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影像「集体记忆的载体俄罗斯战争电影与纪念雕塑」

tvb影视大全港片资讯人气:140时间:2023-04-19 18:17:16

回忆的时间点

2022年2月24日

在这个时间之前,笔者对于苏联电影的印象还停留在儿时的记忆中,那部留给我印象的电影是1972年版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画面记忆留给我的印象是不停地走,走过没有尽头的白桦林,走过没有尽头的沼泽地,走过没有尽头的混着黎明的雾。至此,苏联电影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冗长而沉闷,这个印象一直延续到1991年。在此之后,我再也没有完整地看过俄罗斯电影。

2022年2月24日

在这个时间之后,我开始回溯俄罗斯战争电影。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前苏联战争电影以及后来的俄罗斯战争电影中所展现的特有的雕塑感,那是我幼年时所感受到的冗长,在成年后我将此称为雕琢。

谨以此篇,通过对战争电影中呈现出的雕塑的追溯,来回顾和纪念残酷的战争历史。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与雕塑《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

说起苏联电影和俄罗斯电影就离不开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它是前苏联最大的电影制片厂,初成立于1924年。苏联解体后,该制片厂转化成为一家私营公司,由其产出的电影跨越世纪,长达百年,成为屏幕前无数观众的集体记忆。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片头在最近的三十年间不断更新制作,但主体形象一直延续着苏联时期的著名雕像《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从未改变。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片头雕塑《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

该雕塑由苏联雕塑家薇拉·穆希娜和建筑师鲍里斯·约凡为193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共同创作的作品。

作品为一组男女雕像,雕像各自向前跨步,单臂后伸,男性(工人)雕像手擎斧头,女性(农民)雕像高举镰刀,两者在雕像中轴线视觉最高点交汇在一起。雕像无论从何视角,都呈现出优美而稳定的三角形状。正立面视角展现比例和谐的纵横双轴对称。雕像中的衣服紧贴着人物一往无前的身躯,富有装饰性的衣褶和飘带在风中扬起,极大地赋予了雕像的生命感。

雕塑《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

正立面视角展现比例和谐的纵横双轴对称 图示模型仅作为学习参考 模型比例非实物原比例 下图同

侧立面视角

俯视视角

该雕塑与传统西方人物雕塑比较,摆脱了宗教精神束缚,以人为雕塑主体,形象根基扎实,姿态硬朗舒展,符合力学的自然特征。雕塑的造型为精神主题服务,从写实中升华,抛弃了一切不必要的,繁琐的,分散的细节刻画,将全部观察注入造型的塑造中,攀升托举的镰刀斧头形象,以一种由低到高,由分散到组合的动态想像,冲击人的视觉感官,毫不妥协地展现着蓬勃向上的精神内涵。

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雕塑与德国雕塑对峙

《潘菲洛夫28勇士》与战役纪念公园雕像

《潘菲洛夫28勇士》上映于2016年,描述的是二战期间,以第一任师长潘菲洛夫命名的番号第316步兵师,在阿拉木图市组建(今哈萨克斯坦),参加莫斯科会战。克洛奇科夫·季耶夫上尉率领的该师第4连仅剩的28名战士坚守阵地,誓死抵抗德军,成功地阻击了德军的坦克部队。28名战士最后仅幸存6人。这场惨烈的战斗,成为莫斯科保卫战中战士们奋勇杀敌的一个缩影。

这部电影的成本仅有200万美元,其中一部分拍摄资金来自于民间和社会团体的众筹。也正因为此,影片全片没有任何特效镜头和宏大视角,而是全力追求还原真实战斗场面和武器细节,通过战斗中大量的低平视角(士兵视角)输出,引导观众代入战斗场景中,以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

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电影海报

关于这场战争的历史记录,其真实性一直饱受争议。很多史学家和战争研究学者认为,单靠28名士兵和简陋的反坦克武器,从力量对比上是不可能阻挡法西斯敌人54辆坦克和大量步兵的洪流。

这里,我们不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评判。但有一个事实是,当年整师近万人的首批编制,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基本全部伤亡,师长潘菲洛夫也牺牲在这场战役中,这个师以血肉之躯铸就了那句名言:“俄罗斯虽大,我们已经无处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这一点不容置疑。

将视角转回到主题,电影中出现的雕塑上。

在本片的最后,镜头从战场拂过,由远推近,聚焦于战后两名对话的士兵身上,然后镜头横移转入两人身后,逐渐带出走入镜头内的其他士兵,在整个运镜过程中,摄像机横跨壕沟时,能明显感受到镜头的轻微起伏。

