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 邹文怀「香港喜剧界元老邵逸夫劝他演大军阀邹文怀帮他创办电影公司」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9更新:2023-04-10 20:49:43

#港风放映厅#提到港产喜剧片的代表人物,或许很多人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周星驰。

其实在星爷之前,还有一位“喜剧天王”。他是第一届金像奖影帝得主,香港演艺人协会第一任会长。

他就是素有“冷面笑匠”之称的许冠文。

1942年,许冠文出生于广州西关大同路。父亲许世昌希望孩子将来可以通过读书获得出头天,成为文学家、政治家之类的人物,于是给他取名许冠文,寓意“文才之冠”。

怎料到,最后“文武英杰”四兄弟却无一人如父亲所愿,反而与父亲所厌弃的娱乐圈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

尤其是许冠文。许世昌一直觉得他说话快,声音沉闷,还有点口吃,所以千叮咛万嘱咐他将来千万不要拿说话来混饭吃。谁知道,他最后通过说笑话、拍电影、讲栋笃笑闯出了一片天,成为一代“喜剧天王”。

1952年,许世昌夫妇带着一家老小从广东偷渡到香港,在没水没电供应的九龙钻石山木屋区落脚。一家人挤在铁皮和木板临时搭建的寮屋里,生活条件可谓相当差。

没钱吃饭是许冠文小时候经常有的事。

他曾经试过和弟弟许冠杰看到街上行走缓慢的运米车,于是用螺丝起子插穿装米的袋子,然后用盘子接住从米袋里漏出来的米。有时候被司机发现,还免不了被打一顿……

如此成长经历,磨砺着许冠文的奋斗心、斗志,教会了他凡事都要靠自己,不管做什么,都要尽心尽力。

刚开始,许冠文就读于免费的志莲净苑。不过因为懒惰、成绩差而被学校开除。后来,许世昌又带着许冠文去喇沙书院碰碰运气。

喇沙书院是香港有名的历史悠久的学校,不少商政名人、运动健将都出自该校。一开始,许冠文觉得以自己的资质,大多数是落选的。然而,命运总是让人捉摸不透。

他发现校长面试时,前面都是些“有钱仔”,一个个衣着光鲜,头发都用发蜡梳得整整齐齐……于是他偷偷跑去厕所,用水打理一下头发,让自己看起来精神抖擞一些。

可见,这时候的许冠文观察力已经很好了。

就这样,他成功进入名校读书。如此看来,人生当中或许就因为一件小事情便决定了人的一生。

在喇沙书院读书的时候,许冠文与黄霑、李小龙成为了同学。当时,黄霑就是学霸,李小龙则是打架会会长,许冠文一放学不是被黄霑拉去吹口琴,就是和李小龙约架。

数年后,许冠杰在无线节目《欢乐今宵》中与从美国回香港发展的李小龙碰面,李小龙在节目中展现了惊人的武功身手。

因为家境贫困,为了帮家里减轻负担,许冠文从中二开始就在夜校兼职教英文。中学毕业后就去了师范学校读书,出来当了一名教师。

一次,他发现和自己同一所学校教书的老师工资比自己高,他询问校长是怎么回事。原来是因为别人是大学毕业,可以拿1200元的工资,自己中学毕业只能拿675元的工资。

就因为这样,他决定考大学。不过,父母本来负担就重,怎么可能有钱供他读大学。于是,考上香港中文大学的他一边做全职老师,一边兼职读大学,偶尔还到夜校、补习社赚点外快。

攒到的钱,不仅要帮衬家里,还要交学费。一直到大三,许冠文发现钱还是不够用,怎么办?好巧那时候TVB刚创立,许冠杰被请去Star Show唱歌。于是许冠文便让弟弟引荐,希望能够通过介绍获得多一份兼职。

就因为这一次机遇,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当时无线电视台的总经理是一个澳洲人,叫做Colin Bendall,想搞一个校际问答比赛。他给许冠文六个月的时间去筹备。

谁知道,许冠文回去利用了一个通宵的时间,就将活动有关的参赛学校、比赛规则、比赛题目、评分准则等细节全部规划得清清楚楚,弄出了一份100多页的策划书。

第二天早上9点,他就把这份策划书送到了电视台里。那个澳洲人非常惊讶,立刻就接受了他的这个策划书,并以2000元的薪酬聘请他。

所以,这就有了后来的“星辰杯”校际问答比赛。也因为在主持问答比赛中的出色口才,许冠文又被《欢乐今宵》节目导演相中,在里面兼做一些访问、主持工作。这个节目是TVB开台第二天就开播的,在香港特别火,它对港人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自身,是当时港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那时候的《欢乐今宵》有一幕“趣剧”的固定环节,许冠文有时候会忍不住给演剧的人一些建议。节目导演发现他给的建议不错,演出来的效果挺有趣的,于是便让他帮忙想一些好笑的桥段。所以,那段时间许冠文每天上班前就要给电视台提供三则笑话。

