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的主力军舰一览图「北洋水师的主力军舰一览」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38更新:2023-04-18 10:27:48

1、“定远”级铁甲舰,共2艘,定远号、镇远号。按照建造当时的情况来说,在同时代的世界各国铁甲舰中属于战斗力非常优秀的一型。由清朝委托德国的伏尔铿(Vulcan)造船厂建造,1881年开工,同年12月28日“定远”舰下水,次年11月28日同级“镇远”舰下水;“定远”、“镇远”两舰于1884年竣工,定远舰花费约140万两白银,镇远舰花费约142万两白银。当时的英国大使威尔玛就指出,这两艘铁甲舰在当时的价格已经算是很便宜了。德国政府出于一方面刺激重工业,一方面增加德国在远东的政治影响力,而拿下这个订单。

“定远”,在西方又被称为“萨克森”改进型军舰。定远和镇远二舰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巨舰”。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正常排水量7335吨或7430吨,满载排水量7670吨,动力为两部水平式三汽缸往复式蒸汽机、8座圆式燃煤锅炉,功率6200,航速14.5节(“镇远”为7200马力,航速:15.4节),续航能力4500海里/10节,配有照度为8千支烛光与2万支烛光的探照灯各一具,由3台发电机(“镇远”为2台发电机)提供70千瓦的电力。装甲总重为1461吨,铁甲堡水线上装甲厚14英寸(365mm),水线下装甲厚12英寸(305mm),305炮座装甲厚304mm,炮盾厚15mm,司令塔装甲厚203mm,煤柜载煤量700吨,最大载煤量1000吨,编制329-363人。

德国克虏伯公司专门定制的4门305毫米口径短管克虏伯炮,有效射程7800米,是“定远”舰最具威力的主要武器。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4门巨炮安装的形式比较特别,布置在军舰中部的斜连炮台上(模仿“英弗莱息白”的主炮布置),4门炮射界很大,可以同时朝向军舰的前后左右方向设计。军舰首尾的2门150毫米口径35倍径克虏伯炮,有效射程11000米。75mm克虏伯炮4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 8门、57mm、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 各2门,14吋鱼雷发射管3具(两舷各一具、舰尾一具,备有21枚鱼雷)。此外两舰各装备舰载鱼雷艇2艘,分名为“定一”“定二”、“镇一”“镇二”,排水量16吨,艇长19.5米,110匹马力,航速15节,装备1门37mm哈乞开斯炮、2具14英寸鱼雷发射管(艇艏左右各一)。

2、济远级巡洋舰,共1艘,济远号。“济远”舰订购时计划为“定远”级的第3艘舰(本来打算买4艘定远),后应经费短缺而缩水改为订造巡洋舰,是德国船舶工业史上设计建造的第一型穹甲巡洋舰。德国坦特伯雷度的伏尔铿(Vulcan)造船厂建造,与铁甲舰“定远”、“镇远”同批订购,1883年12月1日下水,1885年8月完工,同年10月驶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

“济远”舰排水量2300吨,舰长71.93米,宽10.36米,吃水5.18米,动力系统为2台复合式蒸汽机和4座燃煤锅炉,功率2800匹马力,双轴双桨,航速16.5节。该型舰的煤舱容积较小,标准载煤230吨,最大载煤只有300吨,不符合当时有关巡洋舰续航能力的要求,此点后来备受诟病。“济远”舰回国时,曾一度连甲板上都堆满燃煤,方才勉强敷用。鲜为人知的是,早期的“济远”舰,外观上的特征实际是三桅单烟囱,为使用风帆起见,曾一度在钢制的军桅外,添加过2根木质的桅杆,只是回国后,因为没有太多对于长距离航行的要求,才将2根木质桅杆拆除,变成了后来世人熟知单桅单烟囱的样式。

