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TM才叫电影从头到尾全是梗不愧是禁片导演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82更新:2023-04-10 12:37:58

去年,一张海报激起了不少讨论。

黑白画面中,两个穿着条纹服的中年男人漫步在沙滩上,其中一人还带了个墨镜。

放大仔细一看,这不是贾樟柯和宁浩吗?

再配上醒目的标题,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地球最后的导演》

有人说,哥俩儿既像越狱者,又像从精神病院里逃出来的。

最近,这部短片在B站上线,再次引发了热烈讨论…

故事发生在2065年。

贾樟柯正坐在监视器前,认真导戏。

“停!”

一个男人打断了片场。

拍摄的正是《小武》中的片段

贾导不耐烦地扭过头,却被告知该收工了,连10分钟都不愿通融。

“哎呀,贾叔,差不多得了啊…”

剧组成员也劝他别入戏太深。

他一边抱怨着别人连声“导演”都不喊,一边走到稀稀拉拉几个观众面前,挥手致谢。

“谢谢大家来到电影博物馆,与我们一起了解电影,这一门夕阳艺术,谢谢…”

在这个时代,电影被人类抛弃,即将消亡。

像贾樟柯这样的名导,只能本色出演,在博物馆里为观众重现当年的拍摄现场…

他的山西老乡宁浩导演,日子倒是清闲自在。

住着麦田里的房车,没事喝喝白兰地,摆弄摆弄高科技,种种瓜果蔬菜…

听说宁浩拍过电影,孩子们更觉得这个严厉的老头奇怪了。

因为“电影”在孩子们眼里,就是一群人坐在一间黑屋子里,盯着一块屏幕看,啥也操纵不了…

而宁浩是搞这玩意儿的,没准不是啥好人。

一天,这哥俩在酒吧小酌。

一位美女在桌前坐下,独自望着舞池发呆。

为了吸引美女注意,俩人开启了互夸模式。

贾樟柯羡慕宁浩的票房,一伸手就是几十亿…

宁浩羡慕贾樟柯的奖项,多得捧到手软…

美女觉得他俩有点眼熟,但吞吐半天,只叫出了宁浩的名字。

“谁都能认出来,那还叫艺术家啊?”

贾樟柯戴起墨镜,酸溜溜地说。

得知贾樟柯还健在,美女很是惊讶,这个名字她只在《娱乐史》上见到过。

一个大导演,却没能留名《电影史》,多么讽刺…

美女顺带吐槽,没事别拍那么多电影,看完还要写分析评论,无聊至极。

贾樟柯倒是点头赞同,表示过去常跟媒体强调,不要过度解读自己的作品,电影是用心感受,用灵魂触摸的。

“现在谁还看电影啊,早点回家睡觉去。”

没想到,美女听完这话甩下个脸色,便回了舞池。

哥俩碰一鼻子灰,只能借酒浇愁。

散场时,贾导接到了一通电话。

是“电影艺术振兴协会”打来的,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电影列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且,要从全世界范围内选一批非遗传承人,中国有一个名额,当选后能享受科级待遇。

贾樟柯就是协会拟定的唯一候选人。

可是,刚跟宁浩炫耀完,宁浩的手机也响了…

同样,是协会打来的,也是传承人这事。

这下可好,老铁面前颜面尽失,贾樟柯尴尬到无语。

一涉及业务,哥俩谁也没让着谁,嘴上说着不送礼,身体却很诚实。

贾樟柯给满墙的电影海报掸去灰尘,拿出两瓶收藏级的山西老陈醋…

宁浩连夜挖出“藏宝”的木箱子,取出积尘的DVD和山西汾酒…

这架势,不像是去竞选非遗传承人,倒像是一场大战前的仪式。

《导演》不到40分钟,段子和彩蛋的密度却很高。

对电影市场的揶揄,和对自我的调侃贯穿全片,让人直呼过瘾。

它更像是一次华语电影巡礼,一封给影迷的情书,一次对电影市场的深刻自省…

导演徐磊(《平原上的夏洛克》)在疫情期间完成了剧本创作,当时影院关门,生活停摆,刚准备在影视圈大展拳脚,就陷入了没日没夜的焦虑。

徐磊

假如,未来世界里,电影不再被人们需要了…

假如,电影迎来要被博物馆“抢救”的那一天…

思来想去,一个透着悲观主义的故事,出炉了。

两位主演既是山西同乡,又都是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

一位是电影节常客,拿过威尼斯金狮奖…

一位是票房杀手,30岁出头就跻身“亿元俱乐部”…

他们在短片里的暗中较量,也明示了“文艺片和商业片谁更强”,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奖拿的再多,票房再高,都终将被遗忘。

我们不需要电影了吗?

