢?

他所谓的血腥复仇有什么驱动力呢?

他“蝙蝠侠”一般用极致的杀戮妄想惩戒警局的制度,理又在哪呢?

讲实话,一个父亲因为警界腐败而被黑心警察杀害所以变得偏执,想要报复的解释,放在第一部作为新手村练级还可以,放在第九部实在是有些小儿科。

所以总的来说,这一部杀手的整个杀人动机学来了John的表象,却也只照猫画虎了一个皮毛。

而在这份趋于无聊的剧情里,大家所有的视觉重心都放在了血腥和惊悚上。

而我们的观感却只有:剧情不够血浆来凑。

看起来,血袋应该是不要钱的。

恐怖片、惊悚片在所有的题材和类型中,是很出圈的。

因为,只有“应激恐惧感”可以通杀全场观众。

观众会因为将会得到未知的刺激而有兴趣,也会因为这种特别的趣味而捕捉到不同的创意。

这个超脱于其他类型的优点是为了让大家最短时间内得到快感。

《电锯惊魂9:漩涡》直接做得过火,让大家有了晕车般的反胃感。

创新而又极具痛感冲击力的死法,是《电锯惊魂》系列一贯的亮点和独特性。

但在《电锯惊魂9:漩涡》里,因为全新世界观的剧情铺排的占比,导致死亡机关的镜头少了许多。而又为了填补上所谓的血腥画面,血浆浓度和肆意性也愈发猖狂起来。

要知道,在起名的时候,第九部曾取名过《The Organ Donor》,中文翻译怪就是器官捐赠者。

顾名思义,就是所有的死者都因为恐怖机关而失去了一个器官,也因为失去而痛苦并残忍地死去。

拔舌、断指、剥皮、电击、被火车撞得尸首四散、还有切断脊椎……

无外乎不是对第一部开创的把手锯断才有机会逃生这一设定的衍生复刻。

于是,在《电锯惊魂9:漩涡》里,侦探办案的悬疑线没看到什么清楚地眉目,血流成河的限制级娱乐倒是快要溢出屏幕。

到底,我们看的是《电锯惊魂》,还是血浆惊魂?

这个血浆,还有一个一语双关的用意,好听点,叫致敬前作,或者叫拓展包。

很多人提及《电锯惊魂》,甚至多数人对B级片的理解就是血腥暴力,血浆满屏。

在《电锯惊魂9:漩涡》里,之前骑脚踏车说“I want to play a game”的玩偶变成了一个猪头模样的拉线玩偶。猪头是前作中就门徒的指代,而在本部里似乎也是复制拼图杀人魔就是门徒的寓意。

当初,人偶脸上的漩涡代表着拼图杀人魔的标志,在本部剧情里,也成为了画在墙上的涂鸦装饰感符号。

Zeke脚边的锯子,和试图锯开手铐的动作,也似乎是在向第一集致敬。

但这个位置,怎么看都可以有更好的道具,和更好的桥段来替换。

所以,类似这样的致敬,像极了主创一时黔驴技穷,懒得创新就拿致敬来凑。

除此之外,以往的《电锯惊魂》系列电影都是以可怕的机关杀人来开篇,本部也是如此,上来就是一个警察追捕抢劫犯,追到最后发现是一个陷阱。

之前的设计都是用虐待来审判有过之人,哪里有过,私刑哪里,逼迫人反省自身过错,并最终用恐怖机关给予制裁。

本部亦是如此,每一个警察的死法都和之前的所作所为有所关联,用稀奇古怪但是残暴的恐怖机关置人于死地,又让死者自行选择是否要牺牲某些东西来活命。

于是,在《电锯惊魂9:漩涡》里,我们看到了因为之前做了无数伪证,在法庭上屡次说谎,最终被机关以撕裂舌头而死;

看到了因为曾经乱杀青少年,最终被锁在必须自行拔断手指不然无法逃出触电水池的机关;

看到了因为多次包庇黑心警察,最终必须自行砍断背部脊椎才能逃出脸上黑色热蜡的机关……

但《电锯惊魂9:漩涡》又不想一以贯之,还非要加一个“警察为了降低犯罪率严格执法,也因此产生许多侵犯人权自由等额外是非论黑白说”的哲思讨论。

可难道,后者不是前者的子序列么?

续集它续集着,没办法在更宏大的维度上扩张,就干脆延续前面的核心直接在主线里挑一个特殊群体来定位,再 盖一个现代社会的痛点问题来欲盖弥彰。

什么时候开始,致敬前作,玩复制梗,已经成为了很多续集来掩盖剧情漏洞和情节欠缺的万能金箍棒。

它的确好用,也的确多用用是可以拉动情怀。把抽象变具象,在宏观里抽一个微观现象来讨论也没错,甚至讨论到极致了也是一个精彩的切入点。

只是,我们看续集,是基于对前作的信任和期待,也希望所有的续集,能够在深度上有所挖掘。

终究,如果不叫电锯惊魂,随便看着玩,也还勉强可以。但是,既然叫电锯惊魂,又试图去各种与前作挂钩,却只有这个程度,就实在让人想要失望了。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