当镜头移动停止后,在视角范围内勾勒出幸存的六名战士背影。这个视角贴切地呼应了那句“背后就是莫斯科!”的壮言,可以赞之为莫斯科视角。

随后,镜头缓缓拉近,画面色彩缓慢地由浓烈转入黑白,进而推拉出的同频前视角呈现而至的是广袤大地上正面士兵雕像的刚毅面容,镜头逐渐拉远,一点一点将雕塑群像及其脚下所保卫的广阔疆域显现出来。

这组镜头通过镜头的镜像空间穿梭和画面色彩的过渡,将两个时空无缝衔接起来,表现出战士守疆决心亘古不变,牺牲精神流传绵延的精神主题。

当影片的正片结束,随着演职人员字幕一起出现的是28勇士纪念公园纪念雕塑。雕塑整体呈现倒梯形,增加了沉重感和压迫性,正立面投影形状与那已经裂变的疆域版图似乎存在着一丝形而上的关联。

《布列斯特要塞》与要塞历史博物馆雕像

《布列斯特要塞》于2010年上映,讲述的是1941年,德国法西斯军队进攻苏联,驻守在布列斯特要塞(今白俄罗斯境内)的苏军在外无援军,内无强大火力的情况下,凭借军事素养和自我组织,孤军对抗数十倍于自己的德军,并让敌人付出了惨重代价。 战争进行到第30天,最初打响战斗的布列斯特守备部队仍在坚守,并一直向后方总部发出“这里是要塞,正在战斗”的讯息,直至战士全部阵亡。

电影《布列斯特要塞》俄版电影海报

影片中出现的雕塑镜头非常少,一共是三个镜头。

第一个是纪念雕塑的碑铭;第二个是雕塑主体的局部近镜;第三个是雕塑的远景。

这组镜头遵循的是视角由近至远的顺序,画面在表达远景的时候,将雕塑占据整个画面,雕塑顶部与画面框上沿重叠,雕塑台阶的末端延伸到画面框的底部。主体内容在整个构图中,将画面挤占得不留一丝空间,这种表达方式原是构图的缺陷,但是在这部影片中,却能毫不违和地表达两个效果,第一,庞大的视觉冲击带来肃穆的窒息感;第二,呼应主题,要塞的严密,不容丝毫破绽,即便巨型实体代表的城墙出现缺口,也有不惜生命的战士用血肉之躯将之填补。

电影中呈现的雕塑仅此一例,实际上,布列斯特要塞纪念馆还有其他雕塑形象。在此,笔者将搜寻到的图文资料罗列在此,供读者了解。

这部电影在国内于2012年上映,上映时的片名被翻译成《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这一译名显然是为了借助2001年上映的另一部描述二战苏德战争的好莱坞电影《兵临城下》的名声。

笔者非常反感这个国内译名。不仅在于这两部电影在内容上毫无关联,更在于两者所表达的精神内涵是截然不同的。

身处不同的世界可以有不同的世界观,但是在利益面前卑躬屈膝,却是令人不耻的。

最后,记录影片中最经典的镜头和对话。作为这部电影篇章的结尾。

纳粹军官:“政委,政工人员!犹太人……出列!”

被俘军官:"我是政委,共产党员和犹太人"

牺牲前一刻,骄傲而坚毅的侧脸表情,与雕塑中的人物形象重叠了起来。

团政委 叶甫莫瓦 莫斯杰微卡 福明

《勒热夫战役》与 战役纪念雕塑

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与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勒热夫、瑟乔夫卡、维亚济马一线争夺德军据守的“勒热夫突出部”的一连串进攻与防御战役。

该战役被同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所掩盖,但其对于整个东线具有重要意义,整个勒热夫突出部牵制了德军大量兵力,间接导致了第六集团军的覆灭。

苏联在这场战役中,损耗了大量兵力,战役被称为“勒热夫绞肉机”。苏军损失兵力150万,德军损失兵力30万,苏德伤亡比超过4:1。苏军虽消耗了大量兵力,但严重打击了德军精锐部队,削弱了德军在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为苏联最终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扭转苏德战场局势,奠定了基础。

以上是战役的历史背景。

电影《勒热夫战役》取材于此段历史,根据俄罗斯作家维亚切斯拉夫·康德拉捷夫的小说《血的救赎》改编而成。小说作者1920年出生于乌克兰中东部城市波尔塔瓦,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他在奥夫斯扬尼科沃的战斗中击杀十二名敌军,被苏联授予“勇气”勋章,后根据自己的参战经历完成了这部小说。

