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之演毛的电视连续剧「1951年于是之第一次扮演毛主席主席看后提意见我不是菩萨」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15更新:2023-04-29 14:41:23

在多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中,我们都能看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身影。而在扮演毛主席的特型演员中,张克瑶、古月、唐国强等人被认为是最出色的几个人,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经典。

于是之扮演的毛主席)

其中,古月被认为是迄今最形似、最神似毛主席的演员,唐国强是最知名的毛主席扮演者,而张克瑶被认为是最早扮演毛主席的演员。

但许多年轻人不知道的是,在张克瑶之前,一代话剧表演大师、演了400场《茶馆》的于是之老先生,才是第一个在舞台上扮演毛主席的演员。

那是在1951年,只有24岁的于是之参演三幕九场的大型歌剧《长征》,在舞台上塑造了“毛主席”的形象。

那次演出,于是之虽然仅登台几分钟,念了一句台词,但他的表演被广大群众认可,几个月时间下来,观众超过十万,经久不衰。

于是之与夫人

24岁被挑中,扮演毛主席

1927年,于是之出生在河北唐山。不幸的是,父亲在他出生前就染上重病,好不容易捱过儿子的百日宴,他就与世长辞了。无奈之下,母亲带着他背井离乡,来到北京,靠抵当家产、打零工维持生计。

母子俩在北京生活艰难,吃了上顿没下顿,于是之也被迫早早辍学,帮人做事贴补家用。好在,他的一个远房舅舅及时伸出援手,才帮助母子俩度过难关。

这个舅舅不是别人,正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话剧之皇”石挥。在他的影响下,于是之也走上了话剧之路,一边打零工一边求学,在北京读了夜校,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

眼看学习步入正轨,但没过多久,于是之就因为家贫再次辍学,错过了在北大继续深造的机会。辍学之后,于是之正式迈入话剧表演的大门,参加了职业话剧团体,出演了多场话剧。

于是之在《茶馆》中扮演的王掌柜

正是因为坎坷的童年经历,让于是之在表演中最擅长把握小人物的心理活动,演得入木三分。他扮演的《茶馆》里的王利发、《骆驼祥子》里的老马,全部大获成功,传为经典。连老舍看完他演出的话剧后都忍不住称赞他:“努力如是之者,成功其庶几乎?”

1951年,24岁的于是之得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时值建党30周年,一部三幕九场的大型歌剧《长征》即将与观众见面,于是之获得邀请,在舞台上扮演人民领袖毛主席。正是因为这次演出,他被亿万国人所熟知,成为毛主席健在时,扮演毛主席的第一人。

说实在的,于是之长得眉清目秀,一副白面小生的模样,与毛主席大气磅礴的样貌和气场并不相符。之所以让他来演,还是因为他是北京人艺下属的一名演员。

1951年歌剧《长征》说明书

人生最大挑战,演好毛主席

1951年,北京人艺首任院长、杨尚昆夫人李伯钊,和北京人艺大批文艺工作者集体创作了歌剧《长征》,向建党30周年献礼。李伯钊亲历过长征,多年来一直梦想着把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史搬上舞台,如今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长征的胜利,离不开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于是,李伯钊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第一次在话剧舞台上展现毛主席的形象。

听说“毛主席”将出现在话剧舞台上,大家都吊足了胃口,有人想:舞台上的“毛主席”会不会像大家亲眼见到的毛主席?谁会来演?能演成功吗?

正当李伯钊感到纠结之时,有工作人员给她提供了一个人选:扮演话剧《龙须沟》“程疯子”一角的于是之。

当时,作为北京人艺的一名话剧演员,于是之正在彩排老舍的话剧《龙须沟》。他为了演好“程疯子”这个角色,特意设计了一个发型,推掉了自己额头上的脱发,留了个背头,好让自己的年龄更接近“程疯子”。试装时,有一张照片没拍好,洗出来模模糊糊的。工作人员拿过来一看,猛然觉得他很像毛主席,于是把他推荐给了李伯钊。李伯钊也认为很像,于是把扮演毛主席的重担交给了于是之。

于是之

实际上,毛主席的扮演者于是之戏份并不多,只会在第6场的强渡大渡河中出现几分钟,台词也只有一句:“同志们,祝你们成功。”然后凝视着部队离去,就此结束。

但观众们并不在意“毛主席”的戏份有多少,只要能在舞台上看到“毛主席”就行了,但必须要有强烈的代入感,不能让观众们觉得不像。观众的期许,无疑给于是之带来了巨大压力,可以说经历着歌剧生涯最大的挑战。

