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好牌被他打的稀烂女儿与他至死不见独自撑起家族荣耀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10更新:2023-03-23 13:19:54

1896年4月30日,南京张府。张佩纶焦急地在屋外踱来踱去。而屋里她的夫人正经历着分娩之痛。

随着一声婴儿清脆的啼哭,他的脚步戛然而止。随着开门的声响丫鬟跑了出来, “老爷,夫人生了,是少爷!”丫鬟兴奋的向张佩纶汇报,张佩纶听罢激动得眼里都要迸出泪花,“夫人怎么样?”他激动而关切的问道。“夫人安好。”“那就好,那就好”。说完他直奔书房,抄笔写下一封书信:世妹于今日得男,自发作至胞衣均下约计三时之久,尚不过累。儿颇敦实,世妹亦平稳,堪以上慰系注。然后寄给自己的岳父李鸿章。

生下的这个男婴叫张志沂又名张廷重,是张佩纶和夫人李菊藕的独子。

右为张志沂,左为张茂渊,中为张志潜

不同于大多数人家的孩子,张志沂出生就是含着金汤匙的,锦衣玉食自不必说,头顶的光环也无比耀眼。又与任何一家都相同的是自张志沂打出生起就是被注入了殷切期望的。张佩纶和李菊藕希望他长大后同它的外祖父一样,大富大贵,光耀门楣。

无论从基因层面还是从物质层面张家是完全可以去这么期待的,但有时就是事与愿违。日后的张志沂却让他们大失所望,活成了他们不希望看到的样子。若不是张志沂传下了一个出色的女儿,恐怕他早就湮没在岁月的尘埃中了,再也不会被人们提及。

他的人生除了结婚之前还算规矩。婚后的张志沂俨然变成了一个标准的纨绔子弟,败家仔。吃喝嫖赌抽无所不好,碌碌无为不说,还败光了祖上的家业。对家庭更是鲜尽义务,即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也不是一个职称的丈夫,家国情怀更无从谈起,后来妻离女散,悲惨终老。曾经那么风光的李鸿章外孙如何落得这样的结局,在后人为张爱玲写的传记里及张爱玲自己的文章中已经描写的很详细了。这里只大致浅谈一下张志沂人生沉沦的主要原因。

张志沂的父亲张佩纶1903年因肝疾去世,当时张志沂七岁。他的父亲对他如何管教鲜有人知,但其母对他的管教是出了名的严格。以至于他的母亲去世多年以后他对当年的一些文章都能倒背如流。

李菊藕的父辈是何等风光,自己的丈夫也不遑多让,她想让曾经的辉煌继续延续,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张志沂身上。他对张志沂是封闭式管教,未让张志沂入过学校,老师也是请到家里。在家里她对张志沂的掌控可以说是丝丝入扣。这段时期的张志沂是努力而优秀的,这也得益于他父辈在文才方面的基因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遗传。

但张志沂的确有些生不逢时。1905年科举制的取消给了他们当头一棒。这对于张志沂来说不亚于在航行中远方的灯塔突然灭了灯。科举考试没了,倒头来努力了个寂莫。纵然如此,她的母亲依然让其刻苦学习,可能她感觉知识终归是有用的。知识确识是有用的,但他后来用的真不多。李菊藕为了让她学习英文,特意给他请了英文老师。这个技能在他长大以后派上了用场。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的上谕

科举制度的取消算是张志沂人生的首次挫折,而且程度很猛烈。不晓得得知这个消息时他心里怎样的颓丧,但李菊藕一定是失望至极的。但她并没有放弃对他的培养,一如继往地严格。但这过程中她恐怕并未给张志沂讲明社会和未来的形势,也并未给他适应风云变幻的环境和机会。但她也应该是力所能及了,在那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年代,指望一个女人能有多高的见识可能是想多了。

张志沂人生中第二次大的挫折应该是和黄逸梵的感情破裂。他和黄逸梵1915年结婚,1929年离婚。刚结婚的几年两个人是浓情蜜意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改变了。

张志沂性格与世无争,偏向懦弱。而黄逸梵是受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人,思想新潮,看起来气质雅静,实则爽直敢言。她与张志沂的哥嫂处不来,矛盾激化时激烈的争吵更是家常便饭,但张志沂却对此漠然处之,此举让黄逸凡深感孤立,心恢意冷。

这两次挫折都不算轻,单拿出哪一件都足以使人一败涂地。

张志沂悲剧性格的形成,与其成长经历不无关系。她的母亲李菊藕对其严格是出了名的。年少的张志沂对母亲很畏惧,本就内向懦弱的性格更加不敢放肆。但只要是人天性都是向往自由的,想必他也不止一次想过逃离家庭的束缚吧。

张志沂的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家里进行的,学习也是。李菊藕并未向其他父母一样,把孩子送到学校就读,而是把先生请到家里来,她怕那些坏孩子带坏了他。殷实的家底让她在家里可以满足张志沂学习所需要的一切,她认为张志沂只要心无旁鹜的读书就能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她认为只对他严加管束他就能成为她心目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她可能错了。人的成长是需要历练的,需要一些挫折和失败去反哺的。温室里的花朵固然骄美,但也极易被风霜摧折。人也都是渴望自由的,小孩子也一样,你看他服服帖帖,但内心对自由的渴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累加,累加到一定程度迟早要在不同的时机以不同的形式爆发出来。

1912年张志沂的母亲病逝,此后家里的事情都由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张志潜操持。他的哥哥大他十七岁,对他的掌控亦如从前。他也习惯了被人安排的生活,再加上身为人弟,哥嫂做主,他也乐得清闲。

