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魔术是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在2006年上映的作品,由华纳兄弟公司出品,由休杰克曼、克里斯蒂安·贝尔、斯嘉丽·约翰逊主演,最终收获了109676311 美元的票房,并获得了奥斯卡07年的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摄影的提名。该影评将从演员(主要休杰克曼)、导演、配乐、角色、镜头运用、叙事和价值观七个部分进行分析。
1. 演员:
致命魔术中有不少知名实力派演员,包括休·杰克曼,克里斯蒂安·贝尔,迈克尔·凯恩,斯佳丽·约翰逊等等,他们都是非常有名且有多部高质量成名作的演员。具体分析一下休杰克曼,他在电影中扮演罗伯特·安吉尔,安吉尔是个投身魔术行业的英国贵族,他逐渐从见不得一只小鸟被杀转变为了一个被胜负欲支配且充满报复杀妻之仇的角色。因此,在电影前期休杰克曼的眼神是纯洁且纯情的,在妻子葬礼上时,他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的一幕真是十分令人动容。
但到了后期,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与内心中的复仇之火越烧越大,安吉尔逐渐变成了一个为了魔术不顾一切的魔术师。既然现在他的遁移术的秘诀是不断地杀死现在的自己,日后的他设计全套将伯登送上绞刑架则也不足为奇了。安吉尔从清纯纯情逐渐转变为内心阴暗的人物形象也在休杰克曼的表演中有了完美的体现,尤其是电影后期,休杰克曼在安吉尔自杀前所表演出的阴暗的眼神还有安吉尔面对被自己陷害了的伯登在做最后的挣扎时露出了不屑与冷漠的眼神给我印象十分深刻,甚至为伯登感到一阵心寒。由此,杰克曼的精湛演技在《致命魔术》中已尽数体现了。
不仅是《致命魔术》,从休杰克曼作为一个演员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我认为他的演技都持续处于极高质量的状态。相比于部分演员“就是适合”某个角色而本色出演获得成功(例如王宝强“就是适合”演憨厚朴实的农村人),杰克曼则是真的擅长表演,懂得如何在不同人设中跳跃:从英国绅士到美国硬汉,他的表演从不给观众带来违和感。例如在《X战警》中,休杰克曼扮演的金刚狼则与安吉尔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形象。金刚狼,一个杀人如麻、充满兽性的“硬汉”的人物设定也是杰克曼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塑造的最成功的角色之一(以至于现在的中国影迷见到杰克曼都会亲切的喊他“狼叔”)。
如此,在2004年的《范海辛》中,休杰克曼扮演的范海辛则是机智、勇敢、敏捷的吸血鬼猎人。从中可以看出,休杰克曼他作为一个演员能演好一个角色的原因正是他的演技的实力。
2. 导演:
诺兰导演是一个极具个人特色的导演,特别是创作早期作品时,他的团队总是保持着惊人的统一:从摄影师沃利菲斯特到音效师大卫·朱利安再到甚至男一号克里斯提安·贝尔,都与他合作了多部作品,因此诺兰的电影也非常的有一贯连续的风格。(实际上,原本《盗梦空间》也是想请克里斯蒂安来演的,可惜当时他还在拍《终结者2018》,于是才请了小李子当男一。
克里斯蒂安与诺兰的配合总是非常绝佳的,克里斯蒂安总是能塑造出最合适的角色。)而且诺兰最擅长与喜爱拍的就是烧脑悬疑电影,从《记忆碎片》,到这部《致命魔术》,再到《盗梦空间》,都使用了他最爱的非线性叙事结构。诺兰总是喜欢将正常的时间顺序打碎,再用他一流的叙事节奏感的把握将碎片“诺兰式”地重新排列,从而达到杂而不乱、结构极为丰富的观影效果,而本影片的叙事结构也将在“叙事”部分中详细分析。
3.配乐:
