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出演冼星海为表现病重暴瘦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785更新:2023-03-22 00:31:53

影片的起源

中哈人文合作重点项目

《音乐家》总策划和出品人、闪亮影业董事长沈健回忆说,当时自己正在收看电视转播,被这个故事深深感动,决定把它拍成电影。当沈健向哈方提出这一合作设想后,立刻得到对方积极响应与支持,时任哈萨克斯坦总统的纳扎尔巴耶夫还专门为此作出批示。

这些年来,中哈合作越来越热络。《音乐家》是中哈两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人文合作的重点项目,两国领导人一直十分关心。

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享有很高声誉。在阿拉木图有一条以冼星海命名的大街,他住过的地方被建成故居博物馆,他的很多作品在剧院和音乐厅反复上演……哈萨克斯坦文化体育部长阿雷斯坦别克·穆哈梅季乌勒说:“我们要向两国民众以及全世界展示这部影片,因为哈中两国的友谊值得被歌颂。”

国与国之间的友谊大厦,不是凭空建造的,而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友爱、由一个个合作项目的磨合推进逐渐累积起来的。拿《音乐家》来说,中哈两国电影制作有不小差异,双方合作也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走上了正轨。目前,《音乐家》已经正式定档,将于5月17日在国内上映。

两方都很拼

前后2万多人参与拍摄

2017年6月,《音乐家》在哈萨克斯坦正式开机。除了300多名剧组成员,前后参与电影拍摄的人员超过2万人。拍摄现场常常同时出现汉语、哈萨克语、俄语和英语,20多名翻译远远不够用。

“胡军是一位很专业、很有才华的演员,从他身上我学到很多……他很有毅力,为了拍摄冼星海病入膏肓的那场戏,减重了十七八斤。”艾特占诺夫说。

“冼星海是我父辈那代人的偶像,他们都唱过他的歌。”演员胡军出身音乐世家,父亲听说他要出演冼星海非常激动。“这部戏80%的拍摄是在哈萨克斯坦完成的,和我演对手戏的艾特占诺夫是哈萨克斯坦国宝级艺术家,还有很多艺术造诣深厚的哈方电影人,他们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

哈方艺术指导萨比特·科曼贝科夫说,虽然一开始大家有语言上的障碍,但在拍摄中,几位主演互相学习对方语言,很快建立起深厚友谊。拍戏期间,艾特占诺夫的第四个孩子出生,所有剧组成员都到他家里为他祝贺。

故事的背后

老姐妹延续父辈友谊

关于《音乐家》,还有一段“故事背后的故事”。

在筹备电影过程中,制片方联系到现居杭州的冼星海女儿冼妮娜。当年冼星海离开延安前往莫斯科时,冼妮娜还在襁褓中,今年已经80岁。

“如果能把这段故事拍成电影,我就能和父亲‘见面’了,哪怕是通过大银幕呢。”

几乎同时,制片方还在哈萨克斯坦找到了拜卡达莫夫的外甥女卡利娅老人。当年,她只有7岁,与寄住在自己家的冼星海情同父女。“很多年后,我才体会到冼星海当时有多思念他的女儿,他把对自己女儿的爱都给了我。”

因为《音乐家》“牵线搭桥”,两位老人开始书信往来,两人亲如姐妹,延续着父辈的友谊。她们期待着在《音乐家》首映礼上相聚,与共同的父亲“见面”。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