“济远”级军舰的武备配置思路也不同于早期巡洋舰,不再在军舰上装备大量火炮,而只装备少量威力巨大的大口径火炮,属于“以口径换数量”的设计。它的主炮包括:2门克虏伯1880式210毫米35倍径后膛钢套箍炮和1门克虏伯1880式150毫米35倍径后膛钢套箍炮。其中,210毫米火炮每门重13.5吨(仅指炮管),实际口径209毫米,炮管长7330毫米,膛线长6720毫米,使用钢弹、开花弹及子母弹,均重140公斤,发射药包重45公斤,274米距离上,可击穿厚达451毫米的铁甲,火炮初速530米/秒,有效射程8300米,射速每分钟1发。这2门威力巨大的火炮双联安装在舰首的露炮台内,采用人力配合水压辅助动力转动,与“定远”级军舰一样,“济远”主炮的露炮台上也安装了闷罐式的穹盖炮罩。位于舰尾露炮台内150毫米火炮,与“定远”级铁甲舰装备的同型,各项参数相同,同样炮台上也使用了穹盖炮罩。“济远”级军舰装备的小口径火炮数量较大。包括2门47毫米单管重型哈乞开斯炮、9门37毫米单管哈乞开斯炮,以若干多管连珠炮,这些火炮虽然主要用于杀伤敌方人员,和抵御高速逼近的鱼雷艇。但近距离上对敌方大型舰船,也具有一定威慑,尤以哈乞开斯式单管炮为甚。另据史料记载,“济远”级军舰回国后,又增添了4门金陵机器局生产的铜炮,口径在70毫米左右,属于当时大型军舰普遍装备的舢板炮(有争论是礼炮)。“济远”级军舰的武器系统里还有李鸿章着迷的鱼雷兵器,在军舰首尾,及两舷都设置有专门的鱼雷发射室,共装备4具鱼雷管,使用德国造刷次考甫磷铜鱼雷,即黑头鱼雷。同时参考了“定远”级军舰的设计,“济远”舰上也搭载有2艘舰载鱼雷艇,名称可能为“中甲”、“中乙”。此外,符合19世纪巡洋舰的规范,“济远”舰的武器系统里,还有水下尖锐的撞角。

“济远”更重要的特征,在于它的防护措施。作为名副其实的穹甲巡洋舰,“济远”装备了厚度在4英寸左右的穹甲甲板,材料为当时最新式的钢铁复合装甲。根据图纸测量,济远的穹甲最高处低于水线23厘米,穹甲的两边低于水线四尺。批评者经常对济远的穹甲低于水线,却无视首艘穹甲巡洋舰埃丝美拉达的穹甲同样低于水线这一事实。阿姆斯特朗公司直到1885年12月建成浪速号,才第一次采用三段式穹甲、并将穹甲顶部平面提升至水线之上1英尺#(黑线)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济远”级巡洋舰的穹甲样式却非常独特,不同于英国那种中间平、两边坡的穹甲,这级军舰采用的是中间隆起的弧形穹甲。“济远”露炮台的装甲围壁采用了厚达14英寸的钢面铁甲,为安装在其中的火炮的炮架及传动装置提供了坚实的防护,,露炮台上扣着的闷罐式穹盖炮罩的厚度和“定远”级军舰的一样,厚度较薄,仅有1.5英寸。

“济远”是一种仿英式的军舰,但沿用的仍是英国早期穹甲巡洋舰的设计,穹甲只覆盖了机舱上方,并没有延伸全舰,防护性能显然不如“埃斯美拉达”。而且穹甲的位置竟然安装在水下4英尺处(早期通病),完全与“穹甲界隔漏水”的设计思想背离。“其穹甲低水四尺,浮力无几,隔堵水久,奇支侧难免,斯时炮势成上重,驾驶为难,危险特甚”,“其失如机舱逼窄,绝无空隙,只身侧行,尚虑误触,暑月炎燠,临战仓皇”, 因为穹甲甲板位于水线下,一旦上方的舷侧中弹洞开,大量涌入的海水势必完全淹没穹甲甲板,导致军舰浮力丧失而覆没,而且穹甲甲板低于水线,使得在其之下的机舱高度大受限制,本来那个时代军舰的动力系统就非常庞大,压缩在如此小的空间里,操作自然非常费事、危险,机舱的工作环境大受影响。由此可以看到,“济远”设计上实际不如“埃斯美拉达”,德国人拿中国的银子做了次价值不菲的试验。