于是之要迈过的第一个关口,就是语言关。他从小说天津方言长大,来到北京后又学习了北京话,但毛主席是湖南人,说话自带湖南口音。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不分昼夜地通过留声机听毛主席在全国政协大会上的发言,模仿毛主席的口音。而且,为了在舞台上演好毛主席,他又找来毛主席著作,学习毛泽东思想,并让同事给他找来毛主席为数不多的新闻录像,一遍又一遍观看,模仿毛主席踱步和说话的神态。

毛主席

后来,在于是之夫人的回忆录中,还透露出一个细节:当时,为了刻画好这一角色,于是之还借进入中南海之机,近距离观察毛主席。

于是之还记得,那是1951年5月24日,他作为北京人艺军乐队的一员,来到中南海的勤政殿,为毛主席和西藏代表奏乐。

这是于是之第一次亲眼见到毛主席,正好站在毛主席旁边,得以近距离感受这位伟大领袖的风范,让他久久不能忘怀。他回忆说:都说毛主席气魄大、有分量,但只是个概念。我认为的毛主席的气魄大,是因为他有着一双凝视远方的眼睛,似乎总在想着更长远的大事情。

有了这次和毛主席的接触,于是之掌握了更多扮演毛主席的技巧,准备登台出演了。

于是之在舞台上扮演毛主席

一炮而红,毛主席写信提意见

《长征》首次排演时,于是之紧张得直冒汗,心脏都快跳出来了。一场演出下来,观众们并不十分满意,认为他“手背得太高”、“太文了”,“没有精气神”.......

但于是之没有轻易服输,他反复琢磨,校正自己的表演。正式登台的前一晚,他肚子一人来到北海白塔,站了一个多小时,又反复练习了好几遍,然后给自己鼓劲:明天的演出一定能成功!

8月1日,《长征》正式上演,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都出席了首映式。

到第六场后半段,轮到于是之上场了。他扮演的“毛主席”,在师长、政委的陪同下,来到渡河的十八勇士面前,凝视着勇士们,然后说了句:“同志们,祝你们成功!”

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一片热烈掌声,中央领导人和观众们都笑了。直到这时,于是之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松了下来,他明白,他扮演的“毛主席”终于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

于是之扮演的毛主席

接下来的几个月,于是之奔波在北京各处剧场,演出话剧《长征》,吸引了十万观众前来,大家群情激昂,都是来看“毛主席”的。

不过,在《长征》首映一年的时间里,毛主席因为公事繁忙,一直没有看这部歌剧。直到1952年6月,在杨尚昆的极力邀请下,毛主席才出现在剧院,看到了于是之扮演的自己。当时,毛主席看得很认真,但并没有立刻做出评价。

几天之后,李伯钊收到了李敏转交而来的毛主席的亲笔信。毛主席除了祝贺《长征》演出成功外,还提出了自己的批评意见:写革命,写长征都很好,但不能把我毛泽东当菩萨!那么多的红军战士,那么多的领导同志,没有他们,我毛泽东独龙能下雨吗?

毛主席的一番忠告,正是向全国人民宣告:长征是十几万红军将士走出来的,是在千千万万各族人民的帮助下完成的,长征的胜利,应当归功于每一个做出贡献的战士和人民!

多年之后,感慨良多

于是之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话剧事业,出演了400多场话剧,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并荣获中国话剧终生成就奖等诸多荣誉。

不过,因为年龄的关系,到60岁时,他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说话不利索,还经常忘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1992年,已是65岁高龄的于是之,在首都剧场进行自己的告别演出,表演的还是他最拿手的剧目——《茶馆》。

上台前,老人家特意提醒同事,他经常忘词,让大家关照点,如果发生意外,就设法把他隔过去。

果然,话剧刚开场,于是之就忘了词,而且不止一处,错误百出。他愧疚极了,但为了完成谢幕演出,他还是勉强坚持了下来。谢幕时,他满怀歉意地面对观众,说道:“感谢大家的宽容。”

没曾想,观众并不介意老人家的失误,热情地呼喊着他的名字,掌声经久不息。

2000年,于是之的晚年生活有了一段小插曲。当时,一名编辑在《中华读书报》上刊文,质疑于是之是否演过毛主席。

文章发表后,看过1951年那场《长征》演出的观众纷纷致信《中华读书报》。他们中有的拿出了当年的票据,有的拿出日记里记录着的观看《长征》的体会,有的干脆拿出当年的演员表,上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着:毛主席——于是之。

果然,没过多久,那名编辑就在《中华读书报》上刊登了一篇名为《感谢指正》,为于是之老先生正名。

2013年1月19日,被老年痴呆症长期困扰的于是之,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9岁。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