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达新作「吴孟达的表演亮了但这部关于媒体大战的新片亮点不仅于此」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91更新:2023-04-23 23:27:52

很早的时候,我看过一个关于吴孟达的采访。

在里面,吴孟达半开玩笑地说:

老板们啊,不要老找我演喜剧啦,其实我演悲剧很棒的。

这么多年来,吴孟达在观众心里就是黄金喜剧配角。

不过达叔最早的时候却不是以演喜剧起家,他甚至还和郑少秋搭档,演过楚留香的好基友胡铁花大侠。

但多年下来,尤其是和星爷搭档的喜剧形象,确实是把达叔定型了。

如今已快65岁的达叔,电影方面的产量已经较以前大幅度减少。

但反而正剧演了一些。

比如《窃听风云3》当中,戏份很少的这个角色,但是光看剧照,咱跟二当家对比下,是不是差了N多?

今天,小丑想要聊一部新片:《导火新闻线》。

可能很多朋友知道这个片子,我想先把故事放一边,先来看看吴孟达在里面的表演。

片中,吴孟达扮演了一个在电视台埋了炸药,劫持人质的老头。

这次,完全不搞笑,吴孟达演了一个可怜的人物—谭锐智。

谭锐智这个角色,是个可怜的老头,家庭环境不好,没有背景,女儿又遭遇不幸。

这次,达叔的形象一出来,就先贴了这个老人角色了。

电影一开始,达叔劫持人质时,那副摆出筹码,等待谈判的匪样,是这个样子:

接着,观众才慢慢知道吴孟达这个角色劫持人质的原因。

这个可怜的谭锐智,由于女儿七年前被强暴致死,罪犯却逍遥法外,谭锐智几经努力却没有任何效果,才最后使出了劫持人质这一招。

曾经我看过一期有吴孟达的《康熙来了》,里面达叔现场示范演戏,我不知道那期有没有在这段上经过剪辑,但是从节目看了,达叔入戏很迅速。

而在这个片子中,就有很多场戏是情绪转换很快的。

这些人质中,当年害死他女儿的高建仁就在其中,其他人都是无辜的。

看这场戏,愤怒的达叔将仇人高建仁踢倒,但高建仁却压到了其他人质,引起恐慌。

达叔的表演,从愤怒踢起那一脚,一下子转为不安,接着向众人道歉。

而几场戏在情绪的表达方面,吴孟达也是展现了精湛的演技。

比如这段,只是一个表情,是一种泪中带着苦涩的笑的心酸。

谈判之时,被激怒到歇斯底里的情绪化。

厉害的是,这几场戏,达叔的对手或是一个对讲机,或道具球(片中用了进行谈判通讯的工具),或只有自己发挥。

看看其中这个歇斯底里:

这部戏里面,达叔的戏虽然是主线,但戏份据小丑目测并不是最多的。

但却是最出彩的。

不仅有上面所述的歇斯底里,愤怒转为局促的状态,还有这样一个落魄状态。

那是他在街头绝食示威时的状态,没人搭理,可怜得很。

一个眼神,就透露出那种寻求帮助无门的可怜感觉。

身体不好,依然不愿意放弃:

这一场,他看到一群人在一起获得关注,达叔发出感慨:

如果我能像他们那样很多人在一起,互相支持一下,你说多好。

吴孟达的精彩演绎,是《导火新闻线》的一个卖点。

但这部电影,亮点不仅于此。

还有故事的切入角度。

应该有不少朋友知道,《导火新闻线》改编自同名港剧。

这套由已经停牌的HKTV出品的剧集,评分很高,豆瓣上8.7,但只有1000多人评价。

顾名思义,它的角度是站在新闻编辑,记者的角度来讲述媒体的故事。

但故事讲的却不是媒体的辛酸之类的故事,反而是从媒体从业者的底线,良心这些较为敏感,以及有着争议性的方面来入手。

电影版依然是走这个路子。

吴孟达扮演的谭锐智劫持人质事件是一个核心事件,但电影讲的,却是媒体在抢这个新闻的过程。

前不久我看了一篇短篇小说《赌徒》,作者是科幻小说家保罗·巴奇加卢皮。

里面有一段,讲的是一个明星酷薇帮助一个小编,即主角“我”提升点击量的过程。

一开始,“我”向酷薇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的祖国老挝)发生大清洗时,在新加坡拍戏的你是什么感受?