乌鸦想先聊聊贾樟柯和宁浩。

幼时,汾阳县城治安不好,父母上班又忙,所以大部分时间,贾樟柯都跟着大杂院里的“奶妈”。

他打过架,跳霹雳舞走过穴…

因为穷,身边许多玩伴都成了小偷…

又赶上县城大兴土木,到处都是“拆”…

贾樟柯的青春期过得很混乱。

可他偏偏对写作着迷,小学5年级就发表过文章,17岁时就受到了山西作协的关注。

在闭塞的小城里晃晃悠悠,“未来”似乎成了禁忌话题,但有件事他特别明确:离开脚下的黄土地,去追求自己的生活。

但,数学太差,考南开大学差了一百来分。

无奈,他跑去了省会太原,在山西大学办的美术班学习,打算今后做广告,因为来钱快。

课余,他也没闲着,经常给别人画影壁、给饭店画招牌,以此赚生活费。

22岁,他坐着绿皮火车,在山里迂回了十几个小时,去北京看了人生中第一个画展。

囊中羞涩的他,看完展又掉头往火车站奔,继续坐十几个小时,返回太原,只为省个住宿钱。

有天,他去影院看陈凯歌的《黄土地》。

刚开场5分钟,他就被震住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逶迤的羊肠小道,震耳欲聋的唢呐声,还有那些熟悉的北方面孔…

看惯“革命文艺”的贾樟柯,人生第一次,从“第五代导演”的电影里,感受到了故土一带那喷涌的生命力。

《黄土地》

于是,他下了决定:考电影学院!

结果,一听儿子要搞电影,贾父第二天就坐火车来了太原。

原来,贾父以为儿子疯了,是要去当明星。

贾樟柯好一番解释,才让父亲平息怒火。

93年,担心考不上导演系的贾樟柯,走进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文学系。

没过多久,他就成了北京城里抢手的编剧。

不过是给人当枪手,只写剧本,不署名。

而他也毫不介意,给钱就干。

据说,他写过不下150集电视剧,其中还有后来大火的…

大二那年,贾樟柯用东拼西凑来的器材,拍了《小山回家》。

方言、小人物、AV画质,充满了粗糙的毛边感…

但,就是这样一部像纪录片的作品,拿去香港参赛竟然获得了金奖。

这也让贾樟柯信心大增,摸到了拉投资的门道。

《小山回家》

于是有了《小武》《站台》《任逍遥》…

这个自称“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带着小人物的银幕故事,开始频频亮相国外电影节,收获的奖项也越来越多。

他的片子卖到了几十个国家,1999年左右,这个20多岁的汾阳小子,存折上就有了900多万…

随之而来的,是始料未及的事业打击。

千禧年,贾樟柯带着《站台》去欧洲宣传。

在巴黎,他看到报刊上到处是杨德昌《一一》公映的广告,一个小孩儿拾阶而上,攀登着红色楼梯…

在釜山,王家卫对他炫耀《花样年华》已经在大陆过审,旗袍和华尔兹霸占着观众的视听…

再次返回巴黎,地铁站都换上了李安《卧虎藏龙》的海报,周润发和章子怡在市政厅广场的电视墙上飞来飞去…

海报:《一一》《花样年华》《卧虎藏龙》

他顾影惆怅: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广阔的大陆似乎已经沉没,而拯救华语电影的英雄却都来自潮湿的小岛。

而就在一年前,他被电影局请去喝茶。

他在一份载有《小武》报道的刊物上,看到了一行手写字:请局领导关注此事,不能让这样的电影,影响我国正常的对外文化交流。

一声令下,贾樟柯失去了当导演的权利。

而最令他痛心的,是那行字下面的署名,正是某位“第五代导演”的文学策划…

此后多年,他镜头里的中国百姓,与中国百姓无缘。

一顶抹黑中国的帽子,被狠狠扣在贾樟柯的头上。

是是非非,让这个小个子男人,成了禁片导演。

而这些争论,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

某次,贾樟柯在多伦多宣传《天注定》,该片立足真实的社会案件,讲述了4个为生活斗争的故事,出现了“贾式文艺片”里,罕见的大尺度场面。

一个中国留学生愤然起立,言辞犀利地批判贾樟柯。

他说,国家是存在这些问题,但为什么不多拍拍国家的好,偏要拍穷乡僻壤?

