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历史是必须要正视的历史吗「1942历史是必须要正视的」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79更新:2023-04-13 13:46:15

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一场灾难,

而这个民族在面对这个灾难的时候,

和其他民族面对这灾难的时候,

它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

一、

你要问我最喜欢冯小刚的哪一部片子,我会毫不犹豫的说《一九四二》。

2012年11月29号,冯小刚这天很是激动,因为接下来是《一九四二》的首映礼,这部电影,可算是要和观众见面了,他真的是,期待了太久。

但票房扑街了,首映日当天,2600万,这真是一个闹着玩的数字,就像是一个人借了我100块钱,最后只还了我五毛。

张国立去看他,拍着他的肩膀说:“可能是你选我选错了”。冯小刚没说话,大男人的又忍不住哭了。

和王中军吃饭,喝的差不多的时候跟他说,一定会把钱给赚回来的。这部电影上映几天,华谊市值蒸发了13亿。

《一九四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冯小刚都特别难过,生活仿佛是掉进了黑暗,没有找寻光亮的地方。

直到王朔拉着他拍了《私人订制》,这劲儿才缓了过来,这电影挣了钱,全堵了《一九四二》的窟窿,也给冯导招致了一大片的骂声。

他想不明白,玩票似的拍个喜剧,钱大把大把的赚,怎么自己想正儿八经的拍个电影,观众没个买账的呢。

这些糟心的事情,大家本来都想忘记了,冯小刚非又把它拍出来,图个啥?

1993年,王朔让冯小刚看了一部小说,刘震云的《温故1942》,看了之后吧,心里就放不下了。那个时候,冯小刚就对刘震云说,他一定要给拍成电影。

这之后,刘震云便一直不断的修改《一九四二》的剧本,中间甚至推翻重写,

从1993年看中到付诸拍摄,这中间经过了18年的时间,都18年了,冯小刚都没有放下它,这也是冯小刚使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

马未都说,冯小刚拍了那么多电影,《一九四二》是一部真正可以让冯小刚被记住的。

这不是悲观,也不是讽刺,当然,也笑不出来,他在展现一段历史,试图让人们再记起一些从前,即使那从前是关于苦难。

二、

“1942年冬至1944年春,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

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白热化阶段,国际上发生着太多的大事,打击日本侵略者才是正儿八经的主要任务,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目光,都在世界上呢。

也就是这个时候,古老的中原腹地,一场大旱,成为了河南的灾难。

人们都得饿死了,老东家那里有粮食,那就抢吧,不抢就饿死了,抢了没准还能活下来,就这样,市侩狡猾的老地主,就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家被明抢了。

饥饿的人,是没有理智的。

很快,旱灾越来越严重,地主家的那点余粮也不够了,那就逃吧,河南是呆不下去了,往西走,去陕西。

即使是逃荒,老地主家也得把细软收拾好,东家说了,别人是逃荒,他们是避难,早晚得是回来的,别人家连人都没地方搁置,老地主家里还得抱上猫呢。

逃难开始的时候,各家带的粮食还够,逃着逃着,那可就真成逃难的了。

路上饿死人,已经成为了常态。

没人愿意接河南的这个烂摊子,李培基算是摊上了,带着河南千万民众的寄托,去了重庆。包里装着厚厚的资料,看着蒋委员长吃了一顿午饭,听着秘书大早上做的报告,愣是没把河南的事情说出来。

李培基说,蒋委员长要处理的事情都太大了,在这些事情面前,他的事情太不值得一提。

那这个时候为什么就不能看在三千万受灾的河南人的份上呢?

三、

河南的事情,中国政府,已经没有指望的可能性了。

这个时候,有一个美国记者,他的名字叫白修德,摆放了一位神父,然后带着自己的相机,牵着一头毛驴,去了河南的腹地。

神父对白修德说:“我来中国三十年了,前十年,我想我是了解这个地方的,后来就越来越不明白了。”

白修德看到了很多灾民颠沛流离,但却看不到政府的援助。

神父也说:“我跟你一样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

因为政府要全心全意的抗战,所以便顾不上饿死的河南民众了。

逃荒已经不是逃荒,即使可以走到陕西,也没有几个活着的人了,天气太冷,没有可以避寒的地方,看我这话说的,连吃的都没有了,还要什么住的地方啊。

人饿到一定的地步,是会毫不留情的卖掉自己的孩子的:“你这个小男孩还凑合,能值三升小米。”

瞎鹿的娘病了,他想卖掉自己的孩子,给他娘抓药啊。

花枝就不同意了,人都一样,爱都是向下走的多点。

后来,瞎鹿因为抢驴,掉进热水里活活烫死了,人命不值钱,比不上驴,吃人罪过太大,吃驴就好多了。

白修德的相机里,饿死的人,肠子都被狗吃了。

与此同时的重庆,还大张旗鼓的在街上排练着形式主义

白修德说:“我想把真相告诉中国政府。”

当他把情况告诉蒋介石之后,蒋介石说这些事情都是在中国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中国这么大,隐瞒不报,蒋介石又怎么能够知道呢?

后来,花枝为了可以活下去,选择了和拴柱结婚,只做了一天夫妻,让拴柱把她卖了,条件是养好她的孩子。

东家的孙子出生,没什么给产妇吃的,那就把猫给煮了吧。

老东家的小姐被卖到了妓院,伺候大爷洗脚的时候因为吃的太饱都蹲不下了。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我觉得很是心酸。

“死了好啊,早死早托生。”

四、

“你现在已经不是灾民了。”

“那我怎么才能是灾民?”

“到豫北和豫南你就是灾民了。”

这段对话,我记的很深,灾民,怎么到了该发粮食的时候就不是灾民了呢?

灾民没有了逃荒的权利,真正的灾民已经不算人了,也被人不当人看。

传教士曾经问神父,主知不知道河南发生的事情,既然知道的话又为什么要让这里这些善良的人受到战争和饥荒的折磨?

如果上帝斗不过魔鬼的话,那么我们还要相信上帝干什么呢?

我反而觉得,日本人没有那么可恨了,冈村宁次说:“饥民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中国人。”

或许他的目的不够纯粹,但至少,救活了至少十万的河南民众。

老东家不逃了,要知道自己活不成了,就想死的离家近点。回去的路上碰上了一个小姑娘,那小姑娘趴在死去的娘亲的身上,老东家看见了,就一并带走了。

要是死了,也有个伴啊。

蒋介石问李培基,河南死了多少人?李培基说根据政府统计1643人,蒋介石进一步的追问,实际呢?实际300万人,这场中华民族的苦难史,最终以1643人的冰冷数据和被隐藏的300万亡魂一同被历史遗忘。

后、

十五年后,这个小姑娘成了我娘,自打我记事起,就没有见她流过泪,七十年后,当我为了一篇采访问到了一九四二年时,她愣了半天:“这些糟心的事我都忘了。”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一九四二年,大旱,一千多万人流离失所,三百万人饿死。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