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史记电影改编的发展及现状分析「解析史记电影改编的发展及现状」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000更新:2023-04-24 18:09:20

《史记》成书距今有着漫长的时间跨度,西汉以下历朝都对其有不同程度的重视,在电影介入以前,部分篇目经多朝文人在原有基础上重新书写,以小说和戏剧为代表的改编已经使得这些篇目演化为文学母题,原故事情节也出现了较大戏剧重构。以《史记》作为改编对象,在电影出现以前,中国古代文人创作出了曲目繁多的改编本。

一、《史记》电影改编的探索阶段(1929—1949)

1929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创编的新戏《霸王别姬》被拍摄成无声电影,可以当作《史记》电影改编的发端之作。总体来讲,建国前改编的电影数量相对较少,相当部分影片已经遗失,难以断定是否存在改编关系。

内地改编本主要费穆导演的《孔夫子》和卜万苍导演的《西施》,香港地区有汪福庆导演的《妲己》,冯志刚导演的《司马相如》,秦剑导演的《西施》,以及毕虎根据改编自同名粤剧的《肉山藏妲己》。由于当时中国的历史环境,家国情怀的题材有一定的社会需要。但由于《史记》成书年代久远,加之历史题材的故事片对于美术、场景和服饰要求较高,直接改编难度较大。

二、《史记》电影改编的过渡阶段(1950—1977)

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进程屡遭重创,拍摄的影片多以现实题材为主,内地《史记》电影改编仅有一部冯志刚拍摄的戏曲电影《卧薪尝胆》。与内地相反,香港电影快速发展,古装电影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电影类型。

“卧薪尝胆”题材就达4部,分别是马徐维邦的《卧薪尝胆》、珠玑的粤剧电影《西施》、李晨风的《西施》,以及香港导演李翰祥受命前往台湾成立国联电影公司后,拍摄的四个小时的故事片《西施》。

“妲己”题材有3部,包括赵树燊导演的《妲己》、冯峰导演的《火藏生妲己》,岳枫导演的《妲己》。《史记》中其他章节也开始被改编,吴回拍摄了《司马相如》,严俊根据“赵氏孤儿”改编了《万古流芳》,张彻拍摄了武侠片《大刺客》,鲍方和许先拍摄了《屈原》。这一时期主要是对《史记》当中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电影化,由于西施、妲己的戏剧形象已经足够成熟,成为改编的热门题材。

三、《史记》电影改编的发展阶段(1978-1999)

改革开放以后,内地艺术创作有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经济也迎来发展,古装历史题材成为中国内地电影工业的一个重要类型,针对《史记》是电影改编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电影改编在延续之前“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和“卧薪尝胆”的题材之外,又发掘了新的题材。

崔隐拍摄了《神医扁鹊》,孟小辉拍摄了《战国钟声》,香港地区的改编电影主要有鲍学礼的武侠动作片《刺客列传》,合拍片有冼杞然拍摄的上下两部的《西楚霸王》。发展阶段也不再以“忠实原著”作为改编的原则,例如周晓文导演的《秦颂》和陈凯歌导演的《荆轲刺秦王》都对原著做了很大改动,在《史记》的改编电影中都属于佳作。

需要说明的是,80年代电视剧的出现使得《史记》的电影改编步伐有所放缓,电视剧相对电影在篇幅上优势更容易处理《史记》改编。这一时期涌现了多部由《史记》改编的电视剧,《史记》作为古典文学名著为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素材。发展阶段《史记》的改编者有了很大的自由度,改编题材和数量上都所有增加,创作者自身有了一定的艺术追求,《史记》改编电影在艺术质量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四、《史记》电影改编的成熟阶段(2000-至今)

新世纪以来,受惠于政策和市场的影响,《史记》的电影改编进入新的时期。电视剧改编继续发力,呈现出良好势头。《史记》改编电影趋向精良,大制作的古装历史题材电影开始大量涌现,具有了一定数量的受众群体。胡玫拍摄的《孔子》,陈凯歌拍摄的《赵氏孤儿》,李仁港拍摄的《鸿门宴传奇》,金琛拍摄的《战国》,陆川拍摄的《王的盛宴》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2000年以后,古装历史片成为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重要类型,《史记》作为可供挖掘的文化资源被大量改编,发掘和升华《史记》中的古典人文情怀,并将其转化为现代资源成为该阶段的改编策略。这一时期的电影改编在经历了社会文化的洗礼、商业竞争的磨练和艺术表达的思索,在艺术呈现上逐渐映现出文化自信与艺术觉醒。

