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 意思「思想界|八佰用佰而非百是为了记住战争中的人」

tvb影视大全港片资讯人气:903时间:2023-03-22 06:41:55

塑造立体的人,是《八佰》的立意与野心所在。以往战争片的主角,要么是正面迎敌的战士,要么是深入敌营的卧底,《八佰》却从一群逃兵的身上展开。在影片中,“八百壮士”由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第一营官兵和一群来自湖北、湖南、浙江等地的治安队散兵组成,但管虎更多地将镜头对准了这群散兵。他们懦弱、贪婪、爱占小便宜,一心求生,全然不同于以往战争英雄“高大全”的形象,来到四行仓完全是误打误撞。

那么,懦夫是如何成为壮士的呢?这是《八佰》在刻画复杂人性后,试图处理的又一问题。张颂文曾在与管虎、史航的对谈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四行仓与英租界仅一水之隔,一边是人间地狱,一边是繁华旖旎,两个士兵遁水而去,眼看就要上岸了,但看到百姓站在河边为军士呐喊,他们又转身游了回去。用管虎的话来讲,人性光辉的一面是被这种特殊环境逼出来的。老铁、端午等人在四天四夜的战火中不断蜕变、摇摆,电影想要呈现的,是人在欲望、恐惧与尊严、大义之间的挣扎。从凡人到英雄,不是平滑的单向箭头,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两者可能同时存在。电影呈现了从懦夫到壮士的一面,也就暗示了大风浪过后,那些活下来的人还要继续,他们会再度经历许多未知的转变,而不应该永远停留在历史的某个时刻。

除去细节的人物刻画,《八佰》还借助特殊的拍摄视角来凸显“人”。“以往的战争片常用上帝视角,但我们的坚持是,无论多大场面,无论花多少钱,就用普通士兵的视点来呈现。”管虎在谈论视角选取时表示,坚持使用士兵的视点,在当时是“痛下狠心”,因为从真实的人的视角出发,所见之境必然受到限制,如果是拍摄室内镜头,那么外面铺排的烟火、炸点等大场面就都成了背景。但对身处其中的个体而言,这样的视角才是贴近真实的。同时,观众也能用普通士兵的视野去窥见窗外的炮火,听到四下响起的杀声,进入一个相对拟真的状态。

但总体说来,《八佰》突破了对沙场埋骨的简单歌颂,在民族大义之外,重新发现了作为个体的人最为质朴的生存欲望。“Sir电影”总结道:“他知道他不怕死,他更想他学会‘活’。”《八佰》能成为一部优秀的战争片,是因为其反战立场。“八百壮士”完全可能被塑造成“狼牙山五壮士”那样的钢铁形象,但一群从逃窜到死守的散兵让观众于感动、震撼之外,还有空间去反思人类在战争中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要如何才能避免吞噬生命的疯狂。

前不久,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的作品因描写“动物异性相吸”引发争议。一些家长认为,过早接触情欲、暴力等“禁忌”话题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上海书展期间,沈石溪在进行新书宣传时对此做出了回应。他认为,这样的描写无伤大雅,但如果有老师家长觉得不适于“年龄太小的”孩子阅读,自己和出版方也会做一些“更正”,比如模糊处理,或者“把敏感的句子去掉”。

然而,如果这个问题真的能回归文学本身,我们为什么还要在支持禁忌书写“无伤大雅”的同时积极配合审查,加以更正呢?不得不承认的是,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儿童特殊化之后,今天再坚定的文学自由论者也很难反驳,儿童是有别于成年人的特殊群体,需要用一套与成人世界不同的规则来对待他们。这种儿童观在阅读问题上的体现,莫过于对儿童文学教化功能的强调。

强调儿童文学教化功能的观点认为,儿童纯真自然,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被成人世界的杂质污染,能否成为一个品行优良的社会人,关键在于教化引导。儿童所接触的观点、行为都预示着其未来的发展轨迹。因而,只要有人质疑童书中的内容可能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文学必然让位于教化。

在澎湃新闻的一篇圆桌讨论中,四名儿童文学业内人士就文学与教化的问题发表了不同意见。剑桥大学儿童文学硕士陈伊潇认为,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现在市面上的儿童文学有一种急剧的工具化倾向,成了“糖衣炮弹”——看似以儿童为本位的“糖衣”创作,实际上是成人借机向儿童发送的价值观“炮弹”,这种急于说教的做法异化了文学之美,剥夺了文学的艺术趣味。但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陈苗苗与电子工业出版社编审潘炜都将话头转回了儿童文学的教化功能,认为它最后还是应当落脚于“引导”,把“以善为美”视为作品永恒的评判标准。在他们看来,“悲情、消极、负面的”东西可以写,但还是要从“积极的层面”加以引导,让孩子成为“健全的社会一员”。

《管虎谈〈八佰〉:最重要的不是战争,是人》

https://mp.weixin.qq.com/s/zdzEK9xci8OYvkC-613CBQ

《八佰拍的不是「屁股」,是脊梁》

https://mp.weixin.qq.com/s/hYM9jzrcNTGH46n9_7YQrQ

《同为国民电影,为什么〈八佰〉不如〈敦刻尔克〉?》

https://mp.weixin.qq.com/s/FhqrAUinM-2REpMhT7L2_g

《专访|儿童文学如何书写“禁忌”?家长又如何面对》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174061

《圆桌|“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作品永恒的评判标准》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191089

《对话戴锦华:对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来要求和净化文艺作品感到警惕》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4822799.html

《“保险箱效应”与完美家庭幻想:中国本土儿童故事是如何讲述的?》

《安全的刘慈欣,危险的郑渊洁:童话故事里有什么“理所当然”?》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123456@qq.com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湘ICP备2023000517号

港剧

港片

tvb大全

动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