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君 1921「从偶像剧到主旋律找对戏路的韩东君1921里令人刮目相看」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70更新:2023-04-13 13:24:14

《1921》上映首日,排片和票房占比均占据首位,电影将时间拉回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全景展现了首批中国共产党人担起救国图存重任,让中国革命前途焕然一新的故事。

而电影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饰演张国焘的韩东君,他外形很正,并做到了深挖人物的性格特点,很多表演细节令人难忘。

拒绝刻板, 生动刻画角色

戏份多才有足够的时间塑造角色,《1921》里韩东君看似轻松,其实难度很大。

在此之前张国焘被无数次搬上影视作品,观众对他有固有认知,韩东君要在既定框架内塑造人物,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丰富角色,表演极易堕入脸谱化,造成刻板印象。好在韩东君成功避开这个问题。他对角色神形兼备的塑造令人信服。

角色气质上,成长环境决定一个人的气质和精神面貌。戏中的角色就读北京大学,并担任讲演部部长,形象上必然有英姿飒爽的气质,韩东君将这种气质拿捏的非常到位,穿制服的他英气挺拔,以及自信中带有一点点骄傲的气质都把握的很好。

外形上,韩东君将角色家境优渥、注重形象,举手投足都大方得体的人物特点拿捏的尤为准确,看似松弛的表演下,其实每一个小动作和微表情都非常讲究。

比如第一次出场,人群中的韩东君最具英气,身姿挺拔的他与讲演部部长的气质相符,很快就能让人留意到他。

后面和其他共产党人开会、交谈,他始终穿着得体,注重个人形象。

私下会见共产国际特派员,韩东君将角色内心的不卑不亢和外在的落落大方,以及情绪上的小心应对,通过寥寥几句台词和肢体语言充分传达。历史电影最怕的就是观众透过角色,始终记得演员的名字,韩东君有信念感的表演,让观众相信张国焘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好演员间飙戏旗鼓相当,赋予观众想象空间

《1921》兼具宏大叙事和复杂的历史背景,每一个人都是沧海一粟,联合在一起才众志成城。电影激昂的情绪靠的是群戏的推动,戏剧张力来自于演员之间的对手戏,这方面韩东君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他通过表演让情绪叠加,带来一加一大于二的戏剧张力。

和共产国际特派员见面,韩东君贡献了两处闪光点。

一方面他表现出角色应有的复杂情绪。这次会面张国焘内心纠结、身份尴尬。他想得到对方的援助、深知李达的态度,为了缓和双方关系才偷偷会面,但他不是最高领导,也不是决策者。所以会面时张国焘的态度既有迎合又有试探,同时又尽量让自己在气场上不输给对方,这样的复杂情绪,韩东君通过台词、肢体语言和表情有层次的传达。

另一处闪光点是发现有追捕特派员的密探的那段戏。意识到危险后特派员迅速离开,此时张国焘显然也意识到了情况陡变,他在不动声色中观察现场情况,只能靠眼神传递内心变化,韩东君做到了,他和密探四目相对,眼神从温和转为尖锐,特别传神。

另一场重头戏是因为会见特派员而和李达产生争执。这场戏李达的情绪单一,他气恼张国焘擅自行动,试图说服对方;而张国焘情绪相对复杂,外表强硬但自知理亏,所以在李达的逼问下,外表嘴硬,实际上内心已经被对方击垮了,能让观众感知到角色这样的内心变化实属不易。韩东君和黄轩两个人从演技到情绪张力都旗鼓相当贡献了两个戏骨飙戏的快感。

可以说,韩东君把握住了每一场戏,抓情绪、抓肢体语言、抓微表情、抓眼神……他深知自己要在极有限的时间里把人物塑造好,所以每一场戏都能感觉到他的全力以赴。

正因如此,尽管电影只截取了一大前后的那段历史,但韩东君的表演却拥有了角色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而是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对张国焘后续的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这就是演员的魅力吧!

走出偶像剧,转型成功

《我和我的祖国》《1921》是近几年主旋律献礼片的成功代表,参与这两部电影给韩东君的成绩单添上闪亮的两笔,也让他迈进主旋律的新领域。目前看来,韩东君正在坚定地继续向前走,《长津湖》《惊天救援》也即将和观众见面。

在《1921》之前,韩东君曾是眉目清秀的无心法师、深情又沉稳的程铮、痴情又霸气的易连恺。不到30岁的韩东君,有大把时间让他在偶像剧里稳扎稳打,既轻松又容易圈粉。

但真正的好演员不会让自己的形象固化,更不会甘心被贴上偶像派的标签,而是不断用陌生角色挑战自己。从《我和我的祖国》到即将上映的《惊天救援》,韩东君除了证明自己的演技,也在一步步完成从偶像派到实力派的转型,《1921》中可圈可点的表演,意味着韩东君走出偶像剧转型成功,这既要归功于他俊朗的气质和具有正义感的外形,也得益于他扎实的演技,目前看来,他这次找对了戏路,也期待他在后续两部主旋律电影中的表现。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