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版邓超「这还是邓超的翻身仗」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761更新:2023-04-09 20:47:06

今天这一篇,Sir当然不会回避。

对。

就是《银河补习班》。

得承认,Sir没说准。

一个星期前Sir说过,这会是一部暑期爆款。

爆了吗?

只能说,《银河补习班》有爆款相。上映前各个平台对它有过较高的票房预期,最高的猫眼是18亿。

和票房预测相反的是,口碑两极。

豆瓣评分6.2。

批评主要集中于这“三宗罪”:

一,故事假大空;二,教育毒鸡汤;三,强行煽情如同灾难。

在后台,也已经吵得不可开交。

不少人都在回踩、追问Sir——

说打脸的,有;

说满意的,有。

说真不香的,有。

说不服评分的,有。

出乎意料,《银河补习班》竟然是今年分歧最大的一部电影。

Sir相信,喜欢或不喜欢都有各自充分的理由。

在口碑和预测票房都趋于稳定的现在,更需要来复盘——

一部都以为要成为爆款的电影,评论却两极分化。

或者说,一部真正的爆款,和以为的爆款,分别究竟在哪里。

就像是一艘船。

出发前,你看到的只有船体;等到下水后,你才知道它会触到哪些暗礁。

所有这些磕碰,都值得标记下来。

首先要说,抛开票房和口碑,Sir保持原判——

(导演)邓超的翻身之作。

而且目前已经可以肯定,《银河补习班》对于邓超是一种口碑的挽回,而非名声的透支。

淘票票和猫眼上,评分都是上映新片中的第二(仅次于正在点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

这就代表,有不少走出电影院的观众,是的确觉得好看的。

就Sir这种铁汉直男而言,虽然不是处处都被煽到,却仍然有被打动的瞬间。

片中很多情节其实都出自俞白眉和邓超的个人经历——

马飞被学校开除,马皓文冲进教导主任办公室坚决反对的戏其实是邓超和妈妈的故事;

爸爸选择带着孩子去旅行看航天展则是俞白眉和爸爸的故事。

当然,全都被用戏剧化的方式,重新编排过了。

电影对时代的还原。

有的唐突——

连续植入金曲,还有什么大事件都被父子俩赶上了:亚运火炬、97回归、98大水……

但真切的细节,也不是没有。

马飞偷偷读金庸一类的课外书就会被通报批评。

因为在94年,完整的《金庸作品集》才终于在国内出版,直到2004年,《天龙八部》的部分章节才入选高中的《语文读本》。

97年马皓文出狱时。

馨予(任素汐 饰)和老孟(梁超 饰)为了赚钱而南下做生意找机会。

西郊废旧厂房改造工程的外包公司老板刘八两。

都契合当时的国企改制和下岗潮。

还记得那些面目狰狞的邻居么。

不少人都认为,这是电影刻意塑造出来,衬托主角的“坏人”。

然而,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他们的绝望而无奈的遭遇,你或许就能够理解他们的戾气从哪来。

以及,那个通常只出现在中学作文里的航天梦。

电影第一幕出现的“曙光十六号”,其实是中国史上第一个载人航天计划的名字。

1965年由钱学森牵头开展却在92年被搁置,在现实里没完成的梦,在电影里实现了(来源知乎@科技小捕快)。

△ 多次出现的“曙光十六号”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都代表了时代。

《银河补习班》并没有一开始就打算“悬浮”。

然而有些别扭的是——

一方面它想复刻时代,击打情怀;

一方面又想超脱时代,抒发梦想。

这两者,并不容易兼容。

电影中最明显的一个例子——

手电筒。

电影既把它当做现实的符号,又当做浪漫的手法。

马皓文入狱后,小马飞在阳台倔强地对天空挥动手电筒。

因为马皓文告诉他,爸爸会坐火箭回去。

小马飞觉得爸爸之所以不回来,是因为手电筒不够亮,爸爸坐的火箭太快,找不到家。

天真吗?

天真。

不明真相,却仍旧相信的天真。

但电影的最后,马飞在太空失去联络。

睡不着的马皓文站在同一个地方,挥起了手电筒,试图以同样的方式让马飞找到回家的路。

傻吗?

很傻。

在我们的集体回忆中,手电筒是用来照路的。

电影却用它来指天,当做通讯工具。

想必很多人并不买单。

就好像电影中的那句话——

你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

可是观众依然没看到,马飞究竟聪明在哪里。

《银河补习班》的问题就在这——

导演自己相信了,但忽略了和观众达成默契。

一个父亲,天然相信自己孩子是最好的。

但别人来看,或许就呵呵。

这就是为什么,把手机里的孩子录像拿给别人欣赏,是一件不太礼貌的事情。

因为这是一种家人之间的确信。

爸爸确信儿子不是笨蛋蠢货废物,儿子也确信爸爸并不是自私的大坏蛋。

这股从一而终的确信,是整部电影的底色,也是角色行为的动机。

但如何也让观众接受这种动机呢?

