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电影是《时时刻刻》。
这部电影的演员阵容相当强大,三位女主角分别由妮可·基德曼、朱丽安·摩尔、梅丽尔·斯特里普,每一位都是大名鼎鼎又演技不凡的优秀演员。特别喜欢妮可·基德曼,真的是又美又有气质、酷酷的。
三位女主生活在不同时空,妮可在20世纪20年代的伦敦,朱丽安在二战末的洛杉矶,梅丽尔在2001年的纽约。三位女主因为《戴罗薇夫人》这本书联系在一起,妮可在写书,朱丽安在看书,而梅丽尔在经历书中的故事。三个人在一个早上分别写下、看到、做了“戴罗薇夫人说她要自己去买花”。
被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三个人,正在经历同样的事情。妮可是一名作家,长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在精神方面有些抑郁,正在乡下庄园边休养边写作。朱丽安是一位家庭主妇,一成不变的沉闷生活让她丧失了生活的欲望。梅丽尔最知心的朋友饱受艾Z病的折磨,在梅丽尔为他准备的派对当天从阳台跳了下去。
三个人虽然具体的人生各不相同,都问题的根源很一致,或多或少都在经历孤独、压力、束缚。梅丽尔是个特立独行的新女性,未婚生育了一个女儿,和同X恋人生活在一起,虽有一位相识相知很深的朋友,但是个被世俗误解的诗人,看起来每天积极向上的她其实是很孤独、不被周围人理解的人。
还有朱丽安,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她向往的不是相夫教子的人生,她正在看的《戴罗薇夫人》就点明了她的志向。但她已经嫁人生子,正在和小儿子一起为丈夫庆祝生日,婚后的生活平平淡淡、枯燥无比,显然不是她想要的。在丈夫出门后,她把儿子寄放在邻居家,计划结束自己的性命。
再说妮可,她是一名作家,常常游离在现实和虚构之间,在和姐姐聊天的时候会一下子陷入自己书中的世界。她因为精神疾病,在乡下疗养,说是疗养对她而言其实更多是禁锢,没有自由,要按照医生所说吃药、进食、行动。这种被束缚的人生不是她想要的。
在影片的最后。妮可在一个清晨一步步走进了河水中,再也没有上来。朱丽安在最后的关口,扭转了自己的决定,接回孩子回到了家中。梅丽尔接受了朋友的离去,继续自己的人生。虽然结局各不相同,她们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而这些不同的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别。
故事并没有在她们之中结束,朱丽安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离家出走,受到重大打击的儿子就是后来梅丽尔自S的诗人朋友。在儿子去世后,年迈的朱丽安见到了梅丽尔,向她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现代人常常自我意识过剩,虽然有点贬义,但也是事实,我们比以往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一种进步。之前的我们常常吃不饱饭,在艰苦的环境下反而可以挣扎的生存下去,比如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等。在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后,我们开始为内心苦恼,时时挣扎求生。
现代人通常比过去的人更累,这种累不是身体上的,是精神上的,当然也体现在身体上。我们在上了一天班后,回到家中,迎接自己的只有疲惫不堪的身躯。父母会问坐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敲电脑有什么累的,只有996的上班族才知道这种累,丝毫不亚于在工地搬砖在田里劳作的人。
今天是周末,但我周五晚上在公司加班很晚,因为工作烦恼凌晨4点多醒来就睡不着了。周六又加了一天班,以为晚上可以歇歇了,又继续加班到凌晨3点,今天周日早上8点起床加班到现在。这才偷偷挤出一点时间,做点自己的事情,草草写一篇影片。即使这样,今天的加班还没有结束。
最后,借用影片中妮可留下的遗言:一个清晨,我在晨光中醒过来,感到生命有无限可能。我一直都以为那是幸福的开始。那不只是开始,而是幸福本身。有些人,生来就不能体会普通人的快乐,不能逃脱,不能憧憬,也不能后悔。他们就活在永恒的此刻,悲怆的此刻,死亡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