下图是济远内部线图

从上图可见,其穹甲呈拱形,穹甲顶点低于水线约23厘米,两侧距水线137厘米,这种整体低于水线的防护甲板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1、虽然由复合装甲制成的穹甲极其坚固,但水线附近的舰体外板被击穿后海水会将其淹没,穹甲下方的水密体积无法保证军舰的抗沉性。2、在水线破损后,为阻止海水灌进穹甲下方的舱室,设计者不得不在穹甲的通风、烟道、主机舱口出设置很高的装甲围板,引起了成本和重量的上升。

3、由于穹甲的位置太低,舵机只能置于其上方,在战斗中极易遭到攻击,外加穹甲下方机舱空间狭小,操作不便。

完善的穹甲巡洋舰,即穹甲顶部平坦处,高出水线以上,两边倾斜至水线以下,穹甲覆盖船中部要害处,并延伸至首尾(首尾穹甲厚度减薄)!并舰体两侧水线部分用煤仓、水密隔舱增强防护!穹甲巡洋舰靠什么防护,厚重的穹甲吗?穹甲有用没错,倾斜隔弹保护要害。但舰体两侧没有垂直装甲保护,被击穿还是会进水,进水才是最致命的。进水靠什么防,是密集的水密隔舱和优良的煤仓规划(煤仓布置与舰体水线两侧和穹甲顶部上方,用煤堆增强防御!舰底的密集水密隔仓,保持浮力),把进水限制在某个区域内,不会没过穹甲顶部,使船保持浮力。但大量进水,就会像致远那样,船身倾斜,而像济远这样穹甲整体位于水线以下(早期穹甲巡的通病),进水淹没穹甲顶部,意味着整船倾覆。

3、致远级巡洋舰是指中国清朝北洋水师在1886年向外定购的致远和靖远两艘巡洋舰。致远及靖远属防护巡洋舰,装有钢制“穹甲”,故又称穹甲快船。致远及靖远及分别于1886年9月及12月下水,1887年7月建成。致远级排水量2,300吨,长250呎(76.2米),吃水最深15呎(4.57米)。动力为四座锅炉,两部蒸汽机,双轴推进,标准运作5500匹马力,增压时为7,600匹,航速18.5节,以时速10节续航距离6000海里。二舰由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ong)所建,每艘造价84.5万两白银。

致远级穹甲巡洋舰,装备210毫米‘克虏伯’主炮3门,其中2门位于舰首的双联装炮盘上,另外一门位于舰尾的单装炮盘,都有后部敞开的,厚度为2英寸(50.8毫米)炮罩保护炮手。与德购军舰不同的是,“致远”级军舰的210(8.2英寸)毫米主炮炮架采用了原始的复进机,射速达到2.5分钟1发,有效射程8300米,共备弹150发;152.4(6英寸)毫米‘阿姆斯特朗’副炮2门(有资料说是150毫米克虏伯炮),位于舰体中部两侧的耳台内,炮手有1英寸厚的后部敞开炮罩保护。由于也采用了早期的复进机炮架,因此射速达到每分钟1发,共备弹300发;5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8门,分别位于舰首尾两侧的炮房和舰体两侧,射速1分钟20发,炮手有5毫米的炮盾防护;37毫米‘哈奇开斯’机关炮6门,其中2门位于前部战斗桅盘中、另外4门位于舰体两侧,炮手有5毫米的炮盾防护;10管11毫米“格林”机关炮6门,射速每分钟350发,2门位于后部战斗桅盘,剩下的4门安装在机舱棚顶四角,炮手有简单防盾防护;另有14英寸鱼雷发射管4具,两具分别位于舰首舰尾的鱼雷舱内,另外两具位于舰体中部两侧,共备‘刷次考甫’鱼雷12条。额外的武器是安装在舰首的尖锐的撞角。

