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把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扭曲讲透了英文「它把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扭曲讲透了」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82更新:2023-04-29 18:53:04

被人用滥了的抗日题材,却没有英雄、没有游击队、没有枪林弹雨、没有地下工作者。

一个中国农民,一个日本女孩、一个俄国女军官,当三个生活轨迹文化背景政治信仰完全不同的人,ta们的命运被一场战争紧紧地捆绑在同一片土地时,在涉及生与死的瞬间,各自不同的价值观激烈的碰撞,每个民族最纯朴的个性不可避免地显露无疑。

这部拍摄于2001年的《紫日》,没有以往抗战电影的强烈主观性,采用另外一种更广阔真实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一个那个年代的抗战故事。

它让我看到日本的国民性、劣根性以及集体狂热,我无法原谅当时的日本对我们的祖先以及脚下这片土地造成的重大侵略。

而战争,对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一件极具摧残的事。

为方便大家更了解这部电影,我将从以下三个最为经典的名场面进行解读——

一、掉落在地上的刀

在战场上,杀人是稀松平常的事。但是现在,老实的杨玉福面对眼前被捆绑着的日本女孩却怎么都下不去手。

故事开始于二战即将结束时,被抓去关东做劳工的中国农民杨玉福被苏联红军从日本的屠刀下救出。在向后方转移的路上,苏军误入日军军营,一场激战后,杨玉福与俄罗斯女军官娜佳逃进林区,意外撞上与日军失散的少女秋叶子。

林区太大,又身处日本人的防区,考虑到需要日本女孩带路,他们留下了秋叶子,谁知,看起来手足无措、天真无邪的女孩竟将三人引向地雷区,导致另一名幸存的俄国男兵探路时,当场被炸身亡。

娜佳无法忍受秋叶子的所作所为,递了把刀给杨玉福,要他杀了她。

拿起刀的杨玉福,面对轻易就能置人死地的日本少女,想起了他被日军俘虏的一幕。

那一天,杨和奶奶被绑到柱子上,日本小队长疯狂又极端地指挥一个新兵用刺刀杀死杨的奶奶:杨从莫名其妙到知道他们要杀死自己的亲人而歇斯底里地怒吼,眼中含血带泪,他苦苦地哀求,直到哀求变成无能无力的激愤;

而另一边,日本新兵从害怕到抵触到被责打后,丧心病狂地将刀插进奶奶活活把人刺成了筛子......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我,那一刻我跟杨有了强烈共鸣,“日本兵杀害我亲人,日本女孩炸死救命恩人”,现在,仇人—就在眼前,刀—就在手上,“一报还一报”,我只要闭上眼、扎下去就好!

但是,杨迟迟没有动手。在数分钟与秋叶子的对视中,他看到了自己对日军的愤怒,也看到了女孩形同小兽的颤抖,杀人,终是不易,哪怕对面是你的仇人。

“扑通”一声,他的刀掉了,落在草丛里,那之后,面对三番两次想要杀死他和娜佳的秋叶子,杨的刀被他不止一次这样扔落。

这个声响,给了观众情绪一个安静的出口,毕竟是战争题材,电影前20分钟的战场镜头,日军对中国农民的集体枪杀,与苏联红军的战场厮杀,让人倍感压抑的同时又容易视觉疲劳。

而这一个小的出口,奠定整个故事的基调,也由此引出一段林区“三人行”——与杨的软弱无关,在那种境地,一个人倘能做到不杀自己的仇人,这部通过战争宣扬和平的片子才真的具备那么一丝的说服力。

杀人,侵略,本就有违天道。

但杨又是自相矛盾的。

跨桥时,秋叶子不幸掉下沼泽,杨开始只是漠然,寄希望于女孩的自然死亡,却在看到那双直挺挺高举的双手后,还是俯下身子去救她。

谁知道,意外发生,作为介质的机关枪从手中滑落,被女孩整个端在手里,枪口则稳准狠地对准了他和娜佳。两个人噤若寒蝉,在他的想象里,秋叶子会毫不犹豫扣下扳机。

但她没有。

夜晚,生死相交的三人,第一次产生同路人的感觉。娜佳扔饭给秋叶子吃,她则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音乐盒。

那是一段日本音乐的旋律,中国人、俄国人、日本人却能毫无障碍地欣赏同一份美妙。

然而,下一秒,透过熊熊火焰直视秋叶子的杨,瞬间陷入悲痛回忆:在军营,他帮日军清理遇害同胞的尸体,看着他们被奴役,被枪毙,给当成玩具一样的杀死,还眼睁睁看着日本人把一息尚存的伙伴装进麻袋,浇上汽油活活烧焦,又绑了炸药扔进水里,随着“砰”地一声巨响那些人哈哈大笑……

他站起来,一脚踹翻秋叶子手里的饭。他恨极了日本人,但也只是踹了她的饭。

在他们仨已经培养起很深的感情后,秋叶子依然把他们带回了日本军营,最后还用枪对准了曾生死与共的娜佳。

杨心里对秋叶子是失望的,他手里拎着那把刀,径直朝秋叶子走去,一边走一边把刀扎在地上,然后把枪口对准在他的胸膛,对她亮出自己早已藏起的子弹。

第二次明明可以一刀杀了她,但他还是没有。

他最后一次扔掉手里的刀,是在汽车广播里听到日军无条件投降的消息,看着最后一批日本战俘行走在即将变成紫色的残阳下,平静地说着,“战争结束了。”