离了煤矿,你会死吗?

当他在瓦砾堆里扒拉出生活的真相,却被指责“取悦西方人”,加之文艺片没市场,早在创作《三峡好人》时,他的悲观情绪就达到了峰值。

时隔多年,当他的作品再度出现在大陆的影院,他索性站在制片的对立面,选择正面硬刚老谋子的《黄金甲》。

他那句“名言”,犹在耳畔:我想看看在这个崇拜黄金的时代,谁还关心好人。

结果,前者3亿票房,后者仅30万…

贾樟柯再次惨败。

只有小部分观众还记得,《三峡》拿到了内地第三座金狮奖。

后来,一向高产的贾樟柯放慢了步调。

他创办“平遥国际电影展”、扶持青年新锐导演、忙活艺术院线的事、继续埋头搞创作…

当初一心往外跑的汾阳小子,竟也搬回了故乡,因为那里有人情世故,有颠沛流离,有他一生中最雄伟的记忆。

那些,也是他电影里,不竭不尽的生命力。

比起老大哥,宁浩虽也是歪打正着搞了电影,但求学经历可曲折不少。

97年,中专毕业的宁浩,进了山西话剧团。

这活儿听起来不错,实际上宁浩每天都在给人打水擦地,唯一觉得自己有用的事就是办了一期板报…

照这么耗下去,美术梦怕是永远也实现不了。

当时,家里人看出了宁浩的迷茫。

于是,宁浩揣着十几万块钱,开始在太原选址开服装店。

宁浩站在20岁的路口,望向公式化的呆板生活…

朋友一句话敲醒了宁浩:40岁做生意也不迟,20岁不读书你一定会后悔。

宁浩觉得有道理,便跟单位请了病假,拿了两千多块钱,跟家里闹翻,到了北京。

这一走,就再没回去。

第一次考中央工艺美院,英语没过,专业课倒是考进了前十名。

第二次,宁浩找了个长得像的人替考。

俩人剃一样的头,穿一样的衣服,结果成绩一公布,才三十几分…

既然行不通,那就换条路,走成人高考。

好巧不巧,体检时被查出色弱。

这下可好,美术生涯提前结束…

后来,宁浩去北师大的成人教育陪朋友考试,老师让他也试一下。

宁浩以为,老师是想坑他100块钱报名费,不过,犹豫再三,还是考了。

结果,宁浩考上了,朋友没考上…

在学校,宁浩完全心不在焉,每天琢磨的只有一件事:如何挣钱。

一开始是给人拍照片,慢慢拍起了MV。

为了打开市场,宁浩主动压低价格,别人收10万,他只收8万。

他给很多歌手拍过MV,比如金海心的《悲伤的秋千》、屠洪刚的《放手》、朴树的《Colorful Days》…

金海心《悲伤的秋千》

朴树《Colorful Days》

靠着几十万的年收入,宁浩来北京3年就买了房。

01年,宁浩面临毕业,他着急忙慌写好剧本,拍出了短片《星期四,星期三》。

没想到,这个毕业作品竟然在大学生电影节拿了奖…

突然到来的肯定,让他在心里盘算着当导演。

宁浩是个急性子,等不及电影学院导演系招生,于是考进了图片摄影系。

平日里,除了去各个系蹭课,就是在专业课上写剧本,电影对他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为《香火》拉投资时,他不惜走进莺莺燕燕的会所。