致远级穹甲巡洋舰,军舰防护,前面介绍了完善的穹甲布局,这里就不多说了!作为英国成熟的穹甲巡洋舰的经典之作(英厂杰构),中部穹甲厚度厚达4英寸(101.6毫米),首尾部的穹甲也有2英寸(50.8毫米)的厚度!另外,“致远”级军舰拥有完善的水密隔舱,生存力进一步提高。另外一处重要的防护场所就是厚度达到2英寸的装甲司令塔。

致远级巡洋舰也有弊端,为了达到单舰克制日本浪速级巡洋舰,在较小的舰体上安装3门210mm克虏伯火炮,达到在主炮数量上抗衡浪速。过重的武器,出于降低重心以提高稳定性,上甲板不可能太高,导致致远的两侧舷台离水面高度实际只有6英尺。因此可以说,“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就是“致远”巡洋舰是在削减动力、牺牲稳性以换取强化火力和防护的产物(小船扛大炮的弊病)。舰艏柱上的鱼雷发射管开口靠近水线,其膨胀的外形与尖削的舰艏相比形线变化较为突兀,即便在平静的海面上,高速航行时也会激起很大的浪花。海水飞溅上舰艏甲板影响舰艏炮塔的视线与操作。而舷侧副炮所在的舷台离水线太近,海浪容易溅入。

4、经远级装甲巡洋舰(甲带巡洋舰铁甲堡化),是晚清时期北洋水师的装甲巡洋舰,由德国伏尔铿(Vulkan)造船厂建造,2艘共计1739761两银。“经远”于1887年1月3日下水,“来远”于1887年3月25日下水。该型舰是德国造舰史上设计制造装甲巡洋舰的开始,经远”、“来远”属同级舰,“经远”舰长82.4米,宽11.99米,吃水5.11米,排水量2900吨,动力采用2座3胀往复式蒸气机、4座圆式燃煤锅炉(每座重38吨),双轴推进,功率5000匹马力、航速15.5节(“来远”为15.3/4节)、载煤量320-350吨。

经远级装甲巡洋舰,配备双联克虏伯210mm主炮1座(每门炮重13.5吨,35倍口径)、1880年式克虏伯150mm炮2门(每门炮重4.5吨)、75mm克虏伯炮2门、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40mm哈乞开斯炮1门、37mm5管哈乞开斯炮5门、18英寸鱼雷发射管4具(3具可转动,另外1具为固定式水下鱼雷发射管,位于舰艏撞角下方)。

经远级装甲巡洋舰的装甲结构,其舰中部拥有一个42.8米长(占舰长的52%)、12米宽、1.8米高的装甲盒,当军舰出于正常装载状态时装甲盒的上端会高出水线0.6米,但满载时则会沉到水线以下。经远级的装甲带属于复合装甲,其横面大致呈梯形,上半部分厚241毫米,下半部分从241毫米开始逐渐减薄至127毫米。与装甲带连接的装甲横舱厚203毫米(形成铁甲堡),装甲盒上方还覆盖一层装甲甲板,出于稳性的考虑其厚度仅38毫米。

经远级的首尾防护甲板不同于济远的穹甲(龟甲),采用从横向看中间平、两侧斜向下弯曲的形态。穹甲厚度和济远相同76毫米,这个厚度似乎是当时德国巡洋舰的设计准则。经远级的防护甲板稍低于水线,也就是说首尾的防护甲板与舰中的装甲盒并不是直接相连。从纵向看是“舰艏防护甲板 - 前装甲横舱壁 - 舰中装甲甲板 - 后装甲横舱壁 - 舰尾防护甲板”的连接形式。

