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解放军大比武「60年代全军大比武记录毛主席唯一一次拿枪的瞬间」

tvb影视大全港片资讯人气:841时间:2023-04-14 15:45:06

59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军事大比武”活动。这场军事运动声势浩大、规模空前,我军历来重视军事训练。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利用战斗间隙开展以军事、政治整训为主要内容的训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建设的新时期,军事训练成为平时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为提高备战打仗能力,20世纪60年代初,全军开展了群众性大练兵活动,并于1964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大比武。各军兵种在从陆地、蓝天到海洋的比武场上争相竞技,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单位和训练尖子、技术能手。据统计,参加比武和表演的官兵及民兵共有13700余人,获奖单位1212个,获奖个人2257人,其中集体一等尖子289个,个人一等尖子545名,可谓英雄辈出、群星璀璨。人民海军、空军部队还把训练、比武与实战相结合,连创佳绩。

对提高我军官兵的军事技术、促进我军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被很多老将军称为“我军训练史上的黄金时代”。

1.为什么要进行“大比武”?

说到“大比武”,就要说说郭兴福,他出生于1930年山东省邹平县码头乡旧延安村的一个贫农家庭,1948年9月济南战役中被俘,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在淮海战役中荣立三等功,被提升为班长。1959年奉命调任一O O团二连任连长他,在任期间负责连队军事训练工作,在军领导和有关部门帮助下,他总结出一套新的教学训练方法,将练思想、练作风与练技术、练战术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南京军区专门作出指示,将“郭兴福教学法”在整个军区范围内进行推广。

消息很快被分管全军军事训练的叶剑英元帅得知,并亲自来到了南京军区,

观看了“郭兴福教学法”的示范表演,看完以后也大加赞赏,并亲自给中央军委写了一份报告:

建议军委发一个指示,在全军中加以推广,号召各军区、各军种、兵种部队和学校及至民兵,结合本身的特点,学习郭兴福的教学方法,发扬我军传统的练兵方法,培养郭兴福式的教练员,借以起一个军事训练的高潮。

毛泽东看到了这份报告后也很高兴,1964年1月3日,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出指示,号召全军立即行动起来,开展学习郭兴福教学法。但各单位分管训练的同志也都反映,学习郭兴福教学法有什么标准?大家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以比武的方式检验和推广学习郭兴福教学法的效果最为合适。于是1964年5月15日,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向部队发出《关于全军比武问题的通知》,决定在1964年10月1日前后,举行全军大比武。

2.此等好事,连毛主席也看了

“大比武”很快就在全军如火如荼地展开了,6~8月,全军大比武分18个区进行,参加比武和表演的部队、民兵共13700余人,参观比武的干部87000余人。每个区比武时间一般为1~2周。比武多数为班以下课目,按昼间课目和夜间课目进行,内容以技术为主,战术为辅。

党和军队的领导人对这次比武都很关注,叶剑英元帅在观看了北京军区“尖子分队”的表演以后,就语重心长地指出:抓培养尖子、搞样板是对的,但培养尖子的目的是为了练好战斗中过硬的本领,不是为了夺锦标、不要搞那种舞台式的、杂技式的表演。有了尖子,还要由点到面,普及提高。

连工作繁忙、日理万机的周总理也被“大比武”的盛况所吸引过来了,5月20日,他来到了天津,观看比武表演,在一个射击表演结束后, 3名射手月2人40发全中,1人40发39中,他鼓掌表示祝贺。看完表演后,他高兴地对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说:你们表演得很好,我看了很高兴。练兵就是 这样的练法,把兵都练成这个样子,把民兵也练好,那就什么敌人也奈何不了我们。

毛主席看到全军比武情况简报后,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拿起笔来在简报上批示:“此等好事,能不能让我也看看。”

于是,贺龙、罗瑞卿等人商定,在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后安排毛泽东等与会领导观看军事表演。同时决定从已考察过的北京军区和济南军区选调部分尖子单位及个人参加军事表演,分别由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上将和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上将带队。

3.主席为什么要看他的枪

在这次汇报表演中,涌现出了很多突出的集体和个人,但最值得称道的,当属“神枪手”宋世哲。

27岁的宋世哲时任济南军区某团司令部作训股参谋,在“大比武”氛围的刺激下,他练速射到了着迷的程度,连家也不回,3个孩子全都交给妻子一人带。白天练瞄准,晚上练举枪、压子弹,每天进行十几个小时非常枯燥的训练,站得脚腕疼、膝盖疼,举枪的手臂酸胀不消,手也被磨出血,打热的枪管还时常把手烫起血泡。