影片没有对勒热夫战役进行完整的描述,而是选取了该战役中一支驻守村庄的部队的战斗经历,通过对底层士兵的人物刻画和战争侧写,表达了勒热夫战役的残酷性和苏联士兵的牺牲精神。

电影《勒热夫战役》俄版电影海报

在这部电影中,并未如本文介绍的前几部战争电影一样,在影片的追忆场景中出现纪念雕塑。

但是笔者仍坚持用这篇文章的最后篇幅去介绍这部电影和与之关联的纪念雕塑。

原因在于:一是这座为纪念勒热夫战役而建造的雕塑实在惊艳绝伦;二是这座雕像的设计者安德烈·科罗布佐夫,是一位来自乌克兰的雕塑家。

勒热夫战役 苏联士兵纪念像

雕塑以参与勒热夫战役的一名普通战士为形象基础,上半身是身披斗篷,手持枪械的苏联战士,下半身则化身为成群盘旋而上的飞鹤(俄语歌曲《鹤群》是二战阵亡苏军士兵的象征,苏联设立白鹤节,以纪念二战苏联阵亡将士),庄严肃穆的静态人物与展翅灵动的动态鹤群以渐变的方式糅合在一起,仿佛是将战士化身成鹤群,告别人间的最后一刻完美地定格下来。写实的人物刻画与抽象的象征喻示完美融合,带给人无以复加的震撼。

勒热夫战役纪念雕塑概念图

勒热夫战役纪念雕塑概念图

与其他纪念雕塑呈现的战士高昂,远眺的形象不同,这座战士雕像的头部微微下倾,坚毅中犹带着对身下土地的无限眷恋,又仿佛是在与参观瞻仰的人群进行着错位时空的对话,将精神象征与人性刻画同步表达,无疑使这座雕塑达到了其他同类作品未能触及的高度。

夕阳下俯瞰苍生的英雄雕像

在查阅收集这座雕像更多图文资料的时候,发现有些文章称这座雕像的原型来自于是1959年的苏联电影《Баллада о солдате》《士兵叙事歌》,影片中描述了一位失去双腿的战士从战场回来的场景。这一说法让笔者产生了找到这部影片并进行验证的想法。

在互联网进行搜索后,遗憾地发现并没有找到《士兵叙事歌》这部影片,反而在1962年一部苏联电影《艰难时刻》中找到了作为主题曲出现的《士兵叙事歌》。由此怀疑是俄文“Баллада о солдате”误译的关系。按俄文原文查找后,才发现了这部1959年的电影,电影名字是《士兵之歌》。

待笔者看完《士兵之歌》这部电影,深感其画面之优美,情感之深沛,然而世间最大的悲剧不是谋杀初萌的爱情,就是击碎母亲的希望。一部老电影,就这样让人痛彻心扉,久久不能自拔。好在也终于从中找到了那个拄双拐的士兵形象。限于本文主体内容及篇幅限制,便不对该电影进行详解,如有机会或可另起篇章再述。此处截取影片中传说的勒热夫战役纪念雕像的原型,为观者阅。

推测的勒热夫战役纪念雕像的原型 出自1959年电影《士兵之歌》

后记

电影刻画历史,记录历史,但终究是艺术的创作;雕塑刻画历史,记录历史,但终究也是艺术的创作。当我们回到现实中,现实发生的一切却似乎比我们看到的电影中的历史更加地残忍。

在曾经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土地上,英雄纪念碑被拆除;列宁的雕像,朱可夫的雕像,卓娅的雕像被掀倒和蹂躏;斧头镰刀的红色旗帜被肆意践踏。

我想起勒热夫战役纪念雕像作者安德烈·科罗布佐夫曾说过,他设计这尊纪念碑的初衷是重现当年的苏联士兵牺牲精神:“我想表现数十万牺牲士兵中的一员,他仿佛在盯着人们问:战争是如何结束的?”

今天那些为苏维埃祖国牺牲的亡魂是否会回来质问一句:“战争,是如何开始的?”

最后,用两张图作为本文的结尾。

一张是电影《勒热夫战役》最后一个镜头。一群士兵义无反顾的穿过黑暗中的森林,朝向死亡走去。

一张是我十年前的画,画的名字叫《黑暗中的白桦林》。

谨以此纪念历史和正在发生的历史。

地平线将画面一分为二 画面下方白色雪地背景下的战士缓缓朝向画面上方代表死亡的黑暗走去

黑暗中的白桦林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123456@qq.com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湘ICP备2023000517号

港剧

港片

tvb大全

动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