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就该全家人一起看「这部剧就该全家人一起看」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55更新:2023-04-26 22:46:32

近来好几部年代剧开播,经过客厅,很热闹,客厅电视上《大江大河》跟《外滩钟声》来回切,跟着爸妈一起看,倒还找回了一家人团坐看电视的感觉。

两部电视剧都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献礼剧,但着力点有所不同,跟《大江大河》里时代弄潮儿的故事比起来,《外滩钟声》更像是家庭年代剧,重心是放在生活的柴米油盐上。

讲的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到改革开放后十年的那段岁月里,上海海关钟楼俯视下的“梧桐里”弄堂,街坊邻居在特殊年代下相互扶持的生活。看着很细碎,也很暖。

杜家一家六口人,陈瑾演妈妈,俞灏明演大哥杜心生,吴谨言演三女儿杜心美。家里最难的时候,在钟楼当工人的爸爸发生意外去世了;二女儿心芳,下乡当知青,生下孩子后也死了;最小的弟弟心根又淘气,到处惹事。

心生作为家中的长子,在父亲发生意外去世后继承父业,也成了海关大钟的守钟人。

事业继承父亲,家庭的担子也要扛下来,不止照顾弟弟妹妹,心芳死后,心芳的女儿也是他带着。他什么事情都会顺着妈的意思,唯独恋爱上边,坚持选择拉大提琴的同学俞佩佩,不过到最后,也妥协了,娶了妈妈中意的姑娘。

二姐心芳是个踏实勤快的姑娘,可惜命苦。下乡当知青,跟弄堂里一起去北大荒的毛阿大有了孩子,孩子要生了,毛阿大却因为在山上护林,死在了山上。剧里很用心,从心芳的样子变化就能看出来。心芳在上海是个肤质白皙的南方姑娘,

到了北大荒干农活,没两天皮肤就晒得又黑又干。

好在三妹心美懂事,从小就是人精。有次弟弟去乱涂大字报,被小组长拎到家里要说法,家里人还戴着悼念杜爸爸去世的黑袖章呢,心美端起和妈妈刚包的馄饨就道歉。话也好听,说是给别人家儿子吃,戳到了小组长的软肋,气马上就消了。

稍长大一点,便由吴谨言来饰演。戴着姐姐下乡前给她的顶针,成了弄堂里有名的裁缝,为家中帮补了不少。

去讨邻居欠下的裁缝钱,很机灵。邻居阿姨手头紧,给不出钱,心美上去为阿姨紧了紧袖套,理了理衣领,就说拿票抵也行,肉票、糖票什么的都可以。讨到了债,邻里关系也没破坏。

弟弟心根从小到大调皮,给他找的什么工作他都干不上两天,但他心思最活络,抓着了下海做小买卖的机会,赚到了钱。

不过这也跟“老一辈”的哥哥价值观产生了分歧。哥哥杜心生一直是传统的思想,就是要一行干一辈子,他心里最期望看到的模样,就是弟弟在公交车上卖票,挥着小旗子。这最踏实、最稳定。

弟弟忌惮这个哥哥,但又有诸多不理解,两兄弟间自然免不了冲突。后来弟弟长大,无意间听到哥哥的苦衷,心生要肩负整个家,当家里的顶梁柱,不知道自己牺牲了多少。

不过生活嘛,总也是磕磕碰碰、沟沟坎坎,一步低一步高,幸好家中有亲情,“梧桐里”弄堂,也有邻里情。

弄堂里有好几家人,那时候都是公用一个厨房的,女人们常在公共厨房里做饭时闲聊些家长里短,互相劝慰,排解生活的不易。

弄堂里不管外表多强势、多靓丽的邻居,总是有自家那本难念的经。

获得公认弄堂里最凶的女人是小组长,很要强,最爱义正言辞的批评别人。但其实没办法,她必须要是女强人,才能撑起自己的家。

小组长家的二儿子阿盛,背着绣红星的帆布包,天天要找杜心生同学俞佩佩的麻烦,就因为她有一把大提琴。

跟弟弟阿盛比起来,阿昌要成熟得多,很明事理。但百姓家里都疼爱小儿子,女强人小组长也更爱阿盛。小儿子阿盛去钟楼闹,失手将杜爸爸推下楼,妈妈一个劲想包庇,哥哥一直劝他自首。