装甲巡洋舰由俄国人发明,在1870-1887是早期阶段,探索出各类甲带巡洋舰(不能算是真正的装甲巡洋舰)。对比经远同时期建造“奥兰多”、“专横”,也是铁甲堡式甲带巡洋舰,时代局限下有一样的问题,居然连大英帝国都也只能造成这样,要诟病德国人也是不理智的。个人认为,德国在没有造装甲巡洋舰的经验下,能在有限的资金、吃水限制、武备、重甲下,由济远改进出经远,造工也精良,可谓不容易了。

5、超勇级撞击巡洋舰,世界上第一级完全摆脱风帆时代窠臼的非装甲巡洋舰。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设计师伦道尔设计。该级舰共2艘,超勇号和扬威号。舰长64米、宽9.75米、吃水4.57米、排水量1350吨、动力为2座往复式蒸汽主机,6座圆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功率2600匹马力、航速15-16节(用强压通风16节多)、续航能力5000海里/8节,煤舱正常载煤250吨,最大载煤量300吨,全舰编制137-140人。

“超勇”级军舰,英国著名的舰船设计师伦道尔设计一种以撞击作为主要作战手段的军舰,在他想像中,这是一种小型、高航速、造价低廉的军舰,可以“追赶、碰坏铁甲舰”,用低成本、小型的军舰去打败傻大黑粗的铁甲舰。舰体为金属结构,舰体材料主要采用的是3/4英寸厚的钢板,铆接在木质底板上,另外在水线下3.5英尺处有一段简化的装甲甲板,保护着机舱和弹药库等重要部位,但这层装甲甲板厚度仅为3/8英寸,只能给水兵们一些心理安慰而已,并无太多实际价值(别称:平甲巡洋舰)。除此外,“超勇”级再无附加装甲,属于无防护巡洋舰,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出于减轻军舰的吨位、提高航速,以及降低成本等考虑。为增加军舰的生存力,伦道尔在军舰舷侧和机舱上方设置了多个煤舱,寄希望依靠煤堆来提供一些防护。因为自身防护能力薄弱,而作战的主要手段又是极为冒险的撞击战术,“超勇”级军舰外形设计上别具特色。除双桅、单烟囱外,水线以上的舰体非常简洁、低矮,如此既使对方难以瞄准,逃避敌方火力的打击,同时又能尽量隐蔽自己,不被敌方发现,以发挥撞击战术突然性的特点。但由之却造成了适航性差的恶果,该级军舰干舷极低,即使在风平浪静的情况下高速航行,首尾主甲板也可能被海水淹没,恶劣海况下的情况可想而知。“超勇”级军舰指挥系统的布置较有特色,在主炮塔后部、烟囱后部两处各设有一座装甲司令塔,但装甲厚度仅有5/8英寸,烟囱后部的装甲司令塔顶部设有露天飞桥,两翼安装航行灯。此外,在后主炮附近还有一个备用的露天指挥台,安装有1具标准罗经。

“超勇”级军舰安排了2门大口径后膛火炮,这种由阿姆斯特朗公司生产的火炮,可能是MK1型,口径10英寸,身管26倍径,炮弹重400磅,每门炮备弹100发,初速560米/秒,正常情况下最大射击仰角10度,最大射击俯角3度,有效射程8000米,在极限射击仰角15度时,射程可达12000米,这型火炮的威力相当惊人,被认为是1881年代威力最大的火炮,3000米距离上使用实心弹可以射穿14英寸厚的钢板,这可能是伦道尔向金登干许诺这种军舰可以战胜铁甲舰的信心所在。由于这型火炮属于从地井炮发展而来的原始速射炮(“阿尔比尼”炮架),因此射速较传统的架退式后膛炮为快,为2.5分钟1发。因为该型巡洋舰的吨位较小,没有采用笨重的船面旋台式炮塔,而是将2门火炮分装在军舰首尾的露炮塔里,火炮采用水压动力转动,每门炮配备10名炮手。为给炮手提供一个相对较好的工作环境,以免风浪的干扰和保持舰体外观连贯避免突兀以增加隐蔽性,在露炮塔外安装了一个固定不能转动的炮廓,炮廓钢板的厚度仅有3/8英寸,分别在火炮的正前方和两侧开有较大的炮门,主炮在正前方可以获得44度的射角,在左右两侧分别获得70度的射角。由于“超勇”级军舰的干舷很低,高速航行时甲板容易上浪,未免海水灌入炮台内,炮门上均装有挡板,平时关闭,作战时向上掀放到炮台顶上。

