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棉被 影评「影评|电影半条棉被个体与群像交织的红色史诗书写」

tvb影视大全港片资讯人气:653时间:2023-03-23 11:05:37

电影《半条棉被》由真实的历史故事改编而成。

故事发生在1934年红军长征的最早时期,其中一支小分队路过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有三名女红兵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里,临走之前剪开仅有的一条被子,留下了半条棉被给徐解秀家御寒。

这部电影以红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长征精神为主题,

用充满诗意的电影语言还原了红军长征的艰苦环境,

谱写了以董秀云为首的革命女性赞歌,

通过细节镜头表现了红军与百姓质朴深厚的革命情谊。

影片开场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暗示电影的主题。

其中枪弹等军队用品代表着革命,棉被则代表着人性,泥地上的枪弹、军队医药包和棉被上的花鸟绣花的特写镜头交代出全片的重要元素,暗示残酷战争环境中的人性温暖。

典型的时代符号是这部影片重要的视觉元素,通过特殊的时代符号的使用来构建当时的革命场景。

灰蓝色军服与五角星军帽,四处刷着“抗日救国”等标语的街道、大部队转移时合唱的红色歌谣《十送红军》、当时的通行货币袁大头、贴在村口墙上的文告《出路在哪里》等等。

这些都是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符号,这些符号融入到故事的发展之中,表征了影片的历史意义,增添了影片的历史感和真实感,更加凸显出了红军长征的革命主题。

故事的主场景是在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影片用大量的远景镜头和全景镜头来展现当地山水依傍的自然环境,通过山地、田野、树林、河流、具有少数民族异域特色的建筑等镜头营造出村庄悠远自然意境。

此外,影片中大量下雨的镜头不仅还原了当地的气候,同时也烘托了当时动乱的背景,这些自然景象的视觉呈现使得影片带有诗意的纪实风格。

影片交织书写了长征途中的军民群像与革命女性个像,塑造了董秀云、廖小湘和王秋兰三个思想解放的革命女性,展现了她们在大时代下的成长蜕变历程,塑造了融合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刚柔并济的革命女性形象。

董秀云在与丈夫赌气的情况之下参军,后来成为红军卫生部野战医院担架排排长,形象也由原本柔美的女性形象转变成了刚柔并济的革命女性形象。

在医院遭到敌军摧毁之后,从一开始出于私心(找到自己的丈夫)寻找大部队到最后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加入到前线,董秀云的内心发生了由小我向大我的转变,展现了一个有情有义、勇敢无畏的革命女英雄。

原本裹脚的村民徐解秀在女红军的思想影响下解放了自己的双脚,自由地踏在广袤的山地上,影片用诗意影像谱写了一篇女性赞歌。

影片通过多处细节描写来表现红军与村民之间纯朴深厚的情谊。

影片中最核心的片段则是董秀云等三个女红军留宿在当地村民徐解秀家里,像亲人一样互相帮助的场景,董秀云离开之前剪掉自己的婚被并将半条棉被留给在艰苦条件下养育孩子的徐解秀,流露出军民之间互相取暖的真实情感。

细节的展现为该片宏大主题的平民化表达注入了动人的力量。

诸如董秀云在泥土中找到可以食用的粮食后从口袋中掏出铜币放在旁边、受到村民的接济后主动给村民写欠条,徐解秀给三个陌生女红兵递家门钥匙收留她们,董秀云在队伍里筹钱帮助村民修缮房屋,红军离开村子前村民纷纷递上自家仅有的粮食,以及村民们去祠堂为红军祈福等等,这些细节折射了革命背景下人性善的光辉。

电影《半条棉被》以红军给村民送棉被这个小的切口来展现革命年代的军民关系,用平实的电影语言还原了红军长征的历史场景,表达出长征精神的内核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无疑是长征题材电影的新篇章、新开拓。

方雅轩,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方向为影视文化传播。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123456@qq.com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湘ICP备2023000517号

港剧

港片

tvb大全

动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