就因为这个锻炼,对他后来写喜剧剧本有所帮助。

一年后,一直不想演戏的许冠文被台里另一个导演梁淑仪发掘。她发现许冠文说话挺好笑的,于是以加工资的理由劝服了他和许冠杰合作做一个新年特别节目,也就是《双星报喜》。

一开始《双星报喜》的节目只做一集,在1971年的大年初一播放,谁知道节目播出之后深受大众喜爱。于是,无线电视台在同年的四月份把这个节目变成每周一次的常规节目,梁淑仪并许诺给许冠文双倍工资。

就这样,许冠文在《双星报喜》中古灵精怪、装神弄鬼的演出被邵氏导演李翰祥看中,力邀他出演电影《大军阀》的男主角。

一开始许冠文又是拒绝的,当时29岁年轻帅气的他觉得自己是可以演帅哥的,怎么可以演一个50多岁的光头大军阀呢?最后还是邵逸夫让他改变了主意。

他打电话给许冠文:“Michael,机会只有一次,剃去的头发还可以再长出来”。就这一句话,许冠文就约了李翰祥在香港半岛酒店见面。

见面的时候,他自己已经把头发剃了,把眉毛画粗,身穿中山装,粗狂地坐下来,对李翰祥来了一句“TMD,行吗?”李翰祥见到许冠文如此造型,当即拍板让其“明天九点来上班吧”。

最后,《大军阀》这部电影在当年以346万港元打破票房记录,让许冠文拿到了3万元片酬之外,还让他彻底红了。之后又相继出演了李翰祥拍摄的《一乐也》《丑闻》《声色犬马》三部电影。

正是因为和李翰祥的合作,彻底改变了许冠文对电影的想法。

在那段时间里,李翰祥常常和许冠文聊天,教他如何构思和拍摄电影、如何剪接底片等等。渐渐地,许冠文就发现电影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自己的想法是可以通过一块大幕布来影响全世界的。

所以,就有了《鬼马双星》《卖身契》《摩登保镖》《半斤八两》《鸡同鸭讲》《铁板烧》等以强讽刺性共鸣反映香港七八十年代社会的光怪陆离现状的经典电影。他的电影更为粤语片复苏并在香港再度成为主流加了一把火。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香港电影一直以粤语片为主。后来,因为制片厂要把片子卖到台湾、东南亚等非传统国语片市场中去,国语片渐渐取代粤语片的位置,成为主流。

另一方面,在当时香港电影界,国语电影的制作规模比粤语片更大,制作预算更多,所以大众普遍认为国语片质量更高,而粤语片则被视为廉价货。

久而久之,国语电影发展势头越来越猛,而粤语电影几乎销声匿迹。有资料显示,在粤语片制作鼎盛的50年代,年均产量超过150部,1960-1963年达到巅峰。60年代末期,粤语片产量开始急速下滑,到1972年竟全年没有一部粤语电影投产。

这个局面被邵氏导演楚原打破。

1973年,他拍摄的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打破票房记录,以560多万港元的巨额票房带动没落的粤语电影复兴。

《七十二家房客》

之后,许冠文的许氏喜剧“推波助澜”,令粤语片复兴并非昙花一现,为香港电影最终被粤语同化铺平道路。

许冠文的电影大多围绕着香港的市井生活展开 ,讲述社会底层人群在那个困顿的年代挣扎求生的故事。

例如他首次执导的处女作《鬼马双星》,围绕着香港人最关心的“赌”展开。许冠文原本是向邵氏提出合拍这部电影,平分票房利润,不过被邵逸夫拒绝了。

然后许冠文就过档嘉禾,邹文怀为他成立子公司——许氏兄弟,拍摄了一系列的喜剧电影。

关于《鬼马双星》这部电影,当时香港的贫富差距严重,底层的小市民生活窘迫。而随着字花、炒股等活动盛行,港人蔑视赌博的心态不再,幻想“一夜暴富”的念头渐渐扎根心中。

围绕这个“赌”字,电影不讲大老千的技术,不说教“赌”的利害,而将“赌”作为香港小市民的生存法则搬上大荧幕。

一句“勤力就能发财吗?不看看新界的牛”彻底笼络了港人的心,最后以625万港元的票房打破香港中西票房纪录,成功登顶1974年香港年度票房冠军。

两年后,他自导自演的电影《半斤八两》再缔佳绩,狂收800多万港元票房。

这部电影是许冠文从父亲向自己述说打工辛酸的回忆中获得的灵感。故事很简单,由许冠文、许冠英和许冠杰“三兄弟”组成的侦探事务所,承办一些捉奸、捉贼等琐碎事务。

电影所处的时代背景正好是香港社会人口剧增,导致人力成本大大下降,普通工薪阶层待遇每况日下,所以便有了故事中许冠文饰演的尖酸刻薄的老板对员工的压榨,许冠英、许冠杰饰演的“打工仔”频频看老板嘴脸的情节,借此讽刺挖苦所谓的中产和上流社会,道出一众打工人的心酸。