“超勇”级军舰在主炮之外装备了大量中小口径火炮,用来填补舰上的火力真空。其中,4门阿姆斯特朗公司生产的4.7英寸口径火炮,被安装在上层建筑内的4个拐角上,通过舱壁上的炮门向外射击,射界60度,这种火炮同样属于由地井炮发展而来的原始速射炮,身管长22倍口径,每门炮备弹200发,弹重40磅,火炮初速461米/秒,有效射程3000米。和主炮一样,为防止海水灌入,4.7英寸炮的炮门上也使用了挡板,作战时才向上打开。“超勇”级后主炮附近安装了2门诺典费尔德式4管机关炮,中国史料称为四门神机连珠炮。这种由阿姆斯特朗公司生产的火炮,是当时世界与哈乞开司、加特林齐名的优秀机关炮,原理是将多根枪管平行排列,通过转动把手,使各个枪管后的枪机依序击发,从而实现高速射击。火炮口径25毫米,炮身长965毫米,炮身重193公斤,炮架重117公斤,射速每分钟350发,射程2000米,274米距离上可击穿24毫米厚钢板。此外,舰上的小口径炮还有4门10管加特林机关炮,中国史料称格林炮。作为撞击巡洋舰,“超勇”级军舰必不可少的武器是撞角,据西文档案记载,撞角位于舰首水线下11英尺处。但在今天掌握的最早的一套“超勇”级军舰图纸上,却找不到一点有撞角的迹象,据推测是因为撞角的设置增大了舰首的兴波阻力,航速受到影响,所以被迫在舰首处加了一个修形舰艏,保持军舰在平时航行时的流线完好,在作战时再拆卸这个修形舰艏,露出锋利的撞角。

6、平远级近海防御铁甲舰,共1艘,平远号。福州船政局所造第29艘舰船,是福州船政局在参考法国“黄泉”、“柯袭德”、“士迪克十”、“飞礼则唐”等近海防御军舰基础上,设计制造出的中国第一艘铁甲舰,代表了当时中国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由魏瀚、陈兆翱、郑清濂、吴德章、李寿田、杨廉臣监造,1886年12月7日开工,1888年1月29日下水,1889年5月15日竣工,命名为“龙威”,北洋海军总查琅威理对该舰检查后甚为满意,于1890年5月16日调归北洋海军,更名为“平远”(正值中法战后大治水师外购军舰,老李想外购巡洋舰、福建船政想自造铁甲舰,双方在争经费。清政府批准了李鸿章关于购买西方新式穹甲巡洋舰的申请,但将最初购买6艘的计划调整为4艘。同样,清政府也同意福建船 政仿造近海防御铁甲舰的方案,不过也做了一定改动,将原本3艘的请求缩水为1艘,而且说明鉴于闽浙局势渐趋缓和,新军舰建造完成后将归属创建中的北洋舰 队)