本片的配乐师是大卫·朱利安,他曾配乐诺兰的多部早期作品,例如《白夜追凶》、《记忆碎片》、《追随》、和《蚁蛉》,都是大卫完成的电影配乐。大卫擅长将室内乐与氛围电音进行混合,这样的音乐听起来不仅有管弦乐的宏大之感,也能通过氛围音乐表达出他所想要的情感。氛围音乐是一种电子音乐,它对一个旋律进行不断地重复,但同时能够通过运用适当的变奏与起伏的节奏来匹配电影剧情中需要的气氛。
我个人认为这样配乐的结合是极妙的,配乐中室内乐作为基础给予了观众开阔而震撼人心的氛围,电影配乐也是非常需要这样宏伟的配乐才能衬托出气氛;而具体的情感表达则通过氛围电音来修饰,同一段旋律或快或慢、或高或低,运用变奏将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全部掌握在了配乐师的手中。
因此,我认为这两种音乐的有机结合作为电影配乐是非常合适的,但也许氛围电音这样比较小众新颖的音乐不能被所有观众所欣赏,或是大家对于电影的配乐有着非常不同的理解。在filmtracks网上对于大卫的这段配乐表示难以欣赏,他们强调因为电影本身讲述的是两个聪明的魔术师斗智斗勇的故事,而配乐并没有很好的表现出这个主题,反而听起来“像b级恐怖片配乐中的陈词滥调”,因此对于大卫的配音感到十分的不满意,评论区的网友们给出了“很无聊”这样的评价。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是不公平的,在b站找到了《致命魔术》原声集的视频并重新欣赏后,大卫的配乐只能说与恐怖片配乐毫无关系,仅是渲染紧张的氛围而已。总之,对于这部电影的配乐的评价是比较两极分化的。
4. 角色:
故事中其实有三个主角,分别是安吉尔,伯登和法隆。安吉尔曾与伯登是好友,但在伯登害死了他的妻子时,他就与伯登分道扬镳。起初安吉尔与伯登较劲儿的目的还是为了报杀妻之仇,但随着两个的矛盾不断升级,安吉尔发现他始终无法破解伯登的遁移术时,便彻底被魔术的痴迷冲昏了头脑。在电影较开始的地方安吉尔就提到过他是一个执着且有激情的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吉尔的执着却是引他走向了偏激的道路。
而且安吉尔这个人物的转变其实是非常明显的。在电影中揭秘了一个鸽子魔术,也就是当魔术师把鸽子变没又再变出来一只时,其实是杀死了原本的那只鸽子,再拿出来另一只新的。这个鸽子表演不仅展现了安吉尔的人物转变,同时也预示了安吉尔后期的遁移术的表演方针。初期的安吉尔仍有着一颗善良、尊重生命的心,他改造了鸽子魔术的笼子,使得在其中的鸽子不会受到伤害就能完成表演。而后期的他则走向了变态的道路:为了表演遁移术,他利用复制机,不断地复制出新的自己,再将旧的自己淹死在水箱中。这样的表演机理和最初残忍版的鸽子魔术是一样的——安吉尔最终还是回到了起点,成为了自己讨厌的样子,真是令人唏嘘且感到讽刺。(下图为被淹死的安吉尔之一)
但不只是安吉尔,另一对男主角伯登和法隆何尝不也是狠人(为了方便,我把爱上sarah的认为是伯登,则爱上Olivia的认为是法隆)。他们作为双胞胎,为了魔术的表演,每天共享着互相的生活。即使外貌是一模一样的,但他们两个人其实仍然在性格和为人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例如伯登是重视家庭的,且他一心一意地爱着Sarah;他没有很大的追求或贪欲;他内心更多是善良、诚实、忠诚的。但法隆却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他虽然爱着Olivia,但他的心中魔术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他内心有这强烈的欲望与热情,甚至有些偏执。从Sarah告诉法隆她怀孕了,而法隆表演接子弹并表达爱意时,细心敏感的Sarah变感觉到这不是她爱的丈夫,暗示了那天的伯登其实是法隆。
