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反客为主:抓住有利时机,占据主导位置。
有一个成语叫喧宾夺主,喧宾夺主的意思就是:本来是以客人的身份处在这一个局势之中,后来运用策略,让局势更有利于自己,让自己占据主导地位,自己当上了主人。
在《三十六计》之中有一个计策叫“反客为主”也是这样的道理,从宾客到主人的角色转换之中,就形成了对自己有利的局势和状态,当事物完全按照自己的权利被支配的时候,无论想塑造什么样的局面,都能手到擒来。
《三十六计》第三十计“反客为主”原文: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译文:
趁着对方的空隙插足其中,让自己掌握首脑关键,这就是循序渐进的结果。
所谓反客为主,就是当主人不善于待客的时候,反受客人的招待。这在军事上就是运用自己的策略占据主导位置,趁着对方有弱点的空隙,趁机利用,掌握其关键部位并且顺利的把控局面。
这一计策的出处目前不详,据估计有三种出处:
一:《孙子兵法》中所说:我为主,敌为客,则绝其粮道,守其归路。若我为客,敌为主,则攻其君主。
二:《李卫公问对》之中所说:较量主客之势,则有变客为主,变主为客之术也。
三:《三国演义》第71回法正对黄忠说:“渊为人轻躁,恃勇少谋,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
反客为主的核心,就是要抓准时机,在很多时候之所以能够反客为主,从弱势变成强势的关键,就是在于抓住了一些核心的关键点。
比如说在一个项目里面,能够掌握更核心的技术,更有利的人脉客户关系,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一个条件是公司生存的命脉,这个时候也可以占据了主导位置,在关键时刻一定要抓准时机,转攻为守。
{!-- PGC_COLUMN --}反客为主的计策使用方式大概分为两种:
一:以硬碰硬的姿态压制对方,反客为主
最初我方处于弱势的状态,对方看似强大,但是战斗力不行,逐渐的被我军压制,处于弱势的状态之中。
就好像在一些团队,有一些员工最刚开始是以新人的姿态进入团队,但是后来由于自己能力的扩大,逐渐的让自己的声望压制在了原有领导之上,最后不但成了团队的核心人物,还成了实际领头人。
又或者是采用先发制人得手段,掌握核心机密,即便是现在力量弱小,后来也会逐渐的变弱为强,反败为胜。
二:以穿插之计,控制对方首脑
在我军处于劣势的时候,本不能压制对方,但是我们掌握了对方首脑的弱点,并且以擒贼先擒王的方式抓住了对方首脑的痛点,并且达到自己控制对方的目的。
经过运用计谋,使自己可以插足于对方势力之中,逐渐掌握领导权支配权。
在三国时期,袁绍本来是屯兵于河内,粮草短缺,需要靠冀州主将韩馥来给自己送粮草。
这个时候袁绍的谋士就对袁绍出了一个计策,也就是喧宾夺主,反客为主之计。
袁绍先派人给公孙瓒写信,让公孙瓒去攻打冀州,然后又给身处冀州的主将韩馥写信,告诉他:“公孙瓒要去打冀州了,你要千万小心营地。”
韩馥之后非常慌忙,就与自己的谋士商量退兵之计。韩馥的手下对韩馥说:“这一次公孙瓒来者不善,还有刘备关羽张飞,我们难以抵挡,不如去请袁绍。”
这个时候,另外一名谋士就对韩馥说:“将军千万不可去请袁绍,目前袁绍正在缺粮草,就像饿虎一样,我们把他请到这里不就是引狼入室吗?”
但是韩馥不听,最后还是决定把袁绍请过来,谁知道袁绍被请过来之后,就说:“冀州治理的不好,有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将军用人不当。”
并且紧接着,袁绍把韩馥的部下全部解散,用自己的部下换上,韩馥这个时候才看透袁绍的真面目。
原来袁绍就是想反客为主,控制冀州的大权,但是这个时候后悔也已经晚了,只能丢下家人只身逃命出城了。
对于袁绍来说,这就是利用反客为主之计,让自己从一个需要靠冀州接济的“饿虎”变成了主人,虽然说计策有一些狠毒,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恰好验证了计策的智慧核心。
文|国学书舍
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