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之前的一篇文章,重新编辑整理了一下,收录收录~
《当尼采哭泣》,可能有些人看过,大多数的人还是没看过。
我简单说说,这是一本心理图书,美国的“存在主义治疗大师”欧文·亚隆写的一部虚构小说。
欧文·亚隆用尼采和大师弗洛伊德的老师布洛伊尔作为原型,其中又穿插了尼采的爱情故事,描绘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
这是一部虚构的小说。根据一定的史实,进行改编。
比如说,弗洛伊德是真的,尼采是真的,布洛伊尔是真的,游荡在尼采和布洛伊尔两人之间的美女,莎乐美,也是真的。
弗洛伊德
但有些“真”过了头,历史中布洛伊尔与尼采没见过面,这就算了,问题是欧文·亚隆把两人扭在一起,相互进行“催眠治疗”。
再加上莎乐美的爱情故事,仿佛一出上帝视角的人类心理催眠治疗盛宴。
但话说回来,《当尼采哭泣》这本书毕竟尊重着尼采是一个深刻、严肃、高贵的哲学家这一基本事实,而在2007年美国拍摄的同名电影里,将尼采塑造成了一个丑陋、夸张、狰狞的形象。
这个形象,真的让人怀疑是不是有意在抹黑尼采。
正常的尼采本来长这样,其实还挺帅的吧。
然而,电影里的尼采是这样的:
形象就不说了,这个可以忍。
但是不能忍的,是在电影中安排的一些情节。
比如让尼采和妓女在一起做着咋舌的姿势。
再比如设置的一些夸张的尼采动作:
这些动作让人看上去,真的很难想象是一位儒雅的思想者,一个做学问的哲学家。
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疯狂演讲中的希特勒。
你们自己看像不像:
虽然尼采被希特勒和纳粹拿来利用,作为战争的幌子和宣传工具,但是尼采是很厌恶反犹主义的,这一点至今,仍有很多人在误解尼采。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当尼采哭泣》这部电影除了尼采以外,其他人好像长得都还不错。
给弗洛伊德的老师布洛伊尔还有弗洛伊德,安排的是这样的形象:
左边是弗洛伊德,右边是布洛伊尔。
尤其是弗洛伊德,在电影里几乎是一个网络小说中英俊潇洒的男主形象。
帅吧。
除了尼采以外的男演员是这样,再看看女演员。
当然,有人知道我在说莎乐美。
这位穿梭于20世纪欧洲文艺圈的“女哲人”,电影里给她安排的演员是这样的:
颜值高、气质好。有人评论说这演员长得像谷爱凌。
但说实话,我认为比谷爱凌漂亮。
你觉得呢。
行了, 剧照就放到这里。
的确有些过分,在塑造尼采的形象上,导演似乎不知道拍摄的原型是一位雍容、沉静、寡言的哲学家。
更像是一个咆哮着的醉汉。
在《当尼采哭泣》这本原著中,作者欧文·亚隆至少对尼采的描写,符合尼采忧郁、高贵、冷静、深沉的气质…
而电影里,没法说。
如果说要给《当尼采哭泣》这本书打分的话,大约是三星吧。
然而,如果给电影打分——半分都嫌多。
真的。
我们稍微言归正传,聊一聊历史上正式的弗洛伊德、布洛伊尔、尼采和莎乐美。
弗洛伊德就不用说了,精神分析大师,人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莎乐美,是纵横驰骋欧洲哲学文艺圈的女强人,引无数哲学家竞折腰。
她曾拒绝过尼采的求婚,多年以后成为弗洛伊德的学生。
布洛伊尔:弗洛伊德最早的老师之一,和弗洛伊德一起研究催眠治疗。
尼采,这本书和电影的主人公,人类史上最受争议的思想家。
我们如果从心理疾病的角度来看,尼采的确是个“病人”。
从小在他身上出现的忧郁、恐惧,萦绕了他一辈子。
他的神经系统天生脆弱,一阵风来都能给他刮倒。他的偏头痛和眼疾,更是出了名的严重。
再加上他的消化道系统也不好,身体上可以说一身的毛病,全身上下好的地方不多。
但这不妨碍他是一个重量级的大思想人物。
而欧文·亚隆,是21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之一。
欧文·亚隆除了《当尼采哭泣》,还写过一本《叔本华的治疗》。
看得出来,他想治疗这些历史上有心理不健康可疑迹象的大师们。
这样本没有错,如果真的能“治”好,那么即使将一个痛苦的哲人,“治”成一个快乐的凡人,我认为也是值得的。
一个具体的个人身上的实实在在的快乐和幸福,我认为有时要比虚无缥缈的真理重要。
然而,问题的关键是,你,能治得好吗?
不是每个所谓的心理学大师都能够治好所谓的“心理疾病”,也不是每个“心理不健康”的大师,通过所谓的心理治疗家一番“诊治”,就能够变成“正常人”。
大师们自己的哲学都没有把自己“治疗”好,通过你一番心理催眠就“根治”了,你让哲学巨擘叔本华情何以堪?
这也就是谁也没有把哪个当代的大师治好,而只能幻想“治疗”历史上的大师们。
根据记载,牛顿有多种精神疾病的症状。
然而当时,有哪个精神病学家或者治疗大师将牛顿治好了?
没有的。
大师身上的“异常现象”,或者“心理疾病”,有时是比我们看上去的表面现象更为复杂的事物。
他们所遭受的痛苦,不是定义成一个“心理问题”,然后通过某些心理学的治疗方法,就能够“痊愈”。
尽管,他们真的也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试图站在上帝角度来“治疗”已逝大师的行为,可以自娱自乐,或许也能哗众取宠。
茶余饭后,倒也无伤大雅。
但是,这种“治疗”哲学家的做法,无疑于是让一位快乐、天真、烂漫的孩子,去劝慰一个忧伤、深沉、难过的老人。
“你看,这个世界多美好,不要再哭了~”
孩子对老人说。
我们是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责怪老人的伤悲呢?
还是应该站在老人的角度,来宽容孩子的天真?
呵呵。
《当尼采哭泣》也是一样。
试图“治”好尼采的想法,的确是每个心理治疗大师们的梦想。
然而,这也却是“欧文·亚隆”们的一厢情愿罢了。
「感谢收看」
祝你一天:元气满满、人见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