平远级近海防御铁甲舰,正常 排水量2150吨,满载排水量2640吨,大于法国“黄泉”。主尺度则和“黄泉”接近,柱间长59.99米,宽12.19米,但吃水较深,舰首为4.19 米,舰尾4.40米。动力系统采用了2台福建船政局制造的三胀往复式蒸汽机,轮机转速80转/分钟,配套使用4座圆型高式燃煤锅炉,每座有2个炉门。主机 功率2400匹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0.5节,军舰上的煤舱容量设计得较大,远远超过“黄泉”级,为350吨,这表示福建船政在设计时根据这艘军舰将要 用于远海作战的实际需求,做出了必要的改进。舰底采用了双层钢底设计,两层之间间隔2英尺。

平远级近海防御铁甲舰,环绕全舰装备有水线带装甲,全为从法国购入的全钢装甲。其中舰首部位装甲厚5英寸(127毫米),高7英尺(2.1336m);军舰中部因为要防护安排在其内的弹药舱、锅炉舱等要害设施,装甲厚度达 到8英寸(203.2毫米),高5英尺(1.524m);舰尾部分装甲厚6英寸(152.4毫米),高4英尺2英寸(1.27m),除此,军舰两侧的煤舱里的燃煤也能提供一定的防护,起到抵挡炮弹破片的作用。另外,有装甲保 护的部位还有,装甲甲板厚2英寸,露炮台装甲围壁厚8英寸,炮罩厚2英寸,司令塔装甲厚5英寸。整体来看,“龙威”级军舰防御力较强,但由于采用的是蚊子 船船型,而且军舰吨位相对较大,整体机动性能不佳,航速较慢。

7、“龙威”级蚊子船。福建船政建造“龙威”时,并未给其配备武器,船政大臣裴荫森在汇报清廷的奏章 中,只是介绍这型军舰可以装备260毫米主炮1门,和120毫米副炮3门,但这并不表示“龙威”已经安装了上述火炮,仅仅是可以安装而已。后船政的经费实在入不敷出,最终只勉强安装了1门备弹为60发的260毫米克虏伯后膛炮(型号和日本巡洋舰“高千穗”、“浪速”的主炮一样)外就再没有添装其它武备。在试航成功后于1890年被调入已经成军的北洋海军,并被李鸿章改名为“平远”。

作为标准的蚊子船型设计,“龙威”的主炮被安装在舰首,是1门威力巨大的260毫米克 虏伯钢箍套炮,型号为1880式35倍口径,与日本海军“浪速”级军舰的主炮相同,因为担心船头大炮太重,遇到风浪容易造成船头颠簸摇晃,难以瞄准射击, 因而主炮塔的位置被安排在接近军舰的中腰附近。火炮身管长9100毫米,膛长8320毫米,炮管重27700公斤,炮架重14900公斤,配备有钢弹、开 花弹、子母弹,其中钢弹、开花弹弹头重275公斤,子母弹重215公斤,而发射药包则均为87公斤。火炮有效射程高达12200米,初速530米/秒,使 用钢弹在274米距离上,可以击穿571毫米厚的钢板。与众不同的是,“龙威”尽管主炮采用的是德式,但炮罩却是延续前部敞开式而来的标准法式设计,而且 炮罩上还有碉堡状的观察位,使得这艘充满法兰西特色的军舰,在德、英式军舰占主导地位的北洋舰队中别具一格。“龙威”的副炮和北洋舰队的“定远”、“济远”等级军舰一样,使用的也是克虏伯1880式150毫米钢箍套炮。布置方法则和母型“黄泉”相同,将2门火炮分置在军舰两舷的耳台内。符合船头对敌时代的设计习惯,“龙威”舰也没有安装大口径尾炮。在上述中大口径火炮外,哈奇开斯57毫米速射炮2门,哈奇开斯37毫米五管37毫米机关炮6座,哈其开斯37毫米轻型速射炮4门,英制18英寸白头鱼雷发射管3具(事实上并没有安装)。

以上便是甲午开战前北洋水师的主力舰,八大远和超勇扬威。其余有点威力的就是镇字蚊炮船和鱼雷艇,这里不详细介绍。最后在致敬甲午海战中壮烈牺牲的北洋将士们!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