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荃打开太平军宝库「曾国荃攻陷太平天国打开太平军国库后缘何突然大喊我命休矣」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724更新:2023-03-23 05:02:57

1862年5月30日,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四月十八日,太平天国最大最重要的一次战役,天京保卫战正式打响。

1846年7月19日,太平天国甲子十四年六月六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当时指挥破城之役清朝官兵将领,正是大名鼎鼎的清朝重臣,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

曾国荃一举攻破天京,立即带领人马前往太平天国的“圣库”。

当时的圣库是存放太平天国公用财产的宝库,号称拥有1亿两白银,在场的官员将领无不对它虎视眈眈。清政府正值内忧外患之际,自然需要一笔横财解决燃眉之急,如今湘军攻破了天京,也是将目光紧紧地锁在圣库之上。

就当所有人翘首以盼,想要见证这满屋的金银之时,却出现了一个令所有人想破脑袋都没有想明白的结果。

圣库之中竟然没有任何金银!除了库房深处几口破烂箱子堆满了灰尘,只有一些随意摆放的破布。众人目瞪口呆。

怎么回事?谁都想知道怎么回事。

按理说曾国荃是战役指挥官,除了太平天国的人就是他的人,带领军队的是他,让人查封圣库的也是他,如今打开圣库的还是他,如果有谁能够提前来到圣库偷调财物,那么有这个能力的一定是曾国荃。

清政府远在天边,自然不可能了解到详细情况,但是,太平天国的圣库有许多金银财宝几乎是每个人都认定的事情,如今财宝不翼而飞,怎能不让曾国荃心急如焚?

曾国荃知道所有人的目光都在这圣库上,而且他是第一个打开圣库的,如今宝库里的财宝不翼而飞,真是让他有口难言。

他明白其中利害,这一口大锅砸在他身上,让他背得不得不悲痛地仰天长叹:“我命休矣!”

那么,天京圣库里面的钱财到底去哪里了呢?难道说圣库里根本没有钱财?或者是曾国荃在装模作样,实际上已经被曾氏兄弟私吞了?

圣库制度是太平天国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和“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这些太平天国的基本纲领而建立的一种分配制度。

而圣库就相当于太平天国的国库,为的就是“有钱同使”。

天京的圣库是总圣库,是总管公有财产的机构。太平军各个军队也分别设有圣库。

为此,广西石龙一带流传着歌颂太平天国军队将军和士兵地位平等的歌谣,说是:“吃饭官兵共张桌,睡觉官兵共个床。”

既然圣库是太平天国公用资产的存放地,而且天京作为天国的都城长达十年之,天下财富之区江浙都在太平天国的控制范围之内,那么天京圣库作为整个太平天国的总圣库,拥有巨额资产似乎也是确凿无疑的事情了。

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两个也认为圣库之中应该有珍宝无数,所以他们在破城之前考虑到了怎么处理这些赃款,“破城之日,查封贼库,所得财物,多则进奉户部,少则留充军饷,酌济难民。”

也就是说,这两兄弟原本想得好好的,将来把取得的钱财大部分上交给朝廷,少部分拿来给士兵发工资,给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难民发点儿钱。

可是最终,“克复老巢而全无财货,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闻之事。”

可以见得,这兄弟俩也没想到圣库里面竟然空空如也。

太平天国从金田起义到最后的覆灭,圣库制度一直存在。太平军占领南京后,当时流落到南京城里边的张继庚混入太平军内部,潜伏了几个月时间,他在写给江南大营统帅向荣的信中汇报过南京城里圣库的情况。

