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一条新闻让人看得触目惊心。
3月28日,某学校斜对面的小卖部里,三名未成年对48岁店主胡美香实施抢劫,遭遇反抗时对其捂嘴致其窒息死亡。
据家属称,三人作案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有预谋的抢劫。
共动手3次,还购买了作案工具。
或许胡美香怎么也不会想到,夺走她生命的会是三个孩子,要知道,他们分别只有14岁、15岁、16岁。
从12岁弑母少年的那句“但是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妈”;
到两会期间,30名人大代表建议将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下限降低到12周岁。
不知从何时起,“孩子”不再是美好的代名词。
此刻,我不禁想起下面这部片,里面的她同样让人毛骨悚然——
《坏种》
提起萝莉,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可爱、漂亮等好的词汇。
影片中经典的有《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玛蒂尔达,还有《一树梨花压海棠》里的洛丽塔。
和她们比,今天这位萝莉麦肯娜·格瑞丝同样讨人喜欢。
逆天的长睫毛,精致的五官,简直美炸!
用网友的话说,她美得不真实,乍一看还以为是画呢。
可是,人不可貌相,在她无邪的外表下隐藏着黑暗。
艾玛,自幼丧母,她在老爸的“呵护”下长大。
和很多“熊孩子”不同,她似乎成长的还算不错。
在家里,艾玛极其让人省心,不搞事情会撒娇,是老爸口中的“小甜熊”。
在学校,她智力超群,成绩优异。
参加各种比赛,大大小小的奖牌摆满整面墙。
就连老师都夸她,教书20年以来,像艾玛这样的好苗子独此一个。
只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人也一样。
“别人家的孩子”已不足以用来形容艾玛,她可以说是异于常人。
遇事艾玛出奇的理性,喜怒不形于色。
比如家里的保姆去世,她像个没事儿人一样照旧谈笑风生;
再比如她眼睁睁看着水池里的猫在挣扎,活活被淹死却无动于衷;
还有课堂上,一只黄蜂把全班吓得鸡飞狗跳,她却能淡定的用杯子捉。
那叫一个快、准、狠。
但一直以来,“独特”的艾玛并没有引起外界的注意。
她老爸仍旧把艾玛当作柔弱的小女生,认为她在为保姆去世难过,总是安慰她不要伤心。
其实,这也不能怪老爸太“傻白甜”,实在是因小萝莉演技太好。
你看这个笑容,嘴角逐渐上扬,眉毛上挑,由暗黑到甜美无缝隙切换,看后浑身一冷有没有?!
不过孩子始终是孩子,经过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老爸开始察觉到女儿的异样——
先是,学校要给一名学生颁发年度奖章,奖牌像奥运金牌那样的,艾玛以势在必得的气势,每天在日历上画圈圈等那天。
终于盼到,她盛装出席,等待老师念她的名字,谁知,名单一出,竟是她身边的同学米洛获奖。
艾玛自然很失落,虽说脸上没表现出来,但看这“抖腿”估计是在酝酿大招啊。
果然,在之后的宴会上,她约米洛到附近的山崖边,夺下奖牌,并将米洛推了下去。
看中一样东西就坚决要攥在手心,她偏执到一定境界。
奖牌如此,同学手上戴着的手表也如此。
而除了物,艾玛对人也一样。
在保姆死后,老爸很快给女儿物色下一个,两人互相确认过眼神,都不是善茬儿。
艾玛发现保姆偷东西,保姆则发现了被艾玛藏在床底下的奖牌。
她们按照约定和平共处,直到保姆在艾玛面前嘚瑟,说她爸觊觎自己的身体,想当她后妈,彻底激怒了小妹妹。
结果,一不做二不休,她放一把火把人给烧死了。
讲真,影片里艾玛杀个人就跟玩儿一样,谁挡在她前面就得死。
包括前面对她赞扬有加的老师也没逃过。
随着警方的调查,米洛坠崖一案疑点重重,老师怀疑到了艾玛身上。
她私下参与调查,找到证人曾看见艾玛出现在案发现场......老师离真相越近,她离死亡也就越近。
于是,艾玛趁其不备,直接把自家房顶上的马蜂窝安在老师车里。
至于后果嘛,可想而知。
讲真,连续发生这么事儿,倘若艾玛的老爸还没发现异常,简直太说不过去了。
追寻各种细节,他发现端倪。
在爱和正义之间抉择,他究竟会站在哪一边呢?
但不管他站哪边,女儿的枪是准备好了......
老实讲,全片84分钟,作为恐怖片来讲,是真的不太合格。
虽然萝莉暗黑起来有点儿害怕,但没到不敢看屏幕的地步。
此外,剧情bug有些多,经不起推敲,萝莉和保姆之间的“刚”略显生硬。
尽管如此,厂长还是推荐去看,因为单凭小女主精彩的演绎,就值得花那个时间。
此外,由故事延伸出的“人性阴暗”和“家庭教育缺失”的主题,也值得我们深究和思考。
作为翻拍,新版和1956年的老版有本质上的差异。
老版的故事简单粗暴,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有人性本是恶”。
而本片,艾玛成为恶的化身完全有迹可循。
正如艾玛对同桌说的:黄蜂只有在受到威胁时才会攻击,这是它们的天性!
不管是为了拿到金牌,还是为了不让老爸再娶,还是为了不让罪行暴露,杀掉老师,艾玛每一次都在“捍卫自己的领地”。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人出于生存、自救的本能。
尽管关于本片的影片,影评铺天盖地在说恶魔心理,但厂长觉得,导演想告诉我们的另有其他。
这绝对不是在洗白!
仔细看就会发现,其实对于艾玛的“异常”,老师和老爸都早有察觉。
老师看到了她偷同学的手表;
老爸更是对艾玛一味地包容和放纵。
在领奖之前,艾玛向老爸表现出强烈想要获奖的欲望;而保姆的野心,她也曾一股脑都讲给老爸听。
只是,他们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忽视。
尤其艾玛的老爸,眼看女儿和保姆闹成这样,自己愣是丢下她和保姆在家,跑出去约会。
悲剧的发生也直接证明父母对孩子的引导至关重要。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起惨案。
究竟是天性使然,还是后天教育,任谁也不好评价。
但至少那几个孩子的父母承认,是自己家庭教育百分百的责任。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家长对于孩子的责任,不仅在于“养”,更在于“育”。
虽然有研究表明,确实存在“天生变态”,但那毕竟是少数。
大部分的孩子就像宣纸一样,接触的黑色多,自然颜色就黯淡;接触的光多,自然也就明亮。
今日种下的因必生出你明天需吞下的果。
教育缺失就是这样细思极恐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