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人类会去哪里「关于未来人类将何去何从」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88更新:2023-04-25 12:02:39

前段时间看了马丁福特的《机器人时代》,文路清晰,所有的论点有根有据。确实,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渗透各行各业,无论是脑力劳动的白领,还是体力劳动的蓝领,似乎都在渐渐地被机器人所取代,不管被取代的人是否相信这个真相。说实话,在对科技兴奋的同时,自己更多的是惶恐,似乎人工智能在不远的未来将取缔自己的工作,自己也将变得毫无价值。

随后我进入了一段彷徨期,当然也有点杞人忧天的感觉,甚至对人工智能的学习也停滞了。我需要看书,看大量的书寻找答案。在这段时间里,我看了杨澜的《人工智能》系列纪录片,了解了人工智能的现状;我看了阿耐的《大江东去》,弥补了改革开放20年的社会记忆;我看了《我的第一本潜水书》,见识了人类对地球的绝大部分面积的探索;我还看了《遇见你之前》《七十七天》,寻找着人性。这些看似无关的影音图书,却一同影响着我的思考。

首先,《机器人时代》,乃至《人工智能》,都谈到了程序开始涉足人类的专利领域——创造力,其中最大的论据便是机器人参与新闻编辑、作诗、绘画、谱曲。我不否认机器人确实能够很好地取代新闻工作者编写时事新闻进行信息传播,但我对机器人进行艺术创作不以为然。也许机器人的作品已经能够做到与艺术家的创作在视听上不相伯仲,但我们似乎忘记了艺术很重要的意义——沟通。在坎贝尔的《指引生命的神话》中,提到了从远古到当代,各种各样的神话都是人的思想的表达。可以说,神话就是古人的艺术作品,脱离了古人的生活环境,不去思考他们在创作这些神话的时候所站的角度,想表达的心声,我们也无法感受到神话对我们的指引。同样,在《七十七天》里,女主角在摔伤胸椎前,就是为了拍摄冈仁波齐的星空,包括她后面再一次到达冈仁波齐去看繁星漫天。我们看到女主拍摄的照片的时候,除了看到美丽的星空,是否会去想象拍摄者当时的心情?对于照片这种机器最好模仿的创作品,都无法复制人类拍摄者的心情,何况进行其他艺术创作?我们人类去看艺术品,不也是为了听听另一个人类的心声吗?而我们去创作艺术品,不也是想表达自己的心声吗?画作诗歌,不过是载体而已。

除了沟通,人类还有一个原始欲望就是探索、冒险。原始人只管吃和繁衍,所以满足了这两个需求后,基本就可以到处跑了。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需求不断丰富,人类开始分工合作,并且需要定居劳动才能满足“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需求”。慢慢地,人类变成了社会机器里的一颗螺丝,每天就机械地劳动着,压抑着原始的探索欲望。就如同《大江东去》里面的杨巡在他的商场踏上正规之后,感觉到空虚,他不希望从此以后又重复着商场的一次次活动策划,他需要的是有人给他承包了商场,替代这些繁琐的工作,让他有足够的心力去开拓新的项目。而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机器人不就是充当着这样一个角色吗?与其说它抢走了我们的饭碗,不如说是机器人解放了我们的大脑和双手,让我们有时间和精力去探索世界,探索自我。

但《机器人时代》里面提到,人工智能最后的结果也许是所有的物质资源都集中到资本家手中,我认为,当生产力发展到这种水平,也许就真的谈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的时候了,而此时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恰恰不是人民劳动积极性不高,而是人民惶恐因为失去劳动而失去了生存的权利。在资本主义的关系里,最后的生存资源必定因为人工智能取代了大量劳动者的事实而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而我们都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当机器人可以进行所有的生产性劳动的时候,人类是否应该因为不劳动而灭亡?”似乎真的一切问题到了最后都成了哲学,且不论哲学家是怎么想的,对于我们普通人,肯定想的是不被日常事物约束,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所以国家在这时候就应该把所有的资本、机器人收归国有,以达到人类共同拥有。

对于人工智能,人们常常问,人工智能会有人的思考吗?会有伦理问题吗?人工智能算不算人?我想,这个问题应该问我们自己,让我们真正成为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真的是课本上说的会使用工具吗?显然机器人在使用工具进行生产的能力比我们强得多。看着《遇见你之前》女主因为拜托了家里的负担可以追逐自己的时装梦想,看着《七十七天》里男主女主都抛离人类现实社会去探索极地,挑战自己,追寻生命的意义,这些种种是否更是人性的表现?当人类不需要去生产柴米油盐,不需要去忧心衣食住行的时候,也许就可以真正做个人:去信仰神话与古人和自我对话,去进行艺术创作表达灵魂,去陪伴家人共享天伦,去深邃的宇宙、多彩的大海、开阔的荒原来满足探索的欲望。

最后,让我们每天睡前都问自己:自己真的只是一个生产机器吗?被机器人解放了自己的工作后,自己最想做的是什么?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