在第一封信里面,张继庚明确指出,太平军占领南京初期往他们的圣库里藏了大量的白银,大概有一千八百万两,可是几个月之后再看却只有八百万两了。

所以,他不断催促向荣赶紧攻下南京。

从这里可以知道,圣库在咸丰六年天津事变之前就已经严重亏损了,张继庚的报告也说明,即使在太平天国圣库制度最充盈的时候,也没有达到拥有几千万两白银。

“昔年虽有圣库之名,实系洪秀全之私藏,并非伪都之公帑。”事实上,因为太平天国后期执政者沉迷权力,腐败不堪,圣库已经从公家财产变成了私人资产了。

当时洪秀全大肆分封嫡系,甚至年仅13岁的洪秀全的外侄被封为“幼西王”,当真是可笑。上行下效,洪秀全众多的嫡系们纷纷效仿,都是把公共财产据为己有。

忠王李秀成在被俘后亲笔写下供词称:“国库无存银米”。难民的救济全靠他用自己家的私藏,部队军费供给难以维系,他就变卖家中女眷的首饰来获取银钱。

由此可以知道,在天京城没有被攻破之前,圣库已经非常穷困了。

更何况,在破城之日一定有无数官兵将领想要在最后捞一把,圣库里所剩无几的银两被瓜分干净了也说不定。

总之,太平天国的天京圣库有很大可能已经没有多少钱财,传言的珍宝无数,财富无计,极有可能只是谣言。

同治三年六月,湘军攻破南京的时候,曾国荃和他的部下曾经集体劝进,想要效仿陈桥故事,也就是赵匡胤发动兵变,拥立曾国藩称帝,曾国藩没有同意。

由此可以见得,此时的曾国荃因为天京圣库的事情已经是惊惧交加,他很可能是因为这个事情,让哥哥曾国藩自立为帝,割据南京,和清朝分庭抗礼。

事实上,曾国荃这个人是出了名的贪,与他的哥哥曾国藩相比,简直就是两个极端。

咸丰八年九月初六,曾国荃所写《致仲兄》云:“只有这些年来应拿的俸禄杂款稍稍有些盈余,不得不拿回来,用来支付家中的开支用度,实在是愧对父亲与哥哥你们平日的良好名声。希望哥哥你对我宽容一点,不要太苛责我,实在是极为感激啊。……又凑了花边元洋三封,大概是有白银三百多两……”

这里面的杂款,就是指一些灰色收入。曾国荃在他的书信里已经说明了他是比较爱财的,有一些灰色收入在里面。

难怪他会说愧对了父老乡亲和他老哥,平日里教他清廉守节。

曾国荃平日里名声不好,打仗的时候喜欢私吞金银财宝也是常有的事儿,有些时候又纵容手下抢夺百姓财物,朝廷里或多或少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

因为他做不到向别人证明钱财不是他偷的,而且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比较爱财的人,所以这么大个屎盆子才会扣得如此正当。

此番他攻克南京是个不小的功劳,但是丢失了圣库里的财宝也是个不小的过错,再加上他平日里贪财的名声,所以他选择急流勇退,称病辞职。

还好,清政府倒是没有非要置他于死地,同意让他返回家乡养病去了。

这当然不是曾国荃的结局,毕竟,说到底这并不是他的过错,而且他在朝廷里的熟人多,还有一个好哥哥。

1865年,曾国荃毫无意外地被起用,六月份上任山西巡抚,到了12月份又调任湖北巡抚。

1866年,曾国荃又开始做他的老本行——帮办军务,他奉命镇压新捻军,几乎将新捻军压得喘不过气来。

1875年,曾国荃被起用为陕西巡抚,改授河东河道总督。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曾国荃几乎一直在升官,在此期间,他也做了一些好事。

在他做山西巡抚的时候,那里遇到了几十年遇不见的大旱灾,地里长不出庄稼,人没有东西吃,百姓流离失所,逃荒逃难的人不计其数。

素来以贪财著称的曾国荃居然大发善心,自掏腰包捐款白银1300万两,米两百万担用来赈灾,救活了灾民600多万人。百姓们感恩戴德,为他建立了生祠。

每个人都是多面的人,历史人物也是这样,他们有自己的性格和喜怒哀乐,并不是他坏,那就坏到底;或者他好,他做的事一定就是好事,就像是曾国荃,我们不能用是好是坏来评价,在他身上吸取历史教训才是最好的选择。

1890年9月,66岁的曾国荃病逝,被清政府追赠太傅,赏赐钱财办理丧事,命令江宁将军给他祭祀,谥号“忠襄”。

牌位允许进入北京的昭忠祠、聚良祠共世人铭记,并且在湖南湘乡白杨萍、江苏省城建立专门的祠堂。

曾国荃命运的令人唏嘘,有人说他贪财,有人说他爱民,有人说他偷走了那数之不尽的圣库财富,有人说他被扣了个天大的屎盆子。

那么读者朋友,你们觉得呢?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