《银河补习班》的铺垫和解释并不充分。

这也就导致——

观众如果一开始没有入戏,此后电影的每一句话,就都听不进去,只会产生逆反心理。

除非,你本来就对那些话感同身受。

比如从小到大,被来自家长或学校的话打击过:

煤球再怎么洗,永远变不成钻石

被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你看看别人多好”“为什么别人就不会这样”。

当你一再期许信任,换回来的只有“不能,不许,不要”。

《银河补习班》里的这份确信,就显得太理想化了。

但正如另一种声音所说。

因为我们从小稀缺这种信任和鼓励,所以更要给我们下一代,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银河补习班》技术上的缺点是无需否认。

用金曲 旁白的形式,显得刻意。

剧情发展,很多情节比如马皓文和高老师的感情线、父子间太多悲惨经历其实可以更加简练。

还有另一个问题——

《银河补习班》可信吗?

是毒鸡汤吗?

你要一直想,一直想

电影中有一句话。

任素汐问邓超:“你是洗脑组织吗?”

本是自嘲和破梗。

却被观众用来当做《银河补习班》的总结。

然而Sir想问,梦想和洗脑,励志和毒鸡汤,区别在哪?

后者的本质在于——

自己内心不相信,却故意把别人往沟里带。

可以带着这点,来检验《银河补习班》。

98年洪水那场戏,很多评论都觉得崩。

Sir看的时候,也并没有被燃到。

但邓超为什么让父子俩遇上了这场洪灾呢?

采访中他这样解释:

我们戏里设置了1998年的洪水,是一个比喻,如果我们的孩子掉到洪水里,他能出来吗?人的一生当中会碰到越来越多的问题,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会变得更好。家长有责任和义务,把自己了解的世界一点点告诉孩子,让他慢慢理解,并且具备学习的能力。

凤凰网娱乐

这段戏提出的问题能扩展为,如果是遇到其他突发状况,孩子能自救吗?

学习,是从书本到试卷。

还是真正能学以致用?

现实新闻给出过印证——

去年汕头牡丹园的一住宅发生火灾。

13岁的哥哥和11岁的弟弟被困。

然而两人及时关掉电闸,同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待救援,等到消防员手电筒照过去的时候,两人立马站起来呼救。

最终,毫无损发地获救。

两次自救都有一个共同点,是父母和老师在日常教育中不断地强调自救的重要性。

马飞之所以能在洪灾和太空中脱险,很大程度上,也是重复强调“一直想”的结果。

一次没听懂,但日积月累过后,强调会变成习惯,而习惯恰恰是能救命的关键因素。

同样地,马皓文反复提及的教育观。

是要找到真正的目标,并为目标持之以恒地努力。

不断强调,难道就是否认现阶段教育制度的存在价值吗?

并不。

在小高老师要求马飞得不断地预习和复习时,马皓文第一句说的话不是否定要求本身。

“学校的要求我完全理解,必要的复习和预习,我也赞成。”

而被批评为“逃课”的一场戏,那只是在上课前,马皓文带马飞去感受世界。

同样教给他书本上,考试里会出现的“草色遥看近却无”。

但他更想教给儿子——

知识和人生有更真切的联系。

并不只是考试而已。

电影容易让人误会的一点是——

不学习就能考得好。

但《银河补习班》在学习上没有疑义,强调知识用一种更有收获的方式去学。

同一道考题,同一个答案,用不同的解法能不能解出来?

另一条路,小孩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面对这样的疑问,马皓文的回答也不是信誓旦旦,而是“我无法回答,就交给时间吧”。

不得不说《银河补习班》中的两处反转。

一个是,马皓文申诉无门,怨气一下子就朝儿子倾泻而出:

考试能不能考好

一个是,在长大的马飞让父亲放弃洗冤,他失望地说:

“我的教育失败了。”

这两个地方,普遍被认为是“人设崩塌”——

不是反对应试教育吗,怎么又让孩子必须考好?

不是强调素质教育吗,怎么德育还是失败了?

老实说,如果没有这两个“阴暗面”,电影才更显得单薄和说教——

它不会强调,片中的教育理念就代表完美。

因为教育,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在批评应试教育的同时。

同样对另一种教育方式也保留质疑,保留讨论的空间。

和不负责任的毒鸡汤不同,导演说的话,经过他内心的确认。

邓超小时候就被叫“皮大王”。

初中的时候,经常会辍学去舞厅,学校喊家长,说“邓超是一个社会上的人”,并要开除他。

后来,邓超妈妈还不解地问过一个问题:“邓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意思是,从小都被说没救的邓超,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邓超。

某种程度上,《银河补习班》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或许它不能在每个人身上适用。

但邓超真实地相信这样一种可能——

一个到处被否定的“坏孩子”,也能找到他梦想的一片天。

他的潜能,只是在某种评价体系中没有得到体现。

最后再来说——

《银河补习班》差点什么?

