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和平电影院。
在没有电视的年代,电影院和剧院是当时城市居民的主要文化娱乐场所,举家穿戴整齐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是一种让其他孩子们艳羡,大人们在邻居面前不动声色展示自家生活富裕的有效方式。
鞍山城市发展的初期,电影院主要设在商业区内,直到解放后,人民政府在建设新工人住宅区的同时,电影院才成为区域的标配。专业的电影院有新华电影院、儿童电影院、和平电影院、繁荣电影院、大陆电影院、解放电影院。
鞍山人耳熟能详的新华电影院,坐落在铁东二道街与三道街之间的三经巷。三经巷原先是一条饭店街,方便人们逛街、购物、吃饭看电影。
新华电影院是日本人于1933年8月,在“鞍乐馆”(日用简易电影场所)旧址上兴建,改名为千日座电影院,1939年10月1日建成开业,是当时鞍山建设的最大的电影院。1948年2月,鞍山解放后,千日座电影院由市政府接管,于1949年1月1日正式开业,更名为“新华电影院”。
之后的几十年,新华电影院一直是鞍山电影业的领航者。2003年,因井字街改造,2006年,新华影院入驻景子街2号楼,并更名为“中影新华电影院”
繁荣电影院原址位于铁西七道街东侧。始建于1934年,由日伪鞍山剧场株式会社投资兴建,原名为“世界馆”。建院之初以演戏为主,不久转营电影。解放后,鞍山市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中国电影院。1964年3月,经上级批准,改名为繁荣电影院。因为地处铁路以西的商业中心区,其经营效益仅次于新华电影院。
繁荣电影院1980年拆除扩建,1987年竣工并投入使用。新电影院按国内先进电影院的功能修建,采用的是立体声环绕设备,当时仅有新华与和平两家电影院有这样的设备。2009年,因原址搞房地产开发而拆除,之后迁入人民路上的综合商厦内。
和平电影院原址位于立山区北胜利路四段,今立山区铂尔曼酒店南侧,建于1953年,是鞍山解放后第一座新建的电影院,三层砖木结构。后来经过改造,和平电影院成为鞍山市设备最先进的电影院,能够放映宽银幕立体声电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开始转变为录像厅和二人转场所。2012年因商业地产开发拆除。
大陆电影院原址位于铁西区大陆街50号,建于1957年10月,1958年正式开业。为一层简易砖木结构,建筑面积828平方米,可容观众645人。因开发商业地产2003年3月12日停业后拆除。
儿童电影院位于青年街35号,始建于1919年,日伪时期的名为“演艺馆”。解放后,改名为儿童电影院。该影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停业至今。
解放电影院位于长甸的南中华路29号,建于1979年,由辽宁省电影公司和鞍山市电影公司投资兴建。三层砖混,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可容观众1484人,是鞍山市当时最大的、设施最先进的电影院。1980年12月5日正式开业。1982年,解放电影院首次在鞍山单机放映立体电影。1999年电影院停业,现已改为二人转剧场。
在电影院辉煌的1976年至1996年,热门电影甚至一票难求,场场爆满。先是“文革”前的国产电影复映,紧接着就是引进的日本电影热潮,电影《追捕》,让高仓健成为那个时期众多女性观众心中的“硬汉”,以至于十多年后,本市还把“真由美”的饰演者—中野良子请来作鞍山的旅游形象大使。在一片兴隆之后,试图用武侠类电影挽回市场,但是武侠类电影也是压垮电影院的最后一根稻草,香港的武侠电影录像带和录像厅蚕食了电影院的市场。
VCD机普及了,电视剧成熟了,电影院的好日子过去了。电影院逐步沦为与录像厅一样的角色。再后来,二人转火了,还没死的电影院被二人转接管了,直到2012年以后,80后90后成为电影市场的消费主力,熬过“寒冬”的电影院迎来了新的春天。
2005年的和平电影院。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陆电影院。
新华电影院在三道街的出口。(庞阔)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繁荣影院。
日伪时期的鞍山演艺馆,后来的儿童电影院。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解放电影院。
已消失的人民剧场。
已消失的大众剧场。
监制:张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