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散心里的雾霾「觉得心里有雾霾用这部电影净化一下」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04更新:2023-04-21 03:59:04

声明:这是一部没有大起大落、跌宕起伏、感官刺激的电影,不过说好是净化心灵的,一惊一乍,心也静不下来。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改编自作家彭见的同名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湖南西部山区。是邮政题材,这么陌生的题材,势必让人感觉离心灵相距甚远,但好电影就是这样,不论什么题材,都能牵引出生命和爱情这样的永恒命题。而电影却用了非常简单的形式,演员表不到20人,人物没有一个有名字,主要角色有父亲,母亲,儿子(刘烨饰),侗族姑娘(陈好饰)。

电影开篇第一幕是一幢隐在葱茏草木中的老房子,房中一豆灯光,微微透出厚重的晨雾,刚退休的乡邮员父亲拆开了新任乡邮员儿子昨晚打好的邮包,重新整理,打包,给儿子介绍路线,要徒步走223里的山路,走3天,每天走80里。

母亲是极其标准的贤妻良母,弱弱地反对儿子接班父亲,儿子却认可这个国家公务员的身份,一脸稚嫩地憧憬光明的前途。

家里有一只德国牧羊犬叫老二(虽然没能出现在演员表里,但它绝对是主演之一,而且演技不俗),不愿跟儿子上路,父亲借此戴上斗笠,拿上竹杖,迈开痼疾不愈的腿,陪着儿子上路了。一家三口在一座石拱桥作别,母亲在桥这头目送父子俩过桥,没进晨雾中。

古朴的山村风景,被电影镜头捕捉到了最美的一面。南方山村,在晨雾中是最美的,直接就是一幅天然山水画,那些不知铺就了多少年的青石路,也一定要湿哒哒地被人踏过,才能展现出其特有的韵味。《爸爸去哪儿》第二季有一期就是在《那山那人那狗》的拍摄村庄取景,但在太阳底下,那座让我遐思的山村,就是一座老旧的山村,当然,这与摄影水平有关,但不得不说,晨雾就是南方山村的粉黛,她粉墨登场,由不得你不流连。

父子俩走了几十里山路,终于到了一个山村,然而儿子却没等到他预期的欢迎。年久失修的村委会空无一人,茶水都要自己找,他出发前的畅想被这样的现实灭了个干净。他不禁开始抱怨父亲,抱怨他不该这样苦,而父亲的回答很简单:谁都不容易。

当父子俩出村委会的时候,门口出人预料的挤满了村民,他们是来看新乡邮员的。紧张而兴奋的儿子小声问父亲该怎么办。父亲面对村民,言辞依然简练,宣布似的说:这是我儿子,以后找他跟找我一样。

在进村之前,儿子认为乡邮员的身份能让他获得优于民工和农民的生活条件(母亲情愿让他做民工,做农民),进村之后,他这个梦想正式破灭,而在离开村子的时候,他明白了,他在村民心中有着无上的尊贵地位,因为他是村民与外界的唯一联系,他理解了父亲的那份责任感。

父亲开始嘱咐儿子,为一些特殊人家“私人定制”的送信方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五婆,一个盲人奶奶。父亲拿着一张空白信纸给五婆“念”孙子的来信,念一半,让给儿子念另一半。儿子接了父亲的班,同时也接了对五婆的这份职责。

又经过一段跋涉,在一片碧玉般的稻田中间,有一个穿着花衣服喷农药的侗族姑娘(陈好饰)。第一眼的感官感受,她就是朵行走的花。怎么纯她怎么笑,与那样的世界浑然天成。精致到滴水不漏的妆容也许更美,但站在田埂间,一定违和得让人冷笑。

儿子和侗族姑娘两个人的羞涩腼腆让我眼前一亮,会心一笑。腼腆羞涩不仅已绝迹于当今的影视作品,也渐渐在现实中灭绝,可能很多人连发音都忘了——跟着我读“羞涩(xiūsè)”,“腼腆(miǎntiǎn)”。

乡邮员在村民们心中的地位在这里进一步体现,一家结婚的村民,特地在他们来的这天举行婚礼。在晚上的婚宴上,父亲看着儿子和穿着民族服装的侗族姑娘围着篝火跳舞,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如何把妻子带出山村,在五味杂陈中,噙泪睡着。

母亲年轻和现在的形象在整部影片中多次闪过,无一例外的都是在等待,盼望,在门口,在河边,在桥头。而父亲(也是丈夫)并不是不想陪在妻儿身边,只是送信更重要,不只是责任,还有更重要的。至于是什么,先卖个关子,后面再表。

在侗族姑娘的山村住了一夜之后,父子俩继续上路,来到了那条被多次提到的河,蹚河,路程可以节省八里地,可是河水非常凉,父亲的腿疾就是因此落下的。儿子在挽裤腿时轻轻向父亲撂下一句:有我在,你不用下水。

河对岸有两座旧而美的水车,吱呀转着,看着儿子背父亲过河。

当地有话: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

倔强内敛的父亲,也忍不住,把眼泪抹进了儿子的头发里。

在水车下发现父亲哭,父子俩都有些尴尬。

儿子:“你还没有邮包重呢。”

父亲(转移话题):“你看老二跑得多欢。”

总有些人劝说我们,爱要说出来,但我始终觉得,含蓄地表达情感是我们民族的性格。含蓄表达的情感自有其美,况且爱,难道不说就不存在吗?被爱的人就感受不到吗?不会,被我们爱着的人,什么也不会错过。

父子俩在水车下烤火,浅尝辄止地交心。儿子在重新上路时似不经意地叫了声“爸”。父亲因为乡邮员工作的特殊性,很少在家,父子俩关系并不亲密,以至于儿子很少当面称呼父亲。

美得忘情的父亲坐在草地上:“老二,他管我叫爸了......”

这一声“爸”,不只是爱的表达,也代表了儿子这一路走来,已经理解了父亲。儿子了解了父亲,了解了父亲这么多年在做什么,为了什么。

阳光透过树林,斑驳地印在浓绿的梯田,刻出父子的背影。儿子在这时大概已经明白了父亲的话:“人的心,其实比腿还累”——因为牵挂。

电影结构中有一个部分叫高潮,如果简单的理解,这不电影无高潮,而我的理解,这部电影的高潮在后半,父子俩在一个木桶里洗脚时父亲说的话。

“越苦越有想头,有想头就什么都有,要是没想头,再好的日子也没滋味。”

“记挂的人多了,遇上的事多了,就有干头了,不冲别的,就冲这些乡亲,就冲他们住在大山里。”

慈祥的母亲在石拱桥上盼回了丈夫儿子,盼回了她的想头,她的滋味,这就是她的生活。然而,第二天清晨,儿子又要启程,走上父亲走了半生的那条路,走上父亲献出了最美好的年华的那条路。当儿子再次、也是真正意义上地背上那个沉重的邮包时,电影用了慢镜头,赋予了这个动作仪式感。前文卖了关子,除了责任之外还有什么更重要?在这个仪式中体现了出来,那就是使命。

为什么说这是部净化心灵的电影?原因就在于此。生活,越有想头才越有滋味,可以试着别只想着更多的钱,更大的房,更重的压力,更漂亮的别人老婆,更有本事的别人老公。当然不是在呼唤人们退进大山,在湿哒哒的青石路上默诵田园诗。只是建议那些感觉心中积满阴霾的人们,看看这部定影,看看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或许看过之后能给你一点慰藉,一点启迪,能帮你卸去沉重的负累,让你在一声喟叹之后,重新上路。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