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国家的电影有哪些「影感世界电影版图之三阿拉伯国家电影埃及」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0更新:2023-03-20 15:55:42

说到埃及就会想到历史,说到埃及电影就会想到《埃及艳后》、《夺宝奇兵》、《十诫》、《木乃伊》等古装、魔幻大片,或者《尼罗河上的惨案》及《英国病人》等悬疑、悲怆的影片。

伊丽莎白·泰勒主演的《埃及艳后》剧照

似乎,在电影的世界里,埃及只有历史没有现实,只有猎奇而没有正视,这是因为,埃及的本土电影鲜为人知。

其实,埃及是北非和阿拉伯国家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电影生产国,他们不仅在电影诞生后70多年里牢牢占据着阿拉伯国家的“头把交椅”的地位,而且在1946年到1951年5年电影产量已经达到364部,相比之下,中国电影自1949年到1966年17年电影产量也只在476部。

2004年埃及影片《伟大的中国蚕豆》海报

曾在中国上映的埃及电影《忠诚》剧照

进入20世纪以来,埃及经历了从英国殖民地到独立、王朝、共和国的变迁,因为地缘政治、宗教矛盾、政权更迭和民族意识等多种复杂的因素,使得埃及本土电影仅从题材上来看就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埃及歌舞片《美女神灯》剧照

在埃及漫长的电影画卷中,有表现1919年埃及反抗英帝国主义统治题材的《比尔苏姆找工作》(1923年)、《秘书长》(1924年)等早期影片影片,有二战时期出现的现实主义代表作《意志》(1939年),有战后埃及商业娱乐尤其是类似印度的歌舞电影的繁荣和活色生香,有1952年埃及革命后表现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和反击外来入侵者的“主旋律”影片,这些影片中有表现反帝反殖民的《打倒帝国主义》(1954年)、《难中英杰》(1961年)等;表现巴勒斯坦战争的《和平的土地》、《西奈的姑娘》等;

埃及影片《有毒玫瑰》海报

再现苏伊士战争的《艾布泽贝尔的囚犯》(1957年)、《塞德港》(1957年)等;宣传当代革命的《真主和我们在一起》(1956年)、《回来吧,我的心》(1957年);以阿尔及尔独立战争为题材的《阿尔及尔姑娘加米拉》(1958年),还有和同期中国电影的“农民斗地主”相似的《山谷里的斗争》(1953年),《我们的绿色土地》(1957年)等。

《山谷里的斗争》剧照

到上世纪70年代,埃及新总统萨达特强势登台,政治和社会又出现更大的波动,这个时候政治电影、社会批判电影和青年电影也应运而生,而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反恐、区域阿以纷争、国内极端宗教势力和世俗的矛盾又逐渐成为电影的主要题材,由上可见,埃及电影总体上是走在一条“现实的渐近线”上。

冯小刚在开罗国际电影节上

从1976年开始举办的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是国际A类电影节,从第二届开始,中国电影就出现在了开罗电影节上,它也是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之初最早和世界交流的窗口。自此后,有多部中国电影在此电影节上获奖,其中有胡雪扬的《留守女士》、叶大鹰的《红色恋人》、冯小刚的《一声叹息》(2000年)等。

开罗国际电影节红地毯上的女星

顺带提一下,《一声叹息》是冯小刚导演首次问鼎国际电影节大奖,这让冯导难免喜不自禁,但却遭到了编剧王朔的揶揄,他不屑地说:“在我的印象中,埃及电影节就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乡镇企业奖。”

实际上,无论王朔是严肃还是调侃,都反映了中国和埃及以及阿拉伯电影的隔膜与陌生,我们对冯导等耳熟能详,但对埃及导演和作品几乎一无所知,同样,埃及观众大约也只知道他们的尤素福·沙欣等“大导名导”,而根本不知道还有冯小刚、张艺谋。

埃及著名导演尤素福·沙欣

在埃及电影史上,导演尤素福·沙欣的地位大约和谢晋之于中国电影相当,他比谢晋小了6岁,但一生拍了44部电影,产量是谢晋导演的一倍。

尤素福·沙欣导演作品《开罗车站》海报

早在1958年,尤素福·沙欣就用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开罗车站》为北非电影获得“里程碑”式的荣誉,这部电影故事发生在埃及首都开罗的火车站内,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剧情主要描绘一个在车站内卖报纸的小贩(沙欣自己扮演)和一个卖饮料的之间凄迷的迷恋。在这个主要剧情之外,还穿插了开罗妇女走上街头示威,抗议婚姻制度不公,以及车站行李搬运工为组织工会向当局请命,这是一部表现愤怒的电影,而且相当具有埃及电影的原创性。

