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应该是什么样的?严肃呆板?性格枯燥?亦或是神圣低调?
其实并没有固定答案,可今年的这个诺贝尔奖女得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想象的模板。
她不仅展示了自己身上拽炸天的一面,还展现了女性独有的力量和风采。
女性的力量
power
一个56岁的科学家能玩得有多疯?
庆祝现场她放飞自我,脱掉外套拿起酒瓶直接开炫,酒水漏了她还豪放舔了一下,丝毫没有科学家的架子。
然而这位迷倒全网的飒姐,竟然是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她就是卡洛琳·贝尔托齐(Carolyn Bertozzi)。
拿到诺贝尔奖回学校上班第一天,她像个威风凛凛的女将军一样,一边举手高呼,一边拿着手机录像,记录欢迎她的同事和学生。
而祝贺她的好朋友除了一众科学家,还有摇滚界的大佬。
简单的祝贺意外透露了很多“劲爆”的信息:和大佬在哈佛玩过摇滚乐队,是乐队超强键盘手,还赢过常春藤联盟的乐队比赛。
但就是如此反差巨大的她,如今又在化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
如果你说她生于学术之家天资聪颖,在什么领域都能玩成尖子生,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但如果追溯她的经历,你会发现,很多人的爽文人生有时并不单单是聪明就能成功撰写的。
出生于1966年的Bertozzi,在家中三姐妹中排行老二。
父亲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母亲是波士顿大学毕业的法语学者,就连父亲的四个兄弟姐妹也从事科学研究,一家都是妥妥的高智商。
当然,三姐妹也都遗传了家族的高智商。
姐姐是个“数学天才”,是加州大学的数学教授,妹妹则是著名的心理学家,而她自然也是数一数二的佼佼者。
尽管潜移默化中,Bertozzi也接受了父母不少科学教育的熏陶,但她通往化学领域诺贝尔奖的道路却是山路十八弯。
这倒不是讲她不聪明,用她的话说,自己进入科学的道路几乎是潜意识的,只不过比平常科学家多走了几步。
高中时,她能文能武,不光成绩优秀,还一不小心靠踢足球被哈佛大学招收,与此同时还得到了一笔体育奖学金。
然而等进哈佛上了学,她发现练足球以及参加各种足球比赛都太耗时,干脆直接放弃了体育。
不搞体育,她也没想着去搞科学,反而一门心思想去主修音乐,但父母那里千万个不同意,还拿她一个追求音乐事业的堂兄当反面教材:他当初不是要追求音乐梦想,结果现在还不是为了付房租在银行工作。
Bertozzi虽然有点叛逆,但碍于父母的威严,还是选择了投身科学,“那时我有点不敢违抗他们。”
她准备读医,但大一期间需要选修化学,那时的她对化学并不是很感兴趣,“这只是一个我必须打勾的框。”
但在第二年选修的有机化学课上,Bertozzi却被狠狠啪啪打脸,同学抱怨的枯燥乏味的三维分子结构,在她眼里却是如此的美丽。
“它简直正对我的脑电波!”
第二年,她立马风风火火地转到了化学专业,每天不是泡在图书馆啃化学书,就是奔走在兼职的路上。
很多学生一般都是在餐厅当服务员来支付自己的大学费用,Bertozzi可没有走寻常路,她的大学生活过得远比人们想象的还要精彩。
Bertozzi并没有完全听从父母的意见,抛弃自己心爱的音乐,恰恰相反,她把音乐玩到了极致痛快。
她和同校志同道合的学霸们组建了一个摇滚乐队,名字听着就很反叛,Bored of Education(厌学)。
在乐队中,她不仅是键盘手,还担任伴唱,每次大学举办派对活动时,他们就会演奏自己创作的重金属音乐,或是翻唱当时的流行音乐。
谁知她不玩则已,一玩惊人。
1986年,他们乐队参加了常春藤联盟乐队之战,最后竟一战成名。
贝斯手汤姆·莫雷洛毕业后就去了洛杉矶,组建了新的乐队Rage Against the Machine,还写下了《黑客帝国》的主题曲。
后来的岁月中,Bertozzi也曾想过如果自己也坚持音乐,现在会过着什么样的人生呢?
或许她也会像堂哥那样,为了房租努力打工,追求音乐的路看似艰难,但坚持科研,那简直是难于上青天!
可Bertozzi在这条路上却从未有过退缩。
大学二年级时,她想在一家有机化学实验室实习,但那里满员不招人,她被分到马萨诸塞州眼科医院的实验室里打杂,经常需要去三英里外的医学院图书馆复印论文。
对她而言,这是一段有点混乱的经历。
第二年夏天,Bertozzi认识了一些研究生,想让他们托关系帮自己找个实习,谁知最后还是没能如愿。
“我开始有一种感觉,做有机化学家可能不是个好主意。”
无奈之下,她只能找到一家生物化学实验室先实习着,看看能不能寻到别的机会,没想到,后面运气还真得找上门来了。
一位叫乔·格拉博夫斯基的物理化学教授找上门来,问她愿不愿意去他的实验室过暑假,面对这个从天而降的机会,Bertozzi立刻放弃了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工作。
可她不知道的是,前面等待自己的,是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Bertozzi接到的项目特别考验她的能力,她说这一切甚至都超出了自己的理解范围。
她不仅要构建和组装一种科学仪器,还要学习用一种很复杂的编程语言来编写软件,以便能够控制这个仪器。
一切都是从0做起,但Bertozzi没有被吓倒。
“被巨大的挑战吓到是很容易的,但只要你每天都解决一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通往目标的道路上,杂草会慢慢清除,前路也会在你面前铺展开来。”
等暑假结束后,她不仅搞定了编程和仪器,后来甚至还将这个项目写了本科论文。
“在我快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论文也发表了,上面可是有我的名字哟!”