最终弟弟自首,去了北大荒。于是小组长恨大儿子,拍翻桌上的糖水,咬碎了一口牙,只能怪大儿子“你让这个家庭破碎”。很没道理,但也很可怜。

还有弄堂里的“弄花”曼莉家里。曼莉的爸爸早前被打成了特务身份,要坐牢,不想连累家里,便跟曼莉的妈离了婚。这样的情况在那个年代似乎很常见,像《归来》里的那样。母女之间因此有了嫌隙,父亲归来,但日子也没法回到从前。

曼莉妈在理发店的镜子里,看到归来的丈夫,镜头一转,她背后镜子里又是女儿。三个人像在三个空间,但又没法被割裂,始终同框。

日子曾经苦过,但终究,日子也一定会慢慢变好的。

家家的喜怒哀乐、吵吵闹闹让整个梧桐里有了烟火味。不需要那些矛盾尖锐的离奇撕逼,这些平淡真实的家庭群像,就最容易让我们产生代入感。每家人的故事再交织在一起,于是成了时代的故事。

里边许多老演员,也增添许多年代的味道。刚拿了电影华表奖优秀女演员的陈瑾,演的杜家妈妈,面对生活的重重坎坷,总是隐忍,用最温和的态度解决问题。

杜爸爸刚死这段,陈瑾捧着遗照,表情一步步沉重,便用手指摸遗像中丈夫的脸,说,真是一个自私的男人。最后滑出眼泪,真令人动容。

上海演员张芝华来演曼莉妈,所有情感都拿捏的自然,很多细节看了都不免心中一颤。老公归来,却跟变了个人似的,已经不在意这个家了,说要出去各地走走。曼莉妈为了女儿有个完整的家,甚是卑微,曼莉爸刚拿起水杯,她便觉得对方犹豫了,立马摆手说,我不逼你。

还有演老虎灶爷爷的牛犇,很和蔼,自从孙子死了,一开口都像是有人生哲理似的,邻居都说他是把生活看透了。

除了年代的故事和人物,《外滩钟声》也确实很有上海味,不经意间出现的物件,无时不刻都在提醒观众,这是个地道的上海弄堂故事。

不管是做菜的公共厨房,还是偶然蹦出的一句“小赤佬”,老式弄堂里的老虎灶。

还有体现着上海制造业曾经辉煌的上海牌手表,英雄金笔,以及彰显老上海品味的大提琴,老式唱机。

《外滩钟声》就是扎根在这些细腻的现实之处,展现着那些最真实的,泛黄的年代记忆,能让一家老小都坐在客厅,看得津津有味。

当然,也还少不了那口机械大钟。“钟声”这个意向其实挺有意思。

一方面,外滩的钟声是那个年代的印记。叶文心女士在《上海繁华》里就写过:“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上海定调的,不是滨江公园的爵士音乐会、江面雾霭中的汽笛与街市中喧闹,而是海关大楼传来的钟声。”

另一方面,择一事“钟”一生,越艰难、越坚韧,不也正好是那个年代人们的价值观。

杜心生的一生,都在钟楼的方寸之间腾挪,也像始终守望着海关大钟一样,守护着家人。

剧里时常有俞灏明在钟楼顶眺望的镜头,他作为钟楼修理工,几十年如一日上发条,校对,其实很枯燥也很无聊。他也被俞佩佩的同学瞧不起,说他就是个敲钟人。

但也正因为有杜心生这样甘于平凡的匠人,才有了海关大钟百年如一日分秒不差地响起,才有了杜家弟弟妹妹在改革开放浪潮里的展翅高翔。就像杜心根在历尽风雨后说的:“只要大哥不变,家就不会变。”

外滩钟楼的钟声从《威斯敏斯特》变成了《东方红》,又变回过《威斯敏斯特》,但说到底,钟声最后飘进的,也还是剧里这些平常百姓的家里。真觉得,“物是人非”倒也不一定非要是个伤感的词了。

打开支付宝首页搜“565326437”领谈资红包,领到大红包的小伙伴赶紧使用哦。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