怎料当年国家禁止拍地下电影,面对50倍罚款,投资人撤了资。

宁浩不愿等,就拉来了中专同学当演员,自己掏光了家底,从大年三十拍到了正月十五…

拍完戏,宁浩收到了恩师去世的消息,接着又爆发了非典,不久后爷爷也去世了。

就这样,在一片匆忙中,宁浩从电影学院毕业了。

拍《绿草地》时,宁浩又遇上了资金问题。

原定150万的投资,只到位了10万…

当时,剧组已成形,箭在弦上,拖不得。

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开了机,等待他的又是失火、迷路、翻车…

次次都惊险无比。

那段经历对宁浩来说,简直就是噩梦。

《绿草地》海报

草原上蚊虫成群,晚上起夜必须先喷一遍灭害灵,车厢的灯得经常拧开,像倒烟灰缸一样倒掉蚊子…

草原上没信号,剧组只能找来十五六米的木头杆子,绑上天线,一群人举着杆子四处找信号…

就在宁浩27岁当天,剧组的车栽进了两三层楼深的沟里,好多人当场就昏了过去。

而且当时车上坐满了小孩,幸运的是,只有一个孩子髋骨骨裂,并无大碍。

宁浩蹲在墙角,觉得不会再有比《绿草地》更难的片场。

也正是这次经历,塑造了宁浩的导演观,此后《疯狂的石头》《黄金大劫案》《无人区》《心花路放》…一路高歌猛进,票房不俗。

虽然“弃文从商”,但宁浩的作品放在商业片市场上,仍是最出挑的那一个。

人物挣扎、道德异化、信仰沦落…

他的影像,或荒诞不羁,或妙趣横生,或粗砺露骨…

但,对人性的思辨,永远是他作品的主旋律。

至今,他仍保持着10个故事的储备量。

毕竟,“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是最平实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道理。

说回文章开头的《地球最后的导演》。

两位大名鼎鼎的导演,为了拿下非遗传承人,没少折腾。

得知身体素质是硬性条件,贾樟柯和宁浩想方设法,证明自己老当益壮。

还顺带调侃了管虎导演血压高、腰不好。

生怕再蹦出来第三个竞争者。

蜡像、文件柜、成摞的胶片盒,说搬就搬…

会长的一句“吃得越多证明身体越好”,激起了哥俩的好胜心。

你吃仨烧饼,那我就来六个。

你喝两碗羊汤,那我就来三碗。

反正,就是不能让你高我一头…

而就在俩老顽童较劲之时,坏消息传来。

非遗名额,由电影改成了母猪的人工受精技术…

二老一听,血压心跳骤升,被送进了ICU。

铺垫了这么久,白忙活一场,搁谁谁不气。

更何况,是谁也不服谁的大导演。

俩人刚抢救过来,就目送走了隔壁床搞话剧的…

有够讽刺。

影片最后,宁浩想起还有几部电影没看。

于是,俩人穿着病号服,不顾虚弱的身体,开着一辆破三轮,上了高架…

他们来到海边的“五元自选电影”。

对于看啥电影,仍是争论不休。

贾樟柯提议看《小城之春》《偷自行车的人》《七武士》…

宁浩则想看《少林寺》《南北少林》《少林小子》…

争来争去,他们停留在一段黑白影像。

画面中,一列蒸汽火车,缓缓驶入站台,穿戴精致的乘客来来往往…

这部电影,正是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

这来自126年前的50秒,见证了电影的诞生。

在终点,遥望起点。

一切是如此的哀婉,如此的平静…

电影真的会消亡吗?

没人知道。

对比几十年前,或许我们正是《电影消亡史》的局内人。

在奔腾的大时代面前,一个人,一个群体,一桩议论纷纷的热点事件…

都是微不足道的,都是容易被忘却的。

但,电影的存在,就像一面碎镜子,照射出生活不同的面貌。

可以是身处社会变革,亲手建城,再亲手拆掉的三峡移民。

《三峡好人》

可以是在世俗与欲望之间反复拉扯,最终信仰垮塌的山西僧人。

《香火》

可以是舞女、小偷、煤矿工、警察、商人…

可以是你,是我,是今时,是往日…

一部电影,三倍人生,我们看的是别人的事,品悟的是自己的感情。

正是有了捕捉“宿命感”的贾樟柯,有了剖析小人物悲喜的宁浩,有了电影…

用时间的碎片拼凑起生活的真相,用最本土化的视角记录下“非权力拥有者”的故事…

我们才能沿着车轱辘碾出的印痕,走一走来时的路。

所以…

电影不能死。

电影不会死。

参考资料:

[1] 贾想 | 贾樟柯

[2] 混大成人 | 宁浩

[3] 汾阳小子贾樟柯 | 纪录片

[4] 我不诗化这个世界-谈贾樟柯的电影 | 富邦讲堂

[5] 电影交织两个人生 | 鲁豫有约

[6] 许知远对话贾樟柯 | 十三邀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