由于视听语言的演进、商业压力的增加和艺术审美的提高,2000年以后的《史记》改编电影在叙事与影像表达上不断探索与创新,已经日臻成熟,兼具艺术性与娱乐化,在塑造历史人物群像和建构民族历史记忆方面能够做到精准再现历史的同时符合现代精神。

五、《史记》电影改编的现状

自1940年费穆执导的《孔夫子》和卜万苍执导的《西施》使“《史记》改编电影”进入观众视野开始,两岸三地对这一古典文学历史名著的电影改编经久不衰。《史记》改编电影在类型上以历史故事片为主,兼有古装武侠片,同时戏曲片占有一定数量。

改编实践中一些重要改编本的出现与所处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同时源文本的选择也是改编者艺术兴趣的体现,每个改编本的出现有不尽相同的原因,影片口碑和商业收益上的成功也影响着同类型影片。

(一)孔子相关事迹改编本

孔子相关事迹改编本,以《孔夫子》和《孔子》为代表。古装剧情电影《孔夫子》由费穆执导,唐槐秋、张翼等出演,民华影片公司出品,1940年12月19日在内地上映。根据相关电影资料,影片主体结构来自司马迁所写的《孔子世家》。

该片共分为41个主要情节展开。《孔夫子》在当时投资巨大,耗资16万元制作,其中由黄贻钧、秦鹏章主持的配乐花费三万,为民华影业公司处女作。编导费穆为影片做了大量考证,竭力还原历史,电影考古事宜专由费穆从事建筑和设计的三弟费康负责。

电影置景是在联华影业公司徐家汇片场搭景拍摄,其中雪景为户外实景拍摄。表演除张翼以外较为呆滞,全片舞台剧味浓厚。全片历时近一年拍摄完成,于当年圣诞节前后在金城大戏院首映,首周满场。随后改为新开业的金都戏院放映,因为“曲高和寡,未获观众接受”,在票房方面《孔夫子》并未达到预期。

历史传记片《孔子》由胡玫执导,周润发、周迅、陈建斌主演,陈汗、何燕江、江奇涛、胡玫编剧,大地时代、大地娱乐和中国电影集团联合出品。影片原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影片拍摄,拍摄周期历时3年,于2010年1月22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影片投资1.5亿,收获票房9907.0万。影片获第30届香港金像奖最佳摄影,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对外合拍片。

(二)楚汉争霸改编本

楚汉争霸改编本,以《西楚霸王》、《鸿门宴传奇》和《王的盛宴》为代表。《西楚霸王》由香港导演冼杞然执导,吕良伟、关之琳、张丰毅、巩俐主演,施扬平、晓禾、冼杞然编剧。影片由银都机构有限公司和巨龙电影有限公司出品,于1994年6月9日在香港上映,票房收获一千五百万港元。

影片获提名第31届金马奖最佳造型设计及第1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服装造型设计。影片阵容豪华,除主演外有刘洵、吴兴国、陈松勇、顾宝明、金士杰、张世、关海山、徐锦江、于海、叶全真等参演,张艺谋监制,文学策划刘恒,音乐由中国武侠音乐的开创者黄霑和戴乐民制作。

《西楚霸王》香港上映完整版为2小时45分钟,另一版本长达8小时。2011年为了中国大陆观众的需要,影片剪辑了两小时的版本,分《西楚霸王》和《西楚霸王之楚汉争霸》上下集在内地发行。

古装历史片《鸿门宴传奇》原名《鸿门宴》,由李仁港担任编剧及导演,黎明、张涵予、刘亦菲、冯绍峰、黄秋生、陈小春等主演,北京光线影业有限公司出品,为中国大陆与香港合拍的古装历史片。影片长2小时12分钟,于2011年11月29日在中国大陆正式公映,同年12月8日在香港上映,内地票房为1.39亿,香港票房为109万元港币。

古装历史片《王的盛宴》由陆川执导并编剧,刘烨、张震、吴彦祖等主演,由星美影业有限公司、英皇电影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为中国大陆与香港合拍片。影片全长116分钟,历时八个月完成,于2012年11月29日上映,票房7692万。拍摄期间导演陆川因对影片质量苛求导致拍摄进度落后,使得投资超支。

(三)吴越争霸改编本

吴越争霸改编本,以《西施》、《西施》、《西施》为代表。粤语戏曲电影《西施》由珠玑导演,杨捷编剧,任剑辉、白雪仙等主演,号称“集中第一流红佬倌”。影片由海洋影片公司出品,于1960年2月10日在香港上映。