而后来处理伤口时,Sarah疑惑怎是新伤口,而此时法隆提到了那天接子弹的情节,暗示了这里的伯登也是法隆,而当场被安吉尔打断手指的才是真的伯登。从此处情节的细节就可以发现,那天系结害死安吉尔妻子的其实是法隆,而伯登在被安吉尔拿着枪质问时,伯登也是真心不知道自己的孪生兄弟在场上系了什么结。
心疼一下可怜的老实人伯登为他兄弟的一时冲动失去了两根手指......总之,法隆对魔术的偏执与对其技巧的走火入魔已经非常清楚了,同时也正是因此性格,他对于安吉尔新遁移术的秘诀(也就是复制机的那个)会感到无比的好奇,他才偷偷溜到后台,给自己染上了杀身之祸。
5. 镜头:
本片的摄影师是沃利菲斯特,也是与诺兰一直配合的“御用”摄影指导,他与诺兰合作了多部作品,从《记忆碎片》,《致命魔术》到《蝙蝠侠》三部曲,再到《盗梦空间》,都是出自沃利的摄影指导之手,而其中两部《蝙蝠侠》、《致命魔术》都得到奥斯卡摄影奖的提名,《盗梦空间》则是奥斯卡摄影奖获奖者。那么在本片中,沃利对于镜头的运用是非常有逻辑的,他在本片中没有追求太多如《盗梦空间》般的花哨镜头和运镜,而是回归本真,用着扎实基础的镜头运用和画面设计将人物的关系和站位展现在观众眼前。
先来分析一下在葬礼上的镜头运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白色为主色的葬礼画面,将主角和棺材放在画面中心,画面的中心也同时对应着天花板上建筑的中线的横梁。这个镜头最基本的作用是让观众了解画面转移到了葬礼现场,用白色的主题色和具有压迫感的两面墙的棺材给予人肃穆严肃的氛围感,同时中央构图的镜头设计和光线的运用(中间亮、两边暗)也使观众的目光不由自主的向中间移去,聚焦在主角的身上。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个“第一视角”的镜头,不仅将葬礼上悲伤和压迫的氛围更直观地带给观众,更给人一种代入感。
接下来的两个镜头则是安吉尔和卡特在葬礼现场的人物特写镜头,此时的剧情是卡特在安慰安吉尔的丧妻之痛。这里的构图是将人物放在镜头三分之一处,且安吉尔偏右,卡特偏左。这样的三分之一构图不仅美观,也在提示着观众人物在场上的站位,给观众建立一个总体画面的把握感,即让观众能够想象谁站在哪里,不会让观众在观影的同时对于人物站位感到迷惑。这样左三分之一、右三分之一的构图也使两个人的交流在电影中更显丝滑、自然,此时镜头在两人间的切换也不会令人感到违和。
接下来一个镜头是伯登上场的镜头,此时摄影师把镜头拉远了,看到了安吉尔和伯登的对立的站位,且最基本的作用也是让观众们清楚地了解伯登的位置相对于安吉尔在哪里,建立一个更完整的位置观。而且此时镜头也明显地表现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感,两个好友的梁子也就此结下,同时暗示了未来的剧情中安吉尔和伯登的矛盾也会逐渐激化,两人将走上竞争与分歧的道路。
从这组镜头中就可以看出即使是看起来如此简单的镜头运用与画面设计,每个镜头的运用都是有它自己的意义的。正是如此踏实的镜头表达,才能让观众在剧情已经很复杂的情况下,不用花心思纠结人物与人物的站位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同时也让画面和谐、自然。
6.叙事:
诺兰在这部电影中使用的是他最喜欢的非线性叙述,运用倒叙和读日记时套日记的手法制造丰富的叙事结构,在本就精彩的剧本上更添一份趣味。故事一开始以倒叙作为引子,将安吉尔的死放在电影开头吸引观众注意力,并奠定了悬疑的氛围。接着伯登在狱中读着安吉尔的日记,从他们的学徒时代开始回忆起。接下来的剧情中回忆参杂着现实(也就是安吉尔谋杀案),而全片时间线最烧脑的部分是从安吉尔将Olivia排到伯登身边当卧底后,Olivia看似倒戈,最后却将“有遁移术秘密的日记”交给了安吉尔,这是第一层小反转。