这个问题抛出来后,酷薇让人关掉摄像机,微笑地告诉“我”:

你这样可吸引不了读者。没人在乎那么久远的革命,就连我的粉丝也不在乎。你不是想要点击率吗?你需要的不是采访,而是八卦。

接着,酷薇吩咐助手:给几个狗仔放放风。

然后,她拉着“我”出门,果然,走出大厦,一堆闪光灯闪个不停。

两人上车后,后面还跟着一堆娱记。

在车上,酷薇打开摄像头,录了一段视频,说道:各位,我正在和一个可爱的小伙子进行一场甜蜜约会。

这段视频中,还让“我”打了个招呼。

然后,这个甚至算不上报道的视频被酷薇发到了她的网站。

一下子,点击量攀升,“我”受到关注了。

这个事情,就像《导火新闻线》中所说:

要找故事,如果没有故事,那就编故事出来。

片中,“闪报”的总编是这么教导下属的:

一群人将路围得水泄不通,看起来没法通过,更不用说找到什么题材了。

但是总编此时却拿起手下记者的相机,站到车上“咔嚓咔嚓”拍了几张照片。

接着,将相机还给记者,问道:“新闻有了,标题起什么?”

在谭锐智劫持人质的事件中,新闻媒体要的是点击率,阅读量。

甚至为了点击率,有的人甚至可以不要底线。

比如有记者就去医院拍谭锐智出了车祸的妻子,并且打算进行发布,完全没有考虑到这个发布很可能让谭锐智更为激动,从而伤害到他所劫持的人质。

抢这样一个热点新闻,对于片中的几家媒体而言,就像在打仗一般。

而且,这样一个时间持续很长的新闻,随着媒体的发酵,会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比如前段时间几个热点事件,相信大家都有体会。

在小丑上面所说的那篇小说《赌徒》里面,也描述了这样一个将热点事件越滚越大的故事。

一个叫马蒂的娱乐记者,发了一篇爆文:俄国黑帮牛仔说唱歌手双飞·范贝被指控导致他的面部雕塑师的十四岁女儿怀孕。

对于这篇文章的数据表现,小说是这么形容的:

这颗新闻星星律动着,膨胀着,然后,就像有人突然往上浇了汽油似的,它爆炸了。

消息被发上社交网站,开始获得更多转发推荐,吸引更多读者、更多链接、更多点击和更多广告费。

接着,各大媒体竞相跟进这个事件。

而马蒂此时又出招了,再扔出一篇文章:

范贝家的实时监控这位俄国农民巨星似乎正急着出门。

--马蒂在这位明星家架设了独占的狗仔摄像头。

这个新闻继续在媒体间滚,马蒂再接连出招:

他买断了跟拍警方那头的鸟瞰视角,别人都得找他们要视频许可。

而马蒂还跟电视台节目组说了内容共享,于是电视台正在从预算中为他们的跟拍直升机掏钱。

在这场媒体争夺战中,马蒂打字的速度,就如机关枪般快。

一招接着一招,马蒂又往那个大众热点的鲨鱼缸里再丢进一桶鲜肉:受害的十四岁少女的视频采访。

--她在屏幕上看起来小得令人震惊,手里还抱着一只玩具熊。

同时,少女的指控和歌手的潜逃被放在一起混播,而马蒂还买了几首神曲的使用权。

视频素材已经像乒乓球一样传遍各大视频网站。

《赌徒》作者:保罗·巴奇加卢皮

产生的效应是:访问量上涨,转发和社交评论量增长,这篇报道的社交排名也不断攀升。

而这家新闻机构的股价也因为这篇文章增长,广告收入增加了。

在这个事件下,这篇小说的主角“我”想写的报道,已经没人看了。

“我”想写的内容是:

