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银熊奖得主去年德国最佳影片惊悚呈现正在杀死孩子的系统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23更新:2023-04-12 11:03:33

​如果安全玻璃不安全,甚至经不起撞击而碎裂,面对这样的“保护装置”,处于危险中你会做何感想呢?德国“申奥”之作,拿下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系统破坏者》(System Crasher)就讲述了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故事。

作为德国去年申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系统破坏者》被不少德国媒体誉为2019年的本土最佳影片。相比国内豆瓣网上的7.2分;

该片在IMDB上得分高达8.0分;

烂番茄新鲜度维持在92%。

国内观众打分偏低的重要原因是,国人还没有尝试过从“摇篮”到“坟墓”都被国家系统、社会福利体系完全包裹的状态。而已经习惯了社会福利体系的欧洲人,却开始对这个看似安全和健全的系统产生了质疑、甚至感到愤怒。

英国独立导演肯·洛奇的新片《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就通过底层劳动者一家人的遭遇,质疑了英国的福利体系,认为整个系统偏向了中高层人士,让底层大众成为最终的买单者和牺牲品。而《系统破坏者》提出质疑的方式和切入点却颇为不同,甚至正好相反。

影片以一位“问题儿童”的视角,让观众一窥德国有关儿童保护体系的种种潜在问题。

在没看影片之前,我们都以为,影片女主角,9岁大的小女孩Benni是系统的破坏者,但当我们看完全片后,我们才发现,Benni不是破坏者,而是整个儿童保护体系中的受害者。

社会与个人关系的总和

《系统破坏者》用了大量时间为我们呈现德国儿童保护体系的运作过程。Benni是有创伤后遗症的问题儿童。她无法融入学校,甚至因为过度暴力而被家庭放逐。

她只能在保护组织的安排下,寄人篱下于一个又一个陌生家庭中。但好景不长,心理问题严重的她几乎很难再找到愿意收留她的家庭。

而她的母亲,不但要照顾两个比她更小的孩子,而且因为懒惰,她只能寄生于男友家中,虽然有心,但完全无力照顾Benni。种种迹象表面,Benni的病症来源,以及无法治愈的根源都来自“缺爱”的家庭。父亲的角色一直缺失,而母亲又懦弱无能,弟弟和妹妹生活尚不能自理,这个家无法给予她任何温暖和安全感。

家庭无法给予的,家人带来的伤害,让儿童保护系统来维护和治愈。系统的初衷是好的,但效果却令人绝望。《系统破坏者》通过Benni与周围人的接触,展现了社会机制和个人之间关系。影片不断复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整个系统表现为人与社会关系的总和。

如果系统中,所有人对Benni的治愈都以失败告终,那么就代表整个系统出现了问题,有着被忽略的漏洞,其效果可能差强人意。

系统的破坏者与受害者

再看影片之前,大部分观众会以为片中9岁的女主角Benni是系统的破坏者,而影片也通过多个触目惊心的场景表现了Benni的“不可控”,甚至是暴虐和恐怖。平静时的Benni和大多数正常女孩一样,只是稍显活泼,当时有点内向,害怕被人评价,绝对不允许被人捂住她的双眼。

可一旦Benni被“触发”,就顷刻间从人畜无害的小女孩变成骇人的恶魔。她不但会拿起硬物敲打母亲的后背,还会提着同学的头猛撞课桌。滑冰场上的血溅当场,更是让人不敢直视。

这些“限制级”的暴力场面将Benni塑造成了易燃易爆的危险品,总是会失控的魔鬼。观众被一种“她是否就要失控”的焦虑感折磨着,强烈的不安全感始终围绕在观者的心上。这是影片之所以能产生强烈共鸣感的根源,也是技巧化表达的成功之处。

在表现失控时,影片有很多非常主观的镜头,本尼的狂躁或者狂喜都以特别的音乐设计,零散地快速剪辑表现出来。导演有意地想让观众进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世界里,去体验“病人”的视角。

但相比那些Benni的暴走场景,她不被人理解、被误解后的孤独更令人揪心。她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信任,渴望接触,但无论是人,亦或动物似乎都对她的呼救视若无睹,习惯性的拒绝。儿童保护系统中的老师们公开宣称“讨厌她”,母亲的那些“渣男友”迫不及待将她扫地出门,但并非她破坏了家和保护组织构建的系统,她不是破坏者,而是受害人。

在众多提供帮助的人中,学校护工Michael与Benni产生了更为深厚的感情。Michael还提出单独带Benni到森林中度过假期,以此治愈她的狂躁。

那段时间,虽然两人偶有冲突,但基本算平和,Michael付出了真心,Benni的情况大为好转。但转折点是,Michael带Benni回到了他的家中,让她进入到了其家庭生活里。这样一来,两人的关系界限被打破,Benni对Michael死缠烂打,视其为救命稻草,这样反而害了Benni。

Michael是整个系统失效的缩影,他付出了最多,但却一样经受了失败。保护系统中,每个人都付出了自己最大化的努力,最终的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专业。

老师会埋怨这些“问题儿童”,护工过度介入到他们的生活里,尝试运转系统的女士把所有希望寄托在这些老师身上,最终却发现要拯救Benni,必须依靠她的不靠谱的母亲。

就连给Benni开药的医生也宣称对治疗手段,开出的药物,没有十足的把握,一切都在试验阶段,而如Benni这样的问题儿童不是病人,而是试错者,大概率的牺牲品,最终的受害者。

Michael的中途退出,其实与母亲一次又一次的无法兑现照顾Benni的承诺一样,他们的有心无力并非全归错于他们,而是系统的打造不够完善,亦或整个系统建构方向出了差错。

甚至可以说,“好人”Michael、那些不专业的工作人员和老师,以及Benni的亲生母亲才是系统的破坏者。他们要么不够尽责,要么缺乏专业态度,他们看似是成年人,其实内心和精神上与未成年Benni一样,有着不成熟和脆弱的地方。

撞碎无用的系统

影片中有多个利用玻璃来制造隐喻的地方。比如Benni为了威胁Michael,突然用头撞碎了车窗玻璃。面对执拗的Benni,Michael选择退缩,两人关系的界限由此被打破,也导致Michael最终只能退出治疗。

另外一个地方无疑是影片的结尾,Benni没有乖乖就范,按照“系统”的要求,被放逐到国外去治疗。在上飞机前,她突然飞奔逃离,影片以她的“飞扑”作为结尾,银幕上出现了“碎裂”的特效。

这个结尾并非预示着悲剧,而是隐喻着Benni对于无用系统的彻底逃离。作为是试错品的她,悲壮地撞向了系统之墙,那些裂痕就是系统无效且不够安全的表征。影片将Benni塑造成了破坏“无用系统”的英雄,她看似暴虐的行为证明了现有儿童保护体系的失败。

更令人担忧的是,影片中扮演拯救者的Michael其实也有着不堪的过去,他头颅上的伤痕就是系统曾对他也失效的痕迹。而Benni的弟弟,那些同学,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她。

受害者越来越多,系统正在戕害他们。德国相对于全世界来说,都算是福利系统较为健全的国家。在那么健全的系统下,都会出现漏洞和裂缝。那其他福利体系、保护系统更为脆弱的地方,像Benni这样的孩子该如何生存,他们的家人能得到多少帮助,实在让人难以想象。

所以,《系统破坏者》不仅对于德国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放眼全世界,影片的“破坏性”会让每个国家的成年人、系统的构建者感到一阵心悸。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