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70年代新安江水库大移民10万浙江人移民江西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32更新:2023-03-23 15:23:48

谈到浙江,通常大家都会有一种富庶发达的印象。的确,浙江目前是中国最发达的省份之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由于长期以来浙江省内文化相对统一(吴语区),行政区划自明初以来就稳定了600余年,所以浙江人对于地区的认同感也极高。家乡繁华,对家乡认同感也高,所以浙江人才“外流现象”很少,但出去经商做生意的倒是很多。

不过,可能少有人知的是,在上世纪60-70年代,浙江也有过一次对外的大规模移民活动,这其中有10万浙江人移民到江西,现在已经过了2-3代了。浙江人移民江西?这是为何?

的确,目前就总体发展程度和民富程度来看,浙江确实比江西要强不少,毕竟浙江区位更好。而且改革开放后,浙江人的开拓文化也比江西这种传统的耕读文化更适应这个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直以来就是这样。也许有人会问,不是说“钱塘自古繁华”吗?浙江可是历来属于江南啊。这种印象实际有一些片面,如果只算狭义的江南,浙江仅北部“杭嘉湖”一带算是江南,这里的确富庶;此外宁绍平原也略好。但总体来说,浙江其实在农业时代也是一个生存压力很大的地区,浙江面积很小且浙南几乎全境山地,这对于农业是很不利的。

东南丘陵使得中国东南地区风光秀丽,但也影响粮食生产

至今,江西在粮食生产上都比浙江要好得多,2019年江西省粮食产量是2157万吨,而浙江是592万吨。

所以,实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论底层农民生活水平,江西很多地区是略高于浙江一些地区的(如果不算杭嘉湖和宁绍等地),江西老一辈人,尤其是上饶等赣东北地区的人对此应该还是有印象。上世纪70-80年代,浙江西部金华、衢州、丽水等地来江西做担货郎、补锅、弹棉花、割松油、烧炭、木工的人有很多。当时浙江人的勤奋,吃苦以及善于经营给江西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鸡毛换糖

不过这些人还只是做工的,并不是移民,浙江移民来江西,那是另一个故事,这些群体现在一般被称为——“两江水库移民”(新安江,富安江)。

在今天的浙江有一个很著名的景点叫“千岛湖”,其位于今天的淳安县和建德市境内,现在这两个地方属于杭州管辖,但实际这两处距离杭州较远,传统上它们是属于旧严州府。

这一带的水利资源非常丰富,而距离很近的沪宁杭则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急需电力,于是建国初期,新安江水电站就成为“重点项目”。1956年8月20日,新安江水库开始准备工程施工。但对于当地居民来说,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淳安、遂安的贺城、狮城、威坪镇、茶园镇(今淳安县石林镇茶园村)和港口镇三个城镇(1958年,淳安、遂安两县合并为现在的淳安县),49个乡的1377个自然村,30万亩良田被淹没。而千岛湖的岛屿正是由水库蓄水后未被淹没的山峰所形成。

新安江水电站当然是利国利民的,可是,这些受影响的人口势必要移民,移民去哪里呢?根据统计,自1956年11月开始移民工作以来,共有29万浙江人因此移民。不得不说,这些人的确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

可是移民去哪里呢?这当然需要国家安置。原本的规划还是就近在浙江省内进行安置的,计划建德地区安置7万人,金华地区安置6.5-7万人,嘉兴地区安置7万人。可以看到,最初这个移民方案和江西还是没什么关系的,但后来怎么出现大量移民进入江西呢?

