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廊的黑色电影二十佳之第三人2/20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74更新:2023-04-15 07:42:40

《第三人》(The Third Man)是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的小说,是卡罗尔·里德(Carol Reed)执导的电影,但沉淀在我们记忆中的,却是迟迟出场的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

这个角色身上有威尔斯本人的影子,狂傲不羁,随性而为。他不仅成为全片最大亮点,还给影片带来新一层的含义。我们不会忘记哈里在摩天轮上对马丁斯说的话:“如果那些小点儿永远停止移动,你真的会觉得遗憾吗?如果每停下一个点儿,我给你20000英镑,老兄,你真的会不要这笔钱吗?还是你会计算一下多少个点儿?”

以及威尔斯自己加进去的台词:“意大利在博尔吉亚统治下的30年间,有战争、恐怖、谋杀和血腥,但是他们孕育了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和文艺复兴。在瑞士他们有兄弟般的爱,他们有500年的民主和和平,可是他们创造了什么呢?布谷鸟钟。”

这段话已经和威尔斯一起载入史册,并被他本人和无数后世人复活。不过据说威尔斯后来打趣说,影片公映后,有瑞士人对他澄清,他们从来没有制造过布谷鸟钟。

《第三人》不同于同时代气氛阴郁的黑色电影,整体风格是轻快幽默的,有英国黑色喜剧的特色。

轻快诙谐的配乐贯穿始终。与阴暗主题的反差,使其不同于普通的犯罪黑色电影。惊奇、悬念与喜剧的结合,带来无比愉悦的观影感受。开头,美国来的流行小说家敲着朋友的家门,门房却探出身来,用蹩脚的英语告诉他,他的朋友的棺材刚被抬走了。

在最受观众喜爱的那个场景中,马丁斯站在维也纳湿冷的石板路上,大声向躲在黑暗中的影子挑衅,他以为那人是派来暗杀他的。一只小猫蜷缩在那人鞋子上。这里很妙,哈里不是直接走到路灯下,而是通过楼上大声抱怨的老妇,她窗里瞬间的亮光,我们才得见黑暗中的哈里。

哈里脸上的表情是威尔斯式的,孤高又无奈,带着恶作剧。这简直是史上最拉风的人物进场。

影片节奏环环相扣,优雅而紧凑,无一处多余,时刻都紧抓着寻找“第三人”的主线。随着男主对相关人士的探访,更多的真相被发现,更多的阴谋被揭露。我们始终被限制在男主角的认知中,由此产生的惊奇与悬念使我们深深陷入这个错综复杂的故事中。

电影制造惊奇/悬念的方式颇为别出心裁,例如哈里发觉自己身处险境,回到旅馆后莫名其妙上了一辆车,只说德语的司机沉默地在维也纳的废墟中狂飙(一半脸蒙在阴影中),马丁斯则恐惧地问“你要带我去哪?你是不是收到要杀我的命令?”。就在车开进一间院子,我们以为马丁斯已来到坏人的巢穴时,门打开了,原来司机只是拉他去演讲。

后面这场戏挺可乐。马丁斯演讲得一塌糊涂。有人问他意识流,他支支吾吾的,仿佛根本不懂这个词。现场的观众(和邀请他来的筹办人)显然希望听到一场纯文学的学术演讲。

影片常常在严肃的情境中插入荒诞笑料。另一个很可乐的例子,警察们在街道的阴影里蹲守哈里,这时街角出现巨大黑影,暗示哈里将走来,结果却是个卖气球的老头。警察们非常尴尬,不想闹出动静,老头又偏要他们买气球。

还有一些有趣的细节。在摩天轮上,哈里说:“除了你,没有证据对我不利”,当时门开着,马丁斯慢慢抱住了门框,说:“我应该很容易被除掉。”

在风格上,一些场景颇有表现主义意味——强烈的明暗对比,废墟般的古旧建筑。据说此片原计划在摄影棚拍摄,最后里德选择了在维也纳被战争蹂躏还未修葺的断壁残垣。

倾斜取景令人印象深刻,也许代表着战后欧洲生活的失衡,预示着本片的悬疑倾向。不过也许只是导演在构图上的一次探索。

不过这种前卫的手法并没有受到所有人的认可,据说导演威廉·惠勒看过本片后,送给里德一只水平仪,让他下次拍片时把放在摄影机上。

片中数次出现的螺旋楼梯,令人联想到希区柯克。这也许代表着迷惑与未知。在一个场景中,马丁斯正沿着螺旋楼梯向上跑,象征他逐渐被卷入一个阴谋的“漩涡”中。

生与死,是本片的一个母题。开头和结尾,皆是哈里的葬礼,遥相呼应。结尾的固定长镜头中,女主角从远景走来,逐渐走出镜头。二人形同陌路。一切仿佛没有开始,就已结束。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