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恋美国式田园牧歌童年成长爱情家庭及内心呼唤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08更新:2023-03-21 09:38:17

《大河恋》:美国式田园牧歌,童年、成长、爱情、家庭以及内心呼唤

美国艺术电影《大河恋》上映于1992年,以诺曼自传体自述的口吻,讲述自己的往事,以美国式田园牧歌的方式,让观众欣赏到美国家庭的缩影,那些与自然为伍的日子。一个家庭,即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从中能够窥见社会的全貌。

诺曼的父亲是一个牧师,向来严肃不苟言笑,他教诺曼和保罗钓鱼方式,将钓鱼方式恪守严格的节奏,保罗却能够按照自己的方法,研发出一种独特的抛物线,足以堪称艺术。

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也将两个孩子逐步推向成年的边缘,上学就业职业选择。在这一点上,父亲的原则向来是不甘于,只是询问孩子:

这是你内心的呼唤吗?

美国式的个人主义,或许在这里就窥见。而在如此个人主义逻辑下,人们灌输其中的却只是个体的成长,而个体成长的基础就是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无论是职业选择,还是爱情的选择,都应该如此。

童年是条缓慢流淌的河,就像诺曼心中的大黑脚河那样。她缓缓地流经蒙大拿这个地方,深深印刻在童年的心中,在诺曼和保罗的内心深处。

在童年里,其实已经深藏着一个人此生的走向。在中国,有三岁看好的说法。其意思是说,小小的年纪,蕴含着的就是成年之后的轨迹和痕迹,不可忽视。

父亲教育孩子是严厉的,保罗却显示出自己的叛逆,以不吃麦片的方式对抗着父亲的权威,而诺曼却能够按照父亲的模式按部就班修改着作文。

成长,是注定伴随着伤痛的。当诺曼和保罗在成长的时候,可以因为青春期的荷尔蒙而变得暴躁异常,甚至大打出手,对于男性的成长历程来说,这其实算得上是必由之路。

只是,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电影中的父亲,总是严厉而有手段的。而母亲饰演的却是一个如水的角色,这对于中国式家庭也是符合的。从中,让人们觉得,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应该是充满曲折的,尤其是男孩子。

假如都按部就班,或许就不会有任何波澜。其实,钓鱼之中的细节,偷船漂流的过程,都显示出保罗的叛逆性格。最终,他因为欠账被人打死,不胜唏嘘。

或许,生命之中的亮色,不能缺少爱情的装扮。当诺曼第一次见到杰西的时候,就一见钟情,大胆表白,却换来一句:没趣。

很多时候,总是会有这样的反差。在诺曼和杰西的交往之中,看得出诺曼是来自内心的呼唤,是发自心底的喜欢,但对于杰西来说,却并十分如此。

在杰西的心中,有她的哥哥,有她的家庭,这些都是她心存芥蒂的地方。

正如电影演绎的那样,诺曼说不喜欢杰西的哥哥,但喜欢杰西。如果这样的逻辑放在中国,似乎不再合适。但在美国式的国度里,这又是自然而然的。

美好的艺术品,这是比喻保罗钓鱼时的定格,但生活却并不总是美好的。当诺曼一个人静静老去,独自抛开鱼线的时刻,天地之间,流水而去,不过是尘埃罢了。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