这既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有地理方面的原因。历史方面,这些新安江移民碰到的时机确实不好——大跃进。这导致的结果是水库建设、移民工作也被迫加快进度。1959年3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移民全部就近安置在建德地区,取消金华、嘉兴的安置任务,以节省时间。移民赔偿和安置费用也被削减,1957年12月国家定的赔偿费用是每人478元(土地征购,房屋补偿,山林经济费,安置费等);1958年4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将安置费降低到309.12元,同年9月竟然降低到150元。这实在过分,1959年8月又提升到了226元。

不过,由于当时的安排不完善,移民过程中仍然出现不少混乱(尴尬的是,正是由于“大跃进”导致的仓促,新安江移民的许多生活记忆才能比较完整的被封存在千岛湖底,留下了丰富的水下遗产,现在成为著名景区。)移民的家产有不少损失。1956年-1962年,建德、淳安两县2.45万人移民。

千岛湖湖底有不少古镇遗迹,这是当时移民安排仓促、不规范导致的

移民到了新的地方,实际上境况也不好。浙江原本就是人多地少的地区,人地矛盾非常尖锐。浙江省内,移民和土著社员械斗问题不断,移民也不断向上级反映情况。所以,实际上已经有不少移民流入江西、安徽两省以及浙江其它地区,也有“移民倒流”返回老家的(由于水位很高,这实际很危险)。这些移民心中普遍有些怨愤:自己的家乡原本也算是富裕的地方,丰衣足食,现在移民导致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四年三灾,安置工作不到位等因素导致)。

总体来说,将移民全部在浙江安置确实不现实,资源不够,于是,安徽和江西两个邻省开始行动了,尤其是江西地方政府相当热心。

江西热心的原因也简单:江西缺人。江西土地是相对富庶的,古代人口也相当稠密,然后太平天国、国共内战与抗日战争导致江西多地人口大量减少,至建国时都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于是景德镇、德兴、资溪等地都在1967年表现出了接受浙江移民的极大热心,并和浙江方面对接好了(事实上从 1966 下半年至 1967 年春,已有 12000 余人自发性地迁移到江西)。不过,这些地方的请示,江西省政府却拒绝了。毕竟移民安置是大工程,江西安置了15万上海知青,以及1.2万初期自发来赣的新安江移民,省政府实在不想在给自己找事。江西一直推脱,最终国家介入,江西方面迫于压力同意接收新安江移民。

风景秀丽的江西资溪县,大革命前人口8万,但由于内战影响一度锐减到2.4万,即使到60年代也不过4万人,迫切需要劳动力

最初江西的安排是:金溪 12000 人,资溪 30000 人,宜黄 5000 人,崇仁 3000人,共计 50000 人。但1969年,移民安置区扩大为17个县。

但实际上,浙江移民在江西分布很广,抚州市的黎川、金溪、资溪、崇仁、宜黄、南丰;九江市的德安、武宁、永修;上饶市的横峰、婺源、铅山、德兴、弋阳、鄱阳;吉安市的峡江、新干、安福、永丰、吉安、万安;景德镇市的浮梁、乐平;鹰潭市的贵溪均有移民村落。实际移民到江西的浙江人大概在10万以上。

当然,在移民到江西的过程中,同样也是不顺利的。在那个特殊年代,国家统筹能力有限,物资匮乏,移民的利益受到很大影响;而江西地区的不少本地居民也认为利益受损,闹出不少群体性事件。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江华在临终前都对此事表示愧疚,说“我对不起淳安人民”。而这个残留问题后来影响了数十年才渐渐得到一定解决。

不过,这10万浙江人算是在江西安家了,到了现在加上后代,移民应该有20万了。

这些浙江移民在江西生活得如何?可以说,初期确实是遇到不少困难,但这些移民同样发挥出浙江人民勤奋、开拓的精神,从头开始,创造出很大的成就。

如在江西资溪县,13万人口中有4万为浙江移民及其后裔,著名的“资溪面包”的创始人为退伍军人张协旺,而其第一个合伙人洪涛便是浙江移民后裔,之后著名的“鲍师傅”创始人鲍才胜也是浙江移民后裔。

永修柘林镇,移民纪念由浙入赣50年

九江永修县的移民村易家河村,现在以种植柑橘出名,为九江最大的水果产业基地,这便是80年代浙江移民带动种植的。他们从浙江老家带来橘苗,克服困难在永修种植成功。目前,浙江移民的收入普遍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