在《开罗车站》饰演女主角的埃及女明星海因德·罗斯通

沙欣是被誉为阿拉伯电影的“诗人和思想家”、现代阿拉伯电影中流砥柱的国际著名电影导演,从他1950年的处女作《阿明老爹》一直到82岁去世后上映的《混沌》,他的电影生涯跨越了埃及电影的多个历史时期,所以,他的作品也涉及埃及社会发展和变迁的方方面面,且作品也在借鉴弗兰克·卡普拉、费里尼等美欧导演的基础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因此,在埃及人们赞美他是“人类的宝藏”,而在法国,喜爱他电影的观众则称他为“法国的香槟”。

尤素福·沙欣参加电影节

尤素福·沙欣早期影片题材多样,有历史、爱情、社会以及生活剧情片,而至他著名的半自传体“四部曲”,他的作品开始趋于严肃,也深刻地表达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四部曲”是《亚历山大--为什么?》(1978年)、《一则埃及童话》(1982年)、《亚历山大--又一次和永别》(1990年)和《亚历山大—纽约》。

尤素福·沙欣导演作品《亚历山大—为什么?》海报

第一部《亚历山大—为什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42年。德国隆梅尔军团正在向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靠近。大学生叶海亚着迷于舞台剧和电影,成天呆在电影院里看好莱坞影片,并试着和同学一起改编话剧。叶海亚最大的心愿是到美国著名的巴斯汀耶戏剧学院学习。父母、朋友和学校,甚至迫在眉睫的战争都不能打消他的这个执迷不悟的念头。

《亚历山大—为什么?》剧照

而德国的入侵终于还是使他的梦想破灭了。因为过度的劳累,叶海亚还差点死于心脏病。偶然地他认识了两个在开罗工作的军人,却发现他们正试图绑架英国首相邱吉尔并将他卖给德国人。叶海亚还看到一个亲王也与德国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1945年,战争终于结束了,叶海亚如愿以偿地踏上了去往美国的航程。然而谁又能告诉他,前面等待着他的将是什么?

尤素福·沙欣1997年导演作品《命运》海报

比尤素福·沙欣“资格更老”的埃及国宝级导演萨拉赫·艾布·塞伊夫是埃及电影的同龄人和开创埃及电影先河的人物,塞伊夫对埃及电影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用电影发扬了阿拉伯文学的光芒并促进了新文学的繁荣。

艾布·塞伊夫一生导演38部影片,他不但是埃及电影史上获国际奖最多的导演,也是改编文学作品最多的导演,其中他与埃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迈哈福兹合作的电影就有7部。这七部影片是《终有报应》、《哈桑师父》、《拉娅和赛姬娜》、《禽兽》、《恶霸》、《一个女人的青春》、《天地间》。

萨拉赫·艾布·塞伊夫导演作品《一个女人的青春》海报

《天地间》(1959年)的故事是:14个形形色色的人被卡在一台故障电梯里,一个扒手前面是一个鼓鼓的钱包;一个妓女即将临盆;一个妻子要急着去和旧情人约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汇集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并表达了他们对死亡、生命和时间的看法,而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这样的故事,也可以发现其实我们不太了解的埃及电影也有其充满创意和有趣乃至深刻的内容。

这部曾在中国上映的由萨达姆编剧的《血战卡迪西亚》也是艾布·塞伊夫导演的

有意思的是,艾布·塞伊夫还是迈哈福兹电影创作的“领路人”,正是在艾布塞伊夫的邀请和鼓励下迈哈福兹才开始学习电影剧本写作,结果,在迈哈福兹高产的一生中,不仅出版了34部小说,和350多个短篇故事,还有上百个电影剧本和五部戏剧,其中被拍成电影的剧本就有31部,而正因为有迈哈福兹的“示范作用”,埃及的电影文学创作也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埃及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迈哈福兹

在对阿拉伯电影初略了解之后,我们将越过地中海北上,去了解一下多姿多彩的南欧电影。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