如果没有战争,他手里的刀也许只是用来杀鸡宰鹅,但即便发生了战争,他被日军奴役,亲眼看着奶奶给人杀死,又被日本女孩几次出卖,他拿起了刀,也依然没有选择结果别人的性命。

对他来说,报仇并不能让人开心,停止杀戮,结束战争,才是他最希望看到的。

二、日本的军国主义与被自己人杀死的秋叶子

二战即将结束,日军连连溃败,但在日本,一批批还在读书的学生被官方的军国主义驱策。

15岁以上男性,17岁以上女性都要无条件参战。

秋叶子和她的恋人大西,深受日本军国主义“鼓励”,在与娜佳、杨的相处中,即便杨多次挺身冒险救她的命,秋叶子还是几次想置人于死地。

在某个降临的契机,秋叶子明白这俩人不会主动伤害自己,突然不管不顾地朝着另外的方向跑掉了。杨也不想再跟着娜佳,他转头去追秋叶子。

但谁都没想到等待他们的,是一场迅猛的大火。秋叶子疯狂地往回跑,紧接着杨也跑起来,三个人一起顺风跑。情急之下,秋叶子第一次讲中国话,利用风向和生活常识救了大家。

来到中国,侵略中国,学会了中国话,语言的相互渗透,共经生死的经历,日本女孩心中的那道无形的墙开始慢慢融化。

一日,风和日丽,山光烂漫,17岁的秋叶子真正变成一个女孩,她一路哼着歌,笑着,跳着去采花、追蝴蝶,娜佳看着她,感觉“可以用眼睛相互说话”。

晚上,秋叶子告诉大家她的名字,音乐盒的故事以及恋人大西。

经过山涧时,秋叶子与娜佳一起玩水,把水往对方身上泼。

然而她所受的军国主义思想一路都在钳制她,得知日本战败她终于可以回家,秋叶子很激动,她说:“我马上就要重逢了。”

在河边,杨崩溃抽泣,对秋叶子说:“可我跟谁重逢呢?”又说,“你们凭什么跑到我们这儿来杀人!?”

秋叶子哭了,连连道歉,“对不起。”

杨哭得更狠了,“你一个孩子为啥给弄成了这样?”

他怎么也想不到,日本军官如何无情又蛮横的给这些孩子灌输他们的军国主义,秋叶子这样被残忍剥夺无邪与天真、被迫学会杀人的少男少女,日本还有很多很多个。

在她心里,一直渴望能与被迫分离的恋人大西重逢,在战场流浪许久,她只想回家。所以她对杨说:“妈妈没了,姐姐也没了,我能不能认你做哥哥。”

杨没有正面回应,只说:“回去好好过日子。”

他终于理解,让眼前这个女孩主动举枪的不是她,而是她一直以来被灌输的军国主义思想。

然而,没有人知道这种思想有多恐怖。大西所在的神风特工队,在日军宣布投降的第二天并没真的投降,而是在邪恶长官的带领下,每个人驾驶着小飞机朝“敌方”的军舰撞去,号称“以死明志报效祖国”。

大西是怯懦的。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在小型飞机里亲眼看着一个个同胞被击中,落水爆炸而死,他对死亡充满了恐惧,也有强烈的求生欲,但在军官以及所谓的军国主义的裹挟下,他只能驾驶飞机,像同胞一样冲向军舰。中弹身亡的一刻,死是悲壮无声的。

被奴役的、渴望回家的以秋叶子为代表的日本平民,不想参战只想重逢的新兵大西,与渴望誓死效忠天皇的日本军官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充分彰显日本这个民族可笑又可怖的民族主义精神,批判和反思其疯狂和失控。

翻山越岭,没有硝烟弥漫的山林好美。枫叶一树树的黄,蝴蝶上下翻飞,湛蓝的海水,茫茫丛林,站着三个彻底放松下来的中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

战争结束,他们终于可以和平相处。

然而,从一座山谷中传来一阵阵枪声,秋叶子跑去看,发现是战败的日本小队在互相残杀,军人以死谢罪,自杀前不忘杀死自己的平民同类。

秋叶子被震撼了。跑下山谷,哭喊着:“战争结束了,不要去死!”

可下一秒,满捧的鲜花撒向天空,玩偶音乐盒滚落山野,秋叶子被军官射穿了喉咙。

多么的讽刺,被俄国人和中国人一路救下的日本女孩,到头来却死在自己同胞手里——而这一场景的出现,日军所谓的军国主义以及为此进行的所有疯狂,都得到了一个残忍而完美的消解,所以秋叶子的死,也是这部电影反战意味最浓的一刻。

三、紫日

在山林中穿梭,ta们见过无数个落日。太阳渐渐隐没在地平线,红色的余光变成淡淡的紫。

杨说:“当太阳变成紫色,一天就要结束了。”

秋叶子死后,杨和娜佳愤怒了,一个开车一个开枪朝日本军官冲杀过去,终于替冤死的同胞报仇雪恨,也救下想要回到故土的日本平民。

夕阳西下,一轮紫色映照在残兵败将的身上,那一刻,ta们只是想要回到故乡的平凡人类。

战争,真的结束了。

杨望着天边,眼眶湿润,将那把刀最后一次插进脚下的泥土,得到了期望已久的内心的平静。

电影的结尾,画外音响起:“和平又回到了这个世界。无论白种人,黄种人还是黑种人,不论什么信仰,本来都可以和平相处,去建设一个新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生命、尊严将被所有人尊重。任何野蛮的暴行和恐怖都被禁止。任何侵略都不会再发生。”

“在那里,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朋友。”

作为中国人,我们或许无法带着仇恨继续生活,但历史,永远不该忘记。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