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拍的鬼片「徐克曾经拍了一部地狱无门今天看来非常接近鲁迅」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23更新:2023-04-12 17:39:07

鲁迅,相信不管你读没读过他的文字,不知道的肯定不多,当然把周树人和鲁迅搞成两个人相信也不少,不过这不能影响鲁迅的魅力1881出生在浙江绍兴的著名文学家,别看他少年老成,被看他个子矮小,在上个世纪初期,鲁迅的笔触就像一把利剑直插人心。

鲁迅《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狂人日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白。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

狂人被关起来,拒绝家人送来的饭菜,拒绝被医治,一直劝说周围人不要再吃人。直到最后狂人发现,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绝望中的狂人发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但是因为这部小说虽然文字奇绝,却很难改编成其他形式的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鲁迅的小说其实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很多,比如《阿Q正传》、《祝福》等等,这些年来,我所知道的就是一部话剧,还没有看过。可见难度太大,不好掌控。

但是其实在1980年香港新浪潮电影开始萌芽的时候,鬼才导演徐克竟然拍摄了一部跟鲁迅《狂人日记》极其相似的影片《地狱无门》,今天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应该不多,而且资源稀缺,但是如果你有机会一睹庐山真面目的话,一定会有所震撼。

徐克“混乱”三部曲的第二部(另外两部是《蝶变》和《第一类型危险》),确实够混乱的,不过这正如第一次读鲁迅《狂人日记》一般,疯人疯语,自然毫无逻辑。

但是《地狱无门》可以说是对当时社会的一个影射,将整个香港社会大环境用一个不知名的村子作为隐喻,而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蔑视直至互相残杀,与现实中的残酷斗争别无二致。

在那个癫狂凌乱人吃人的社会里,如此疯狂麻木的集体无意识行为,不禁让人联想到历史上那些动荡不安又恐怖时代。民众分食人肉时的欢呼雀跃令人背脊发凉。懦弱的书生居然用的人肉书签,让人不胜唏嘘。获得自由后的阿莲捧出的那颗人心,悲凉映射出吃人不吐骨头的心理烙印永远无法抹去。

以下有剧透,希望谨慎阅读

本片是司徒卓汉和徐克联手编剧的作品,司徒卓汉,香港知名编剧。能如徐克法眼的编剧当然不是等闲之辈,看看他的代表作品履历《冒险王》、《福星高照》、《一刀倾城》、《新蜀山剑侠》、《上海之夜》、《夏日福星》等,你就知道他有多厉害了。

一开始徐克就是一个革命意识和社会鞭挞意识极强的影视工作者,可能因为越南华侨的身份,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地域,对于徐克的人生观影响很大,虽然他没有经历大陆的哪个年月,不过徐克的很多作品中,特别是早期,如《英雄本色夕阳之歌》、如《黄飞鸿》系列、《笑傲江湖》系列等等,都有很多政治和人性的寓意在里面。

因为个人色彩太过强烈,其实徐克合作的人往往会闹矛盾,早期就有跟吴宇森和胡金铨分家的事情。当然1980年的这部《地狱无门》,徐克还在试探阶段,所以本片其实还算不上徐克最得意之处,但是正因为年轻无畏,却更加直白而鲜血淋漓​。

徐克用了鲁迅《狂人日记》的风格,独立出一个自己的故事架构,片中开始两名农夫搭木筏至一孤岛兜售鸡鸭,岛上气氛诡异,两人胆寒之下突遇一群面具人袭击,农夫一死一降,皆被岛上屠夫解体后当做食物分发给饥肠辘辘的岛民。

原来此岛辖属大家乡,不知何时岛民开始以人肉为食,保安队负责维持治安与食物配给。

密探九九九(徐少强 饰)为追踪江洋大盗劳力士(黄锦燊 饰)与一自称“包铁胆”的蟊贼登岛,击倒岛上屠夫后,九九九拜访大家乡保安队长(高雄 饰),队长将其引至屠场,九九九力战群凶后负伤逃脱,在一民女阿莲家调养之后向队长求证,然而一无所获。

先前劳力士选择大家乡任保安副队长,以求洗心革面,谁知事与愿违却做起了吃人的勾当,劳力士几次计划向岛外求援却全被破坏,这次向九九九报警仍不被理睬,无奈之下放出被囚的包铁胆,自己反被队长杀死。九九九又一次经历围攻而大难不死,他决定和包铁胆、阿莲姐弟一起逃离食人岛……

这样的片子方不负徐老怪的美名:怪诞、怪癖、怪趣味,融合了恐怖、喜剧、打斗等各种类型,又皆能做到极致而不沉溺。片中一些血腥场面,由于早期无声默片时期打闹剧式的场景的融入,即刻冲淡了影片的恐怖气息;东方的异域奇观(如方言、旧戏)糅合西方的黑色幽默,堪称邪典片经典之作。

孤僻的村庄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题材之大胆,场面之残酷,都让人印象深刻,可惜的是,故事终究也只是个隐喻和黑色寓言,对主题的挖掘和延伸并不够。莫名出现的“男儿当志强”配乐真的是有点跳戏,但是不得不承认那时候的徐克真的比现在有趣多了。

徐克好剑走偏锋的冷峻个性在《地狱无门》中展示出了极致,其后的作品如今看来只是收敛他的怪偏异脾性,尤其是近年来的作品,内容上日渐空洞,思想性大打折扣,他也用明确的态度告诉世界,他所追求的更多的是电影形式。

而《地狱无门》的极端性是足以让人目瞪口呆的。影片直击人性中的劣根性,吃人的癖好并非饥饿所致,而来自人性在道德伦理体系沦陷后的麻木习性,来自整个群体在野蛮,暴政,愚昧面前的集体沉寂。影片最触目惊心的片段并不是血淋淋的肢解现场,而是民众分人肉时的欢呼雀跃,是诱导正义者迈向屠场的集体狂欢。其中的悲凉浸入骨髓。

无论对恐怖的人性还是普通的人性,徐克凝视它们的眼光都充满了无奈的叹息和深沉的悲悯,即使在一个人吃人的生存境遇,亦有未泯灭的良知。

影片历尽艰辛,在香港公映后,票房惨败,且遭影评界一至刻薄批评。同时由于过于血腥,影片在台湾遭禁。不过今天看来在接受了多年中西影片洗礼的观众以后,相信远没有当年的震慑力,不过仍然不失为八十年代港片经典。

最后。仍然值得深思的是,让这些东西不再引起共鸣或者震撼,恐怕才是鲁迅和徐克的真实心境吧。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