但虽然Olivia看似偷日记没有倒戈,她其实还是倒了,因为那本伯登的日记是将安吉尔骗到美国的陷阱,也就是让安吉尔去找特斯拉,这是第二层小反转。接着,虽然伯登认为这只是骗骗安吉尔的调虎离山之计,可又令伯登没想到的是,特斯拉还真的有复制机可以帮助安吉尔完成遁移术,因此安吉尔又因祸得福,瞎猫撞见死耗子般地获得了属于他自己的遁移术的秘诀。安吉尔又随即利用复制机的秘密完成了不停自杀不停重生的遁移魔术,并顺便将自己的自杀之一嫁祸给伯登,并在自己的日记了嘲讽了伯登一番,使现实生活中也就是现在在狱中的伯登恍然大悟,这就是第三层反转。最后惊人的结局无关叙事手法,就是伯登其实是双胞胎,利用互换身份成功表演遁移术,最终在狱外的双胞胎杀了安吉尔,即最后的第四次反转。
其实这样的叙事在诺兰的电影中并不算特别复杂的,比起《记忆碎片》的45个片段、正倒叙掺假,还有《盗梦空间》的梦中梦中梦中梦,这部《致命魔术》可以说是非常友好了。虽然电影后半段反转比较多,也有倒叙插叙和日记套日记的手法,还有直到结尾才揭示的复杂人物关系,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也不算是有多么烧脑。
因为我觉得记忆碎片的叙事真的非常有意思,是一部让我觉得“电影竟然还能这么拍??”的片子,这里也来稍微分析一下《记忆碎片》的叙事吧!《记忆碎片》讲了男主患有短期失忆症,在失忆的同时却还要找线索探寻妻子被杀害的真相。电影采用将剧情碎片化,一半正序,一半倒叙,且交叉混合着剪辑在一起,再加上剧情本身就是比较一波三折,观影起来就比较有难度。但总之也是一部值得反复欣赏,且探讨了深刻的人性主题的好电影。
7.价值观:
《致命魔术》这一电影从一开始便给观众介绍了变魔术的三个步骤:以虚代实,偷天换日,化腐朽为神奇。而电影本身与这三部其实完全一致,就是解释了安吉尔和伯登两(三?)人分别的遁异术的秘密,也就是电影本身给所有观众变了一场巨大的魔术。实际上,安吉尔是运用了复制机的功力不断自杀式遁移;伯登是与双胞胎兄弟共享了自己的人生,牺牲了生活成就了魔术——这两人都因为追求登峰造极的魔术技巧最终迷失了自己,两人其实都没有获得成功。
其实再挖深一点可以发现,安吉尔是在走火入魔摸索出比伯登技高一筹的遁移术时走上越来越变态的道路的,以至于能够不断杀死自己不断重生。而且安吉尔当时是有可能获救的,就是当伯登在狱中给他递了写着真相(即双胞胎)的纸条,但安吉尔看都没看就扔掉了,这才导致了安吉尔之后被另一个双胞胎杀死(不然安吉尔就会更小心)。而双胞胎中比较激进的那个也是为了魔术不惜一切,顶不住诱惑去后台偷看安吉尔遁移真相的那个最终将被处以绞刑。总之就是电影中只要有人为了魔术变得越来越出格、越来越上头,就都不会有好下场,终将自己亲手把自己送上刑场。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解释,安吉尔是运用了特斯拉的交流电新科技获得的秘籍,而双胞胎则是通过对于人性的挑战成功遁移术的,可见此电影反映的另一个主题就是人性与科技之争,而斗争的结果只能说是两败俱伤。其实也有影评人认为这部电影对于人性讨论的反应是不够完善、不够全面的,其实我也这么认为。
在电影的乍一眼看下来,故事无非是两个魔术师花式斗智斗勇了一辈子,而真正探究到人性的部分确实没有怎么在电影中展开。实际上,我甚至认为两(三)个魔术师同时为了魔术而着迷,一个能不断自杀,另两个能交换生活、活在痛苦与黑暗中,都是缺乏铺垫的,至今我其实也很难理解促使两位魔术师走向变态道路的动机:虽然安吉尔的杀妻之仇动机勉强可以解释得通(虽然到了后期安吉尔自己也说他已经不在乎亡妻了,他只想知道伯登的魔术是怎么变得),那么双胞胎又是为何要如此折磨自己呢?
法隆对于魔术的渴望真的有如此迫切以至于自己和兄弟的人生都可以放弃吗?这里是我对于电影的一些小小的困惑。也许这部电影的宗旨并不是教会我们什么,而是想让观众在谜底揭晓的时候,为安吉尔反复自杀的勇气和双胞胎互换身份的悲剧命运感到震惊——也许这部电影就像是安吉尔所说的:只要骗到观众的哪怕一秒,他也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