另外,许冠文借电影《半斤八两》,把当时各种社会治安问题、废除大清“一夫多妻”制度后急剧上升的婚外情等现象折射到荧幕面前,为观众勾勒出一幅70年代的香港社会图景。

在这部电影,我们还可以看到年轻时候的赵雅芝,这是她参演的第一部电影,因为电影的大卖给了她上升的机会。

到了1978年,许冠文再次推出经典许氏喜剧《卖身契》。故事讲述的是跑龙套的志文(许冠文饰演)机缘巧合之下火了,一家电视台高薪挖角,志文特别想走,却无奈于自己与原东家签了8年的卖身契,如要违约就要承担巨额赔款。

这个故事的原形是王羽和邵氏签了不少不平等条约。对,就是在香港第一部票房破百万的电影《独臂刀》中饰演“独臂刀王”,当年稳坐香港电影圈“第一武打小生”的王羽。

当时,王羽因为《独臂刀》大获成功,于是向公司邵氏要求涨工资,结果谈判失败,王羽便萌生离开公司的念头。

奈何合同还没有到期,如果硬要离开就需要赔偿高额的毁约费。经过再三考量,王羽悄悄回到邵氏,撬门偷走并烧掉自己以及公司其他多名演员的合同。

这件事给了许冠文灵感,继而写出了《卖身契》这么一个故事来讽刺香港电视台,揭露圈中剥削与压榨。

其实,何尝是电视圈,将故事放在普罗大众的现实世界中,又有多少人被一张张“卖身契”所套牢,困在了规则化的“斗兽场”当中。

时间来到1981年,许冠文、许冠英、许冠杰三兄弟再次搭档,推出电影《摩登保镖》,这部开创香港贺岁片先河的影片,以1700多万票房三度打破自家所创的香港票房记录。

许冠文也凭借此片在1982年拿下第一个香港金像奖影帝的头衔。

这部电影的诞生,是许冠文为电影“度桥”(构思电影桥段)的那段时间,他发现银行的装甲车是越来越多,还有不少持枪的警卫员护送走进银行。

这让他有感于以前的年代似乎没这么大阵仗,如今的世界竟然需要如此保护,似乎没有一样东西是安全的,这就促使他想拍一部电影来讽刺这个不安全的世界。

《摩登保镖》之后,许氏喜剧风格渐渐形成。不过许冠文觉得之前几部作品已经把要讲的东西讲得七七八八。为了寻求突破,他希望来一些新的尝试。

不过,他不想许冠杰和自己一起冒险,所以那段时间许冠杰转战由黄百鸣、徐克、麦嘉、曾志伟、石天、施南生、泰迪罗宾等大咖组成的“新艺城”影业,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最佳拍档》系列。

一直到1988年,许冠文以许氏影业有限公司的名义自任出品人,推出电影《鸡同鸭讲》,他在里面再演刻薄老板,讲述传统中式烤鸭店与西式炸鸡店之间互相竞争的故事。

关于这个故事,许冠文后来回忆说是因为自己经常帮衬的烧鹅濑粉店即将倒闭,原因是以麦当劳为首的西式快餐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传统中式餐饮店开始地位不保,这才引发许冠文思考时代的变化,保守与创新,继而写出《鸡同鸭讲》的故事。

一方面,“老许记”烤鸭店纵使食物美味,奈何环境卫生堪忧,蟑螂常驻,装潢还陈旧寒酸,老板员工对待顾客的态度也一言难尽。

另一方面,“丹尼炸鸡”虽然环境好,服务态度好,但是工业化批量生产食物,还有依托电脑分析烤出来的烤鸭终究是没有灵魂且质量下乘。

故事不仅讽刺资本工业的包装营销之外,还对一成不变的传统餐饮进行自嘲,反照中西文化与时代变迁。

另外,故事中吝啬、因循守旧、不断给员工画大饼的老板,简直就是如今不少公司的写照。

里面忍气吞声、看老板脸色的员工,某天胆敢和老板要加班费、谈涨薪,换来的只有老板一顿画饼洗脑,何尝又不是众多打工人的真实生活。

这便是许冠文的许氏喜剧,每个故事都重在讲述小人物生活的酸甜苦辣。他的创作永远关心小市民生活,在欢笑中夹杂着无奈,化苦为乐,再加上辛辣的批判讽刺和绑定许冠杰的音乐,就让他的电影更是独树一帜,继而影响了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人。

他的喜剧风格之所以如此独特,皆因他用“搞gag”的方式来创作里面每一个片段的笑料,结合西方喜剧采用密集的段子来组织逗乐的方式来创作喜剧情景,使故事情节由连环紧扣的笑话来带动发展。

后期,他还与陈欣健、高志森、陈木胜、韦家辉等导演创作过不少口碑与票房俱佳的电影,他里面别具一格的表演为电影平添了不少魅力。

第4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发“终身成就奖”予许冠文

最近又重看了《半斤八两》,好多小时候没看懂,只觉得好笑的情节,如今看来都是“打工人”的无奈自嘲。

即便如此,许冠文的电影也十分值得重温,因为故事中小人物在困顿时表现出的旷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值得细味欣赏。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