因梭罗的日记而闻名的矢车菊今年开花期提前,导致无法授粉。“我”采访的科学家将这一现象归咎于全球变暖,现在这种花即将灭绝。

看来,就连政府的生物学家也对双飞·范贝比较感兴趣。

这就像《导火新闻线》中,吴孟达扮演的谭锐智的遭遇。

谭锐智的女儿七年前被富二代高建仁奸杀,但却因为证人做假口供,导致高建仁被判无罪。

一再上述,却无效,因为香港法律规定,同一条罪不能告同一个人两次。

七年时间,无处伸冤。

没有人关注他的遭遇,即使去绝食抗议,也没人搭理。

当时虽然有媒体对这个事件进行了报道,但是报道却被放在报纸的第21版。

头版都被娱乐八卦新闻所占据。

而发过谭锐智事件的主编,没多久也忘了曾经发过这个报道。

《导火新闻线》中还讲到这样的一批记者。

为了点击率,不管内容,不择手段。

甚至于,没有底线。

出了车祸,一窝蜂的记者抢上去追拍伤者,却不管伤者死活。

爆炸中,有人受伤,主编却出来大笑鼓舞士气:

我们抢到这事的头条了,点击率第一,大家再接再厉,今天我要赢到底。

而人员伤亡这事,对她而言只是一件有助于提高点击率的有价值的事而已。

为了抢新闻,一名记者眼看着脚手架即将掉下来砸到下面的小女孩,他却不去施救,而是蹲在一边,举起摄像机,等着拍摄小女孩被砸到的瞬间。

甚至,在对谭锐智劫持人质事件的新闻战中,媒体却也各自想方设法来博眼球。

“囧报”是最先接触到谭锐智的,所以他们用的是常规的做法:和谭锐智聊,了解事件的动机。

而“囧报”的对手“闪报”,由于失了先机,于是,他们想出了更狠的一招:

你们“囧报”要把谭锐智打造成窦娥,我们就把他打造成魔鬼。

于是,闪报”不断地用不实说法,激怒谭锐智,要让谭锐智情绪失控。

种种手段,双方能想到的都用上了。

主编牺牲色相,跑到深圳找到相关人士套取信息(不过那个被套新闻的哥们实在智商不在线)。

找到事件背后方方面面的相关人士,明的和隐藏的人,能挖就尽全力挖。

找到这起事件所涉及的高层。

甚至,还用威胁的手段,来与高层进行交易。

虽然《导火新闻线》的题材角度较为新颖,但这个片子却依然有着遗憾。

如果说,片中的“囧报”和“闪报”两个阵营,代表了有底线的媒体和没底线媒体的二元对立是剧情需要。

那么,本片的结局小丑感觉有些理想化,在一些人物设定上也存在着一定的BUG等,这是让小丑觉得遗憾的地方。

但这个片子,小丑依然觉得值得推荐。

就因为这样的事情,带着讽刺意味,而这样的讽刺,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

在电影中,当年的谭锐智为了引起关注,曾经在街上绝食,以期引起关注。

但整整七年时间,他的冤屈却没法得到公正对待。

当年在街上,绝食的谭锐智听到一名记者对他说:

你在这里坐一辈子都上不了报的,要上报上头条,去学人杀人放火啊。

这之后,又努力了三年的谭锐智,在一切冷漠令他失望后,走上了这条路,把当年记者对他说的玩笑话,当真实施了。

在他劫持人质的时候,记者采访他,谭锐智问了一句话:

现在我惹出这么大的祸,是不是个个都会关注我,会上头条?

多的内容,小丑不说了,有兴趣的话,您自己看。

又想起那个故事:

凯文卡特赢得九四年普立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的作品《饥饿的苏丹》,引起了争议。

当时,有个记者写了一篇文章,大意是:你看这自私的、不关心民众的媒体和记者,踩在小女孩的尸体上得了普利策奖。

对于这个评论,普利策的评委之一约翰.卡普兰上节目时陈述道:照片中的小女孩是受到保护的。

但这些陈述在节目中被删除,节目变成了对新闻伦理和道德观展开,普利策奖和凯文卡特均被猛烈抨击。

最终导致凯文卡特自杀,留下遗言:

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其赏析电影,不如享受电影。

微信公众号:库布里克的小丑(id:joker-movie)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