但他的苦练终于取得了效果,在济南军区组织的比武中,他取得了多个射击的第一名,获得了进京表演的资格。

宋世哲表演的科目是“半自动步枪150米胸靶速射表演”,之前他最好的成绩是以43发子弹在51秒内打完40个钢靶,但在表演当天,他如有神助,仅用了40秒就取得了40发全中的好成绩,这中间还要3次装填弹夹,也就是说他每次击发只用了0.8秒。

毛主席看到他射击这么准,也非常高兴,带头站起来鼓掌,并要求要看一下“神枪手”的枪,摄影师看到毛主席举起枪、眯着眼做出瞄准动作后,就抓拍下这个经典一瞬,这也是毛主席唯一一张拿枪的照片。

毛主席举起宋世哲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做出瞄准动作

这一过程还被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向毛主席汇报》真实地记录下来,在全国广为上映,极大地鼓舞了全军指战员练兵备战的士气。

4.装甲铁骑李治善

李治善获得过驾驶表演项目的第一名,比赛项目的第二名,不久之后又考上了驾驶技师。但是,在这样的险坡上,再好的技术也不能保证没有危险。为了战斗的胜利。他只有一个信念:化险为夷。营长刘宏生也亲自站在坦克前的路边指挥。在场的指战员和抢修道路的所有军民都屏住了呼吸,心情极度紧张地分立两旁,期待着胜利的时刻。

18时30分,李治善驾驶着第一台坦克开始了险象环生、生死未卜的闯关。坦克通过第一坡和第一个石棱豁口时比较顺利,但他也明显感到车在豁口斜坡下行时,履带不是在路面上滚动,而是碾着碎石下滑。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将增大坦克下滑的惯性,控制不好就会翻到崖下,车毁人亡。

李治善全神贯注地驾驶着坦克,下行到第二个石棱豁口跟前时,面对着一块15米长,坡度为56度的大石板。他十分清楚,能否通过这段石板陡坡,是坦克能否很快投入战斗的关键,但通过这段陡坡时,坦克一下了石板就得转弯,接着就会像坐电梯一样一下子冲到石板坡下,危险是存在的。

但是他知道,现在关注着他的,不仅是前指的首长、两个连队的战友、几百名工兵、民兵,还有正在前方英勇奋战的步兵。待工兵和民兵清除了石板上的碎石之后,李治善又启动了坦克,履带板一块一块地缓慢向前滚动,在42度和56度青石板的连接线上,战车慢慢地露出了身子。

等到坦克一半悬空,李治善咬紧牙关,用全身的力量踏住了制动器,车头突然向下一栽,整个坦克就象一个庞大的铁块,左右摆动着“哗”的一声滑下了青石板,履带与石板剧烈地摩擦,迸发出闪光的火花。“轰隆” 、“哐啷” 两声,坦克被一块大石头挡住停下了,几百颗悬着的心也跟着放下了。

等着大家七手八脚地搬掉撞下来的石块,李治善立即转过车头,接着又闯过了第三个豁口,一弯一拐地把坦克开到了山脚下。成功了!大家欢呼雀跃,紧张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扣人心弦的惊险场面,使目击者一直惊叹不已:坦克与其说是开下去的,不如说是飞下去的。车完好,人安全,英雄的装甲兵终于跨过了天险,创造了装甲兵作战史上的奇迹!

民兵射击训练表演:

这次除了部队的战士以外,还有不少民兵来到北京参加大比武,其中就有不少女民兵。

来自山东的女民兵刘延凤和沈秀爱参加了在北京的射击表演,两个人需要在两分钟之内,射击出50发子弹。并且还包括了四次压弹的时间,枪声不断的响起。

最终的成绩是刘延凤命中47发,沈秀爱命中49发。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向主席介绍,其中一位姑娘就是神枪姑娘刘延凤,在平时的训练中,基本上都是百发百中。这次可能是看到主席了,有点紧张打成这样!

历史对1964年举行的全军“大比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郭兴福教学法的创立,“大比武”给军事训练带来的启示,这将成为我军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123456@qq.com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湘ICP备2023000517号

港剧

港片

tvb大全

动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