电影宣发中出现歧视女性的物料,如海报写道“妖姬祸国,烈女灭吴”。彩色历史电影《西施》由李翰祥导演,唐绍华编剧,由江青、赵雷等领衔主演。影片由台湾电影制片公司和国联电影公司联合出品,投资2300万元台币,耗时14个月拍成。

原片长达220分钟,以上下两集发行,后剪辑成145分钟短版,于1965年10月22日在中国台湾上映,1966年5月19日在中国香港上映。1963年,李翰祥在电懋老板陆运涛支持下前去台湾成立国联电影,在拍摄戏曲片《王昭君》和《状元及第》获得口碑、票房双丰收后开始筹备本片。

《西施》人力工本和服装置景耗资巨大,被称为“亚洲影坛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制作”。影片动员台港两地主要演员48人、特约演员2000余人,搭景42堂,服饰六千多套,大小道具三万多件,战马八千多匹,临时演员12万人,拍摄334天,战车800辆,底片耗费12万尺。本片反映的主题有一定的文化统战,政治宣传意味浓厚。影片荣获第4届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彩色摄影、最佳彩色美术设计等5项大奖。

彩色粤语片《西施》由李晨风执导,李兆熊编剧,白茵、傅奇等主演,新联影业公司出品。影片全长118分钟,于1965年2月7日上映。1952年“伶星分家”事件后,主导自主艺术意向的电影制作公司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于当年11月成立,由21名当时电影界精英担任股东。

针对当时粗制滥造的粤语片,中联主张以拍摄反映社会现实和维护艺术尊严的影片为制作方针,以提高粤语片水准作为己任。导演李晨风、珠玑作为中联股东之一,电影《西施》是践行艺术主张之作。

(四)以“刺客”为主要人物的改编本

以“刺客”为主要人物的改编本,以《大刺客》、《秦颂》和《荆轲刺秦王》为代表。动作片《大刺客》改编自“聂政刺韩傀”,由香港导演张彻执导并编剧,王羽、田丰等主演,刘家良、唐佳担任武术指导,是张彻暴力美学的代表作品。影片出品方为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全长121分钟,于1967年12月22日在香港上映。

历史题材影片《秦颂》由周晓文执导,姜文、葛优、许晴主演,芦苇编剧。由大洋影业有限公司和西安电影制片厂共同出品,于1996年10月31日在中国香港上映。影片获得1996年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协会奖。

《荆轲刺秦王》由陈凯歌导演,陈凯歌、王培公编剧,巩俐、张丰毅、李雪健等主演,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北京电影厂制作。片长162分钟,于1998年10月8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获第52届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最佳录音、最佳道具。

(五)赵氏孤儿改编本

赵氏孤儿改编本。以《万古流芳》和《赵氏孤儿》为代表。《万古流芳》由“千面小生”严俊导演,陈又新编剧,李丽华、凌波、严俊、李英主演,出品方为邵氏电影公司,于1965年4月15日在中国香港上映,获亚洲影展最佳影片。

演员李丽华为严俊之妻,两度获得金马奖影后。《赵氏孤儿》由陈凯歌执导,葛优、王学圻、黄晓明、范冰冰主演,陈凯歌和赵宁宇编剧。于2010年12月4日公映,票房1.95亿。

(六)其他事件改编本

其他事件改编本,代表有《妲己》、《神医扁鹊》、《屈原》、《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妲己》由岳枫执导,林黛、丁红、申荣钧主演,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和申氏公司联合摄制。影片在韩国拍摄外景,韩国演员申荣钧、南宫远、李艺春等参加演出。《妲己》采用了带有中国古乐特色的音乐,在邵氏电影中别具一格。

《神医扁鹊》由崔隐导演,谢文礼编剧,葛典玉、韩冰、徐静之主演。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片长80分钟,于1985年上映。《屈原》由鲍方、许先执导,鲍方编剧,鲍方、张铮、朱虹参加演出。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摄制,片长107分钟,于1975年7月17在香港上映,停播后1977年3在31内地上映。

导演鲍方是香港左翼电影代表人物,《屈原》经新华社和宣传部审阅和批准后开机拍摄,是文革后引进的第一部香港电影。在凤凰影业《屈原》的影片报纸上标注:“凤凰拍摄的《屈原》是取材于《史记》,由鲍方编剧。”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由曾未之执导,邬倩倩、孙金宏、古晓琴、贾安启等主演,赵学兵、陈泽远、陶开敏、杨永乐、向欣澄编剧。峨眉电影制片厂摄制,时长102分钟,影片于1984年上映。电影引《司马相如列传》中“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作为开头。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