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看电影不是很多,总觉得一两个小时讲不透故事,不如直接看原著。
但画面与影音作为周末的娱乐消遣,却是不可少的一项活动。
看得不多,不是不看。所以在看到《梁永安的电影课》果断入手,想要看看梁老师是怎样“看”电影的。
·
关于电影本身,它与文学是不一样的。
阅读的时候有明确的心理感受,能够体味作者表达的意图,也能自己创造性的思考,故事是不是可以有另外的走向。
比如在《苔丝》中, 梁老师说可以想一下如果想要到德伯家去的是苔丝自己,那么悲剧的根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作品里是父亲要求的,苔丝是被动的,这样的设定才会延伸出后面更多的故事。
电影是一种工业化的产品,即使把文学作品搬上银幕,要在限定的时间里、针对特定类型的观众,打磨具体的镜头语言,这些需要从认知到产业的合作。
从这个角度说,打斗激烈的动作片、小众唯美的文艺片、流于套路的商业片,都有特定的受众群体,因此电影也有满足观众的特定要求,这是必然的。
所以,即使电影背后有文学原著的支撑,文学和电影也是不一样的。
·
看电影,我们在看什么?
我们从人物的悲欢离合中感受到自己的喜怒哀乐,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联想到自己或者当下,电影不止是娱乐,更重要的是它投射在我们自己身上的认知。
“电影的奥秘就是,你消费的全部是你自己”,电影叙事的目的就是调动你内在的情感、情绪、感受,只有进入观众内心,才能获得价值和商业上的成功。
但,电影又不止是我们自己。
情感与命运、文化与时代,都是电影的一些基础脚本。对自由的追求,对禁锢思想的挣脱,对既定命运的不满与抗争,对恋爱与婚姻的挣扎犹豫,可以是我们,也可以是他们。
在《傲慢与偏见》和《小妇人》里,妈妈为什么一定要着急地把女儿嫁出去?因为女儿不具有继承权,如果不想在父亲死后流离失所,就得有个男人。这是时代环境。
《傲慢与偏见》里,达西和伊丽莎白he,是城市和乡村在阶层“铲平”时代能够融合,达西的傲慢来自阶层,伊丽莎白的偏见是争取对等关系,这是工业革命中新的爱情模式。
《小妇人》里,乔和劳里是be,不是因为命运弄人,在乔想通要回头的时候,劳里已经和乔的妹妹艾米在一起。而是乔和劳里是两种人,乔是面向未来的人,她追求自由和解放,想用写作养活自己而不是寄希望于男性,劳里是传统的人,他代表着财富、地位,同样也是束缚和规则。
同样是爱情,同样是一个时代,但精神内核是不一样的。读到这里,就会明白女性在挣脱规则、追求平等自立的路上有多难。
还有《细雪》里,为了结婚而多次相亲的雪子。梁老师说,要珍惜自己的恋爱史,恋爱和相亲是不一样的。恋爱是一种主动的情感体验,相亲是为了目的性的相互试探。
《拉萨布兰卡》里,爱情之上还有时代特有的信仰,可以为了大义选择牺牲,放弃爱。
《千与千寻》里的“腐烂神”,如果欲望加身,挂太多的垃圾在身上,我们都会成为看不见的垃圾挂件。
·
电影里的文化,也是值得关注的。
梁永安老师讲到,美国是移民和资本建立的国家,所以等级秩序是不重的,因此电影里有很多平民英雄,解救世界。英国老牌国家 ,有贵族勋爵,在他们的故事里就有这些影子,比如纯血巫师对麻瓜的血脉压制。
《千与千寻》作为动画,能从形象上区别于欧美,也能在其中发现日本文化的暧昧。影片中“汤婆婆”是西方女巫的形象,有着强大的魔法压制,这有着日本向西方学习希望能获得自己强盛、但又被西方控制的意象。“钱婆婆”则代表了传统的价值观和内在精神。
相比于其他媒介,电影是传递文化很好的窗口,故事内核传递情感和价值观,成片影像有着工业技术的使用,是软实力和硬实力集于一体的表达。
未来期待有更多有深度有价值的中国电影,成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