他除了读书好像也别无他求。但读书是为了什么呢,想必后来他也是十分迷茫。十六七岁他本应出门去读书,去外面长见识的,但他依旧徘徊在自己那个狭小的圈子里,徘徊在不合时宜的旧思想之中。

直到1924年,他与哥哥分家之后,他才像被放出笼中的鸟儿一样,尽情徜徉在自由中。但是他被关了太久,忽然放出来有点找不到方向。可能是过于想释放自己,充分感知人间的喜乐,也可能想让人们在新世界感知到他的存在,感知到他的与众不同,他开始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化金钱为奢华,变清雅为俗流。吃喝嫖赌抽,他一样未落。无奈由于用力过猛且方向有误,以至坠入岐途不能自拔。

如果说其它还可以挽回,但毒品,只要你粘了他,想要脱离它的魔爪比登天还难。

婚后生活的锁碎,让他疲于应付。以他的性格索性就不应付了,我自找我的快乐去。本该去发奋图强的年龄,他却选择了一条更轻松的方式去回避。他开始混迹于赌场、烟馆、妓院。

大鸦这种东西是英国强加给中国的,本是祸害人的东西,但有些中国人却非常受用。

烟馆里吸食鸦片的中国人

晚清至民国时期大烟馆随处可见。这种东西确实是麻痹自己非常好用的东西,但它的魔力不止于让人欲仙欲死,他还能把人的精神一点点抽走,像《西游记》里的妖怪一样,吸走人的阳气,让人变成如行尸走肉般的枯缟。它不但能吸走你的精神,还能吸走你的钱财和来之不易的家庭的幸福。张志沂在粘染鸦片以后就是这样的轨迹。甚至为了更痛快一度注射药物,幸亏他的妹妹张茂渊和妻子黄逸梵的及时抢救,否则在离婚之前他就饮恨西北了。

鸦片被外国人带到中国就是为了赚钱的。而且价格高昂。吸鸦片让张沂志损失了大量钱财。

张志沂从年轻开始吸鸦片基本一直吸到老,中间停了一小短,但很快捡起。直到晚年儿子的婚事都没有着落才开始戒烟,但为时已晚。

张志沂对鸦片的喜爱离不开他的两位姨太太,特别是后娶的姨太太孙用蕃,她吸的更甚。她到张府后,夫妻二人一起惬意的躺在床上吞云吐雾的场景是家里的常态。他们任可从别的方面省吃俭用,也不会减少对鸦片的花销。张爱玲在文中不止一次提到小时候立在烟铺前向父亲要钢琴学费的情景。每一次都是痛苦的经历,最后导致她放弃了钢琴外教,转而请了一位更便宜的常打她手背的严厉的中国老师,最后的结果就是停掉了钢琴的学习。

一同跟张志沂吸鸦片的还有他的狐朋狗友,甚至包括黄逸梵的弟弟黄定柱。

张志沂一生中只上过短暂的几年班,挣的也并不多,仅有的一次做生意挣了些钱也很快都付了烟费。

一边是只出不进的收入,一边是吸鸦片大额的花费,纵有家财万贯也于事无补啊,张志沂逐渐变卖了各处的房产,到晚年的时候全家人只挤在一间十四平米的小房子,而这间小房子也是张志沂留给儿子张子静的仅有财产。非常另人唏嘘。

吸鸦片消磨的不仅是他的财产还有他的意志,他的年华。他在鸦片中一步步沉沦,荒废了生命,离散了亲情,张氏家族先辈拼尽全力打造的骄敖在一一缕缕烟气中被他摧残的体无完肤。

这些也许都是钱惹的吧,如果他没有买鸦片的钱,可能早就成人立事了,生活可能会是另一番场景。钱对于他来说,可能真的是祸害。

少年时期的张志沂乍一看是三好少年。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家里是给他提供了他学习所需的一切,但他母亲的所营造出的环境对他来说也无异于桎梏,那种谨言慎行的生活,让他本就懦弱的性格变得更加与世无争。该玩乐的年纪却在枯燥的读书写字,让他在本应活泼好动的年龄里有了太多的压抑,那种心理应该是被一点点扭曲的。这些应该都是他后来无拘无束恣意放纵的伏笔。

婚后除了家人张志沂好像也没什么像样的朋友,同他一起玩的基本都是前清的遗少。他们都具备纨绔子弟一切特征,吃喝嫖赌,极尽享受,追求奢华。他后来娶的第一房姨太太是青楼中人,这样的人能对他带来什么好的影响呢。第二任姨太太倒是名门之后,但看她的爱好抽鸦片及不入流的人品,张志沂又能好到哪里呢。后来他又跟一个人好上一段,而那个人也是青楼中人,跟他第一个姨太太是一起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在张志沂身上是应验的。

有这样的环境真是想不坏都难。

以上这些个人认为是张志沂人生沉伦的主因。当然他也有可取的一面,他在张爱玲的文学启蒙和文学指导上有一定的功劳。但功劳再大也抵不过伤害的痛苦,这些经历令他的儿女成长非常艰难,在她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还有难以释怀的恨。张爱玲一生对此都耿耿于怀,与他老死不见。

张爱玲

张志沂的人生并不被人津津乐道,甚至他的前妻黄逸梵都比他更吸引人眼球。若不是因为有了一个出名的女儿,他的事可能早像他吐出的烟圈一样消散的无影无踪。但面对出了名的人,人们总想刨根问底,连祖宗十八代都想查一查。所以人还是应该谨言慎行,万一你的哪一代也出了名,你的事被翻出来,好的尚可,如果有反面的例子,那可能就要被人们好好的臭骂一番了。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