在Sir看来是,导演没有给出让观众去确信的具体过程。

《银河补习班》最大的问题,在于理想化的父亲形象,以及成长和学习过程描写的薄弱。

豆瓣网友@神树 的评论Sir挺赞同的。

马皓文是个天生的父亲。

他七年不见儿子,就能一下子了解儿子的理想。

他懂得与学校周旋,也懂得照顾孩子的心情。

然而真正能展现这个角色弧光的瞬间,只有一处。

马皓文申诉遭遇踢皮球后。

当他一路哀求,低声下气,却始终无法了却20年的冤屈。

但事实上,再完美的家长,再理想的家长,再开明的家长,在残酷的现实下,都会扭曲甚至爆发。

而且,理应不止一次。

对于说着自己是第一次当爸爸的马皓文,这样的试错,篇幅显然不够。

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同样。

很多评论在说,马飞旅游回来,学习成绩居然突飞猛进。

其实,《银河补习班》本来有很多将质疑变为合理的机会——

比如作为资深工程师,马皓文是怎样给儿子上理科课的?在外旅游,如何活学活用知识?儿子又是怎样,觉得学习一点点变得有趣起来?

如果这些都有充分的描写,观众才能更接受结果。

同样是教育题材,豆瓣9.2分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是怎么做的?

从开头用勺子和电线让逼迫学弟脱裤子的学长被电,到兰彻(阿米尔汗 饰)改造同学的无人机,用自造词“教”校长教工程学,改演讲词捉弄死记硬背的同学,再到最后成功给孕妇接生。

每一次,都是戏剧化的事件。

《三傻》更让人认同的原因就在于,它是通过接连不断的6个事件,循序渐进地反映出知识在生活的运用远比死读书来得重要。

《银河补习班》,更像一篇命题作文,提出论点了,却没有更充分,更令人信服的论据。

实在太过可惜。

正因为这种失衡,加上长期渴望改变教育现状的观众的期待所造成的落差,令主创抛出了问题却被视而不见。

但,我们是否需要这样的电影?

Sir觉得,是需要的。

无论在类型的多样性还是议题的提出方面,Sir觉得都需要有这样的作品出现。

《银河补习班》最想表达的,其实是一种诉求。

作为家长,是否真的去了解过,孩子的潜力,孩子的喜好?

作为学生,是否真的思考过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并为之全力以赴?

作为老师,是否对学生带有偏见,且做出过偏颇的行动?

但诉求,不等于就活该成为因对现状不满而被攻击的众矢之的。

看到一个理想化的父亲就觉得这是不切实际,表达出疑问却觉得全是鸡汤……

理想化是否就一定是虚伪呢?

Sir觉得未必。

因为冷冰冰的答案,也有——

摆脱应试教育最靠谱的方法是什么?趁早送出去留学呗。君不见,有能力出去读书的人,早就不苦哈哈地和你挤同一座独木桥了。

但,一个真正关心教育的人,就只给出这种答案?

电影应该表达现实。

但表达现实,不等于市侩。

提出实操、可执行的方案,不该要求一部电影来完成。(否则,那么多的教育专家该有多失败)

更重要的是,带我们去重新确认教育的初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你还是我,往往都会忘记自己在最纯粹的年纪相信和坚持过的东西。

在社会和制度的腐蚀下,有些东西早已变得幼稚可笑,变得没有存在的必要。

但这失去的东西恰恰是电影一再呐喊的理想。

也正因如此,《银河补习班》还在把越来越多观众呼唤进电影院。

现在看来,票房走势趋于稳健。

单日过亿,周日单日票房环比逆跌,上座率也持续四天走高,最终的顶点还有待揭晓。

尽管电影的技法不够成熟,细节不够丰富,缺陷也十分明显。

我们既需要这样的理想化,也需要这样的提问。

因为你还是能感受到,这是用心思考过,以作为孩子,作为家长,作为老师的身份感受过后,才得出的作品。

对于教育问题这张问卷,《银河补习班》不是没瑕疵的标准答卷,而是能引起关注的非典型答卷。

最后,Sir还是想用电影里的台词结束。

“看了那么多好作文,为什么还是写不好作文?”

Sir更想说的是,其实电影和影评人都无法为一个症结开出药到病除的药方。

无论是《银河补习班》,还是国产电影,又或者是教育制度。

那座桥,仍然在修。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