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剧 评分「87分这么敢拍不愧是港剧良心」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702更新:2023-04-23 23:23:26

假新闻,在社交平台上泛滥成灾。

前不久,就有一则报道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先是有媒体称,「专家不建议多用空气炸锅」。

原因是加热时,空气炸锅会产生丙烯酰胺等致癌物质。

这不免让人心里打鼓。

毕竟空气炸锅已经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的居家神器。

所幸,之后有许多媒体、专家辟谣。

只要是高温加热,就必然会产生丙烯酰胺。

比如炒菜、烧烤,并非是空气炸锅独有。

而最戏剧性的一幕是,上述报道里的专家,竟然也亲自下场辟谣。

称根本没有接受过采访,视频里的声音也不是她的。

这个反转非常魔幻。

如果专家说的属实,那么媒体不仅夸大事实,还进行了虚假报道。

给大众传递了错误的观念。

我们的媒体为什么变成这样了?

而早在7年前,就有一部8.7分的港剧拍出了这个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它——

《导火新闻线》

这部剧由昔日TVB当家花旦梁小冰主演。

她曾经被称为「古装皇后」,塑造了许多经典的古装美人。

比如《鹿鼎记》的阿珂,《圆月弯刀》的青青等等,每一个角色都十分惊艳。

而在这部剧中,她颠覆往日形象,化身强势霸道的主编。

透过梁小冰所在的编辑部的日常,这部剧大胆撕开了媒体不堪的一面。

比如,重噱头轻价值的新闻报道。

当女记者遇到行乞者所有物品被政府充公事件的时候,本想替他们写一篇报道发声。

但直接被上司驳回。

还被要求去参加名人的记者招待会,只因为名人更有噱头。

还有一次,总编辑大费周章,重改头版。

只是为了把消息换成女明星当街抓臀的不雅照片。

可见,他们认为的噱头只有八卦、暴力和色情。

哪怕事情只有芝麻大小,但媒体在这方面却毫不吝啬笔墨。

不断地放大、渲染。

不可否认,点击量左右着媒体的生死。

但一味地追求点击量,只会制造出人云亦云的新闻垃圾。

还有为了获得猛料,抛弃职业道德的无良记者。

在面对曾经蒙冤入狱的受害者时,无良记者会故意问能激怒受访者的问题。

「你是想骗钱,博取同情吗?」

在受害者再三请求之下,记者依旧没有停下。

还变本加厉地把镜头对准患有绝症的受害者母亲,询问她关于儿子坐牢的看法。

这导致冲突愈演愈烈。

无良记者被受害者打了都没有停手,反倒事后在报纸上,大肆渲染自己被打。

同时,还罔顾事实,污蔑受害者患有狂躁症。

导致受害者被身边的朋友、同事误解,还丢了工作。

在无良记者的心里只有冰冷的点击量数据,根本不考虑受害者的感受,毫无人性可言。

在剧中,还有关于新闻自由的讨论。

女主所在的《囧报》隶属于一家大集团。

也因此,只能变身「舔狗」,成为大集团的宣传工具。

比如,在报道弱势群体摄影展的时候。

总编辑本来没有通过这一选题,觉得「很闷」。

但一听到是自家公司赞助的时候,立马转变态度。

同时,《囧报》也不能报道关于大集团不利的消息。

尽管所有记者都知道自家公司在背后,操纵选票,暗杀议员,但却没办法报道出来,只能缄默其口。

他们的新闻自由被限制住了。

讽刺的是,最后,编辑部的这群记者终于斗赢了大集团。

如愿将大集团的真面目报道了出来。

但又被一个同样背景不干净的大集团接手。

他们还是实现不了新闻自由,令人唏嘘。

而这不止是《囧报》,还是整个行业都不得不面对的无奈困境。

除此之外,这部剧还探讨了媒体各个方面的问题,发人深省。

其中的一个事件与这次空气炸锅事件非常相似。

剧中,有一个公司在报道中宣传自家的超纯水对身体非常有益。

而且「浸过之后,被火烧都没事」。

还利用专家的研究内容为其佐证。

但记者经过调查后发现,这是超纯水公司的张冠李戴,改编和曲解了专家的话。

研究内容确实是专家写的。

但专家研究的不是超纯水,而是地下水。

这次的空气炸锅事件,同样也是如此。

视频报道中,所谓的专家建议被断章取义、故意曲解。

比如,一位专家主要表述的观点是「无油不等于健康」。

剪辑后的效果,看起来就像是在指出空气炸锅并不健康。

然而,深扒更早期的报道,就会看到这位专家的完整观点。

实际上,她的话并不是针对空气炸锅,而是用来驳斥一些人盲目追求「无油烹饪」的理念。

来源:现代快报

视频里关于丙烯酰胺的争议言论也在这篇报道中提过,重合度几乎百分之百。

不同的是,在原报道中,提出丙烯酰胺的同时也说明了「空气炸锅相当于热风干燥,烹饪温度比较高,生成一定量的丙烯酰胺并不奇怪」。

也补充了丙烯酰胺被评为致癌物的证据并不充分。

但在视频中,这些都被「掩盖」了。

归根结底,这次的空气炸锅事件是媒体利用信息差,滥用专家言论,来造出一个早已预设好的,夺人眼球的结论。

试图将代表着健康烹饪追求的空气炸锅,渲染成一场骗局。

它不追求真实,而是通过制造巨大的反差来博取流量。

在现实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

比如,前不久的韦东奕被造谣事件。

韦东奕从小痴迷于数学,斩获各大数学比赛奖项。

去年,曾凭借一手拿矿泉水,一手提馒头的简朴形象走红网络。

被网友尊称为「韦神」。

而前段时间,网上突然出现了几条所谓知情人士的聊天记录,将韦东奕重新捧上焦点。

在聊天记录中,韦东奕被塑造得神乎其神。

凭一己之力解决了6个博士团队4个月都没解决的问题。

还传出他收到哈佛大学破格录取,免试入学的邀请。

但关键之处在于,这些传闻都是未经证实。

不久后就被韦东奕本人辟谣了。

这样的「假新闻」看似在吹捧韦东奕。

但只把韦东奕被塑造成了龙傲天一样扁平的爽文男主。

从本质上来说,是在利用大众的猎奇心理消费他。

当真相被揭开后,带来的是媒体公信力的下降。

甚至还会造成对某些社会群体的污名化。

就如同这次的空气炸锅事件,延伸出了一个讽刺专家的热搜——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热搜下的大多高赞评论也抱以负面的态度。

这激化了专家和网友之间的矛盾,导致两者越行越远。

诚然,部分专家的建议的确有不合理之处。

但更值得发问的是:专家的建议是否被断章取义,失实传播?

媒体不客观的报道,本不该让专家背锅。

媒体不加核实的报道还会被有心之人利用。

比如,前不久的「血奴」案。

柬埔寨骗局、虚假招聘、血奴......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挑逗着大众的神经。

但之后,事情就发生了反转。

经过警方调查,「血奴」案纯属编造。

这位中国小伙在柬埔寨根本没有被当成血奴。

真实情况是他到柬埔寨不久后,就查出患有严重肝脏疾病。

而他却不怀好意,和其他人联合起来,编造了这场骗局。

谣言总是会出现。

媒体也总是在传谣、辟谣的路上。

但我们不需要这样一场场网络狂欢。

况且,传谣容易,辟谣却很难。

两者之间不能完全抵消。

谣言会汲取社会的公信力为养分,消费大众的感情。

这并不能成为一个良性循环,反而会使媒体枯萎。

人人都爱反转,但我们最不需要的也是反转。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