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出版社周挥辉、廖卫鹏向二程书院赠《中华大学校长陈时》《陈时与中华大学》
“与河山俱永,与国族人类以无疆!”这是私立武昌中华大学校长陈时,在山河破碎、武汉沦陷前夕,毅然西迁巴渝办学时,欣然填写的校歌歌词的落脚点,激励师生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值此8月15日日寇宣布投降日,在此分享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大学在重庆》(周挥辉、童中锋编著)与《中华大学校长陈时》(裴高才、陈齐著)中,介绍陈时烽火岁月率领师生弦歌不辍的义举——
裴高才题签《中华大学校长陈时》《“铸剑”先驱蔡以忱》(修订本)给现代文学馆藏
作为中国私立大学开山,陈时(1891-1953,字叔澄)父子自民初在首义之区创办了私立武昌中华大学后,尤其是陈时四十年间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亲自立校训、创办校刊、树立校风治校!全面抗战爆发后又在重庆创办了中华大学新校,并亲自为校歌填词,组织戏剧义演队、歌咏队等义演,营造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校园文化,使德、智、体、美、劳“五育”协调发展。
左起裴高才与周挥辉社长于华中师大出版社
作为由孙中山亲自主盟加入同盟会的辛亥革命教育家,陈时于抗日烽火之际,断然拒绝日本“朋友”的利诱,将武昌中华大学西迁重庆。陈时十分关注国民的国格、人格等道德教育。身为连任四届的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2月,他在参政会上提出《急救沦陷区青年充资敌用案》。同时,他根据学校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与时俱进,将校训“成德达材,独立进取”修改为“成德达材,合作进取”,还亲自执笔为中华大学创作了校歌。歌词云:
《中华大学在重庆》(周挥辉、童中锋编者,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2
江汉汤汤,
大别苍苍,
武昌首义放出五千年历史的光芒。
中华大学随中华民国同年诞降,
达材成德,
三民大同,
与河山俱永,
与国族人类以无疆。
裴高才、陈齐著《中华大学校长陈时》书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
歌词写好后,陈时请颇具音乐天赋的学生彭厚荣谱曲。彭厚荣读完歌词,顿感激情四溢,很快谱好曲子。为慎重起见,学校教务长严士佳亲自将曲子送到位于重庆江津的武昌艺专,请知名音乐专业教授核定,深得专家赞赏。经学校大地合唱团首次推出后,慷慨激昂的校歌常在师生中传唱,从而激发了师生在校园排演爱国歌曲、参加各类文艺活动的积极性。学校的抗战文艺宣传活动搞得热火朝天,大地合唱团也因此闻名山城。
中华大学战时重庆校区旧址
虽然大地合唱团是业余团体,但团员们满腔热情,经常在校内不定期举行汇报演出。每次演出,都有男女声独唱、小合唱、大合唱等形式。杜寿琛在演唱会上曾担任花腔、女高音独唱。她唱过中文歌《玫瑰三愿》,也唱过英文歌《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I'm The Echo》、电影《翠堤春晓》主题歌等,极受师生欢迎。
中华大学名师治校团队
