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久见黑帮与警察共同擒凶德国电影M是凶手1931年

tvb影视大全港片资讯人气:2时间:2023-04-12 10:37:29

因为彼得·洛在希区柯克的电影《擒凶记》(1934年)和《间谍》(1936年)中的惊艳表现,特意找来他的成名作《M是凶手》来看。

在这部德国电影中,彼得·洛饰演一位变态连环杀手。

电影的时代背景是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电影放映不到两年时间,纳粹政府上台。被称之为“欧洲最好的演员”,魏玛共和国最受欢迎明星之一的犹太人彼得·洛也不得不逃离德国,他先是来到英国,后又前往好莱坞继续他的演艺事业。

很多人说电影《M是凶手》充满了政治隐喻,而电影的导演——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大师弗里茨·朗在一次采访中则说:“这部电影的要义不在于惩罚罪犯,而是警告母亲们:你们要看好自己的孩子!”

电影和小说一样,观众和读者对作品的观感是作品最终完成的最重要一环。导演和作家想要表达什么固然重要,但是作品具体呈现出什么模样则由观众和读者说了算。

电影《M是凶手》讲述了一名变态杀手接连杀害小女孩,随着小女孩的失踪,城市陷入了恐慌。无能的警察和政府官员面对市民们的指责,除了政治作秀,就是互相扯皮、推诿。警察没头苍蝇似的大规模地搜查行动没有找到罪犯的任何消息。警察无效的搜捕行为除了扰民外,也极大地影响了黑帮的生意。

诡异的一幕发生了:为了挽救组织的非法生意,比警察更有组织更有行动力的黑帮开始参与搜捕变态杀手的行动了。

黑帮利用遍布城市的乞丐们,采取广撒网的方法,收集罪犯的消息。显然这招更省钱更省力也更有效——其实这就是发动群众的人海战术。果然,没多久他们就锁定了目标。

警察方面也有认真做事和能力出众的警探。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犯罪分子资料和对犯人笔迹的技术分析,同样锁定了罪犯的居所,只待他落网了。

黑帮VS警察,哪家抓贼能力更强?

显然既有正规军的实力又有野路子的黑帮占有巨大的优势,他们比警察抢先一步,抓住了天怒人怨的连环杀手。

吊诡的是,他们没有像普通黑帮那样大快人心地处决犯人,也没有第一时间将犯人扭送到警察那里讨功,而是组织了一场像模像样的庭审:有法官有公诉人有辩护律师也有众多群众组成的陪审团,还给犯人自诉的机会。

结果呢,这场颇为正规的庭审最终也没有什么结果,似乎还是善于狡辩犯人占了上风,他的一番痛苦的陈述似真似假,却让一众人陷入了深思,他的自诉出乎意料地获得了同情。而作为受害者的母亲们,虽然发出愤怒的声讨,但她们的声音实在太小,难以相信这场庭审究竟能否维护她们合法的权益?

虽然最后,黑帮将犯人送交到警察手中,只是不知这一次犯人能否得到严惩?

有组织的黑帮和一团乱麻的政府,其实都没有将弱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也难怪导演要说:让母亲们看好孩子们!

既然没有人维护她们的安全和利益,自然她们唯一能做的便是自求多福了。

至于有人说电影显示了纳粹的苗头。拿有组织有号召力的黑帮类比纳粹?反正我觉得这样的类比是高抬纳粹了,他们不配!

《M是凶手》是电影史上第一部讲述变态连环杀手的电影,也是导演第一部有声电影。作为一部古早的恐怖片,恐怖的连环杀手虽然给人惊悚的感觉,但因为他出镜的画面实在有些多,作案细节又描述地过于详细,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实在谈不上恐怖。不过对于早期恐怖片,连环杀手那令人胆寒的口哨声——利用声效制作恐怖效果绝对对后世恐怖片有启示作用。

电影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并不是让后世津津乐道的黑帮庭审戏,而是黑帮搜捕连环杀手的戏份。这段追捕戏既紧张刺激,又充满了戏剧性,惊悚感与幽默感相得益彰,十分经典!

彼得·洛在电影中表现有亮点,但谈不上令人惊艳的程度。毕竟他不是电影的绝对主角,扮演的又是一个令人生厌的变态连环杀手,还是杀女童的变态,电影不可能给他太多表现机会。电影最后给变态杀手一个辩解的机会,真的算是惊世骇俗的行为了,即使放到现在也属于极有争议的行为。

彼得·洛的表演,说实话,有些用力过度,有些表情太过夸张,反而让这个变态杀手没那么让人恐惧,反而有些喜感。

彼得·洛在电影中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表演是他饰演的变态杀手在诱拐女童不成,那惊慌、无措又不甘,又心痒难耐的异常表情,的确很变态!

看来不欢迎犹太人的德国,的确没有给彼得·洛大展才华的舞台。

(文/秦时啸歌于2021年7月8日15时27分完稿)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123456@qq.com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湘ICP备2023000517号

港剧

港片

tvb大全

动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