学校还有一个十分活跃的英语歌曲合唱团或俱乐部(Glee Club),由留美归来的文学院院长兼外语系主任邹昌炽组织创办。他结合语言学、外国文学史、英语诗等课的教学,以西方人幽默、生动有趣的形式,既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丰富学生课外文娱生活。邹昌炽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及繁重的授课任务,亲自教学生唱歌。唱过的歌曲有《马赛曲》《美国之歌》《老人河》《老黑奴》等世界名曲。每周集中练唱一次,每次参加演唱的有30多人。
陈时题中华大学校训1943
“男儿血,疆场流,屈服是死奴。千年耻,万年羞,只有战!战!战!我们的血,我们的头,与山河共去留!”据中华大学校刊《中华周刊》载,仅在1937年下半年,中华大学师生就排演了《决战歌》《国旗歌》《救国进行曲》《救国军歌》《救中国》《打回老家去》《保卫中华民族》等节目。中华大学的抗战歌声,从武昌校区一直唱到重庆校区。
战时民国教育部给中华大学训令
在引领演唱中英双语歌曲的同时,陈时还鼓励师生排练戏曲、话剧,投身宣传抗日。战时的重庆,中国的电影、话剧编导和演员云集于此,因而掀起了一股话剧热。各大剧场争相上演名剧,《虎符》《棠棣之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对激励士气、宣传抗日起了积极作用。中华大学的万国权、许桂珍、袁宝珍、项本仁、梅少乐、余自强等,在学校组织了话剧社,于重庆大专院校中颇有影响。他们担任主角,先后演出了《野玫瑰》《柳暗花明》等大型多幕话剧。这些话剧不仅在校内演出,还被一些工厂、学校请去公演。
陈时肖像(原载中华大学校刊-裴高才1976年收藏)
在渝的名演员多次来中华大学指导排演,话剧社的同学也曾到重庆南岸弹子石的影剧演员驻地参观。有一次在重庆“麦利”咖啡厅,同学们还和白杨、黄宗英、陈天放等名演员进行交流座谈。项本仁同学的反派角色表演技术曾得到他们的辅导传授,许桂明同学以后进入了电影圈。话剧社还经常组织同学到抗建堂、国泰、银社等大型剧场进行观摩,结束后又在励志社等处组织座谈。
重庆中华大学校友万国权
那时,中华大学1940级学生万国权,已列在渝京剧名票之林,尤工花脸。陈时为了弘扬京剧,同时也为了丰富校园文娱生活,特指导万国权成立国剧研究社。演员们吊嗓、排戏均在龙门浩街,每当开展活動,门窗外伫立观听的戏迷很多,连文学院中文系主任鲁润玖也常在墙角倾听。
黄陂区与华中师大共建二程书院合影
国剧社经常演出的节目有《黄鹤楼》《捉放曹》《二进宫》《打严嵩》《梅龙镇》《汾河湾》《春秋配》等。每逢校庆、教师大寿或其他节目在校演出,陈时、严士佳、鲁润玖等学校主要领导常到场看戏,有的老师还携家人前来欣赏。国剧社也常到工厂、学校、大剧场演出。重庆名票不时参加学校演出活动,学校票友在大剧场演出时也常请他们参加。
“中华大学号”飞机入列抗战.
1942年5月13日是中华大学成立30周年,中华大学各文艺团体骨干成员组织了一次支持抗战联合义演。同学们的演出十分精彩,观众踊跃募捐,最终募得一架滑翔机,取名“中华大学号”,捐予重庆抗战部队,轰动一时。
中华大学的合唱团、话剧社、国剧社水平已相当专业,他们常常受邀同一些专业文艺剧团共同演出,也经常联络剧院进行商业演出活动,为学校筹措办学经费。如1942年春节前夕,部分剧社组织到重庆万福麟公馆为学校募捐义演,效果不错。
裴高才:中國私立大學開山陳時-连载十-台湾《传记文学》N705-2021021
在中华大学成长的票友毕业后,遍地开花,名噪中外。抗战胜利后,万国权在天津联系京剧爱好者创办了一个业余剧团,演员40多人,当时有人取名为“万剧团”。梅莉君在上海会同一群程(砚秋)派艺术爱好者,组织了程派艺术研究小组,定期开展研究、演出活动。吴汉雄在武汉组织了武汉市教工业余京剧团,常到大中学校慰问演出,有时还到大剧场演出,颇受群众欢迎。蔡任之、王光宇、陈自成等分别在成都、重庆、大连等地,参加京剧演出活动。蒋祖兴在渝时已是京剧名票,旅居法国后,常被邀请操琴伴奏。
程派弟子赵荣琛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