可Bertozzi朝思暮想的一直是那美丽神秘的有机化学,于是在读研时,她选择了伯克利大学。
原因很简单,那里足够自由,且对女性足够包容。
原来,在20世纪80年代,她还在读本科的时候,有机化学界的一些教授认为女性不能做出有意义的贡献,这让她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加艰难。
1993年,Bertozzi读博,选择了与Mark Bednarski合作,并开始合成聚糖类似物,与细菌病毒受体相互作用,促进免疫攻击。
团队研究还算顺利,结果到第三年,她的导师被诊断出结肠癌,接受治疗后,谁知他竟决定离开实验室教职岗,甚至还以医学生身份考入了斯坦福大学。
失去了导师,这课题还怎么研究?
Bertozzi可不愿意让自己几年的努力就这样付诸东流。思来想去,她带着另外两名学生找到院系领导,“让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项目吧!”
成功说服院系领导后,之后的两年,他们居然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独自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学位。
她形容那时候有点像身处西部蛮荒,看不清前路方向,但她仍感激那两年的经历,“如果看到机会从你身边驶过,你就应该立马上车,看看这条路会把你带向何方。”
显然,这条路看似艰难重重,却将Bertozzi带向了通往诺贝尔奖的康庄大道。
33岁时,她拿下了麦克阿瑟“天才奖”,44岁时又斩获了梅尔森麻省理工学院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获奖的女性。
如今,56岁的她又获得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成为史上第8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性。
可诺贝尔奖并不是她人生的终局。
年轻时的Bertozzi选择走向科学的道路或许是潜意识的,但当她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时,她知道,自己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在她读书的年代,她为走进科研吃了太多闭门羹,有影响的教授歧视女性对于化学的贡献和意义,想找个好工作也离不开德高望重的教授推荐。
她对此嗤之以鼻,“这似乎不对,难道我不该拥有掌控自己生活的权力吗?”
可比起拥有这个权力,她更希望的是,自己能为整个世界做点好事。
当斯坦福大学邀请她任教时,她拒绝了两次,而是选择回到母校伯克利大学任教。
她创建了自己的实验室,并向需要机会的研究人员和学生伸以援手,尤其是女性。
她开始接触社交媒体平台,并一直活跃在Twitter上,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化学,提高化学的知名度。
但2015年斯坦福大学再次邀请她来担任新研究所的教员时,她却答应了,“我要让我的学生在医学生态系统中获得更多经验。”
她说,希望自己培养出更多科学家,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做出贡献。
除了挑战科研界的性别歧视,她18岁时甚至不惧世俗偏见公开出柜,原因无他,她只是想忠于自己。
如今的她,是个同性恋妈妈,和妻子育有三个儿子,虽然她几乎从未晒过自己的家庭,但我们能想象出她会是个优秀的母亲。
因为当她得知朋友的女儿格蕾丝患有罕见疾病时,她感同身受,并立刻决定伸以援手加入研究阵容,制造出更高效平价的抗癌药物及治疗方法。
她爱自己教的所有学生,经常说和他们一起研究科学太兴奋了,还经常一起聚餐,学生都视她为自己的榜样。
她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书呆子,至今她依然热爱音乐,偶尔会去看乐队live,日常也会穿偶像的衣服来一波摇滚范儿。
她热衷于举重,即便年近60,她的身上却不显一丝老态,练出来的肌肉尽显女性力量。
一直以来,女性的力量经常被轻视。
她们被很多领域的人告知不能胜任这份工作,亦或是直接被排除在外,但其实她们的才华能力并不比很多男性差。
而如今,Bertozzi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人们:忠于自我,大步向前,抓住属于你的机会,你随时都能迸发出自己的力量!
本文图片主要源自:
Twitter@Carolyn Bertozzi;
Stanford news、网络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1]https://med.stanford.edu/news/all-news/2022/10/bertozzi-nobel.html
[2]https://www.hhmi.org/news/hhmi-investigator-carolyn-bertozzi-awarded-2022-nobel-prize-chemistry
[3]https://www.chemistryworld.com/features/carolyn-bertozzi/3008380.article
[4]https://www.the-scientist.com/profile/carolyn-bertozzi-glycan-chemist-33453
[5]https://news.stanford.edu/2022/10/05/carolyn-bertozzi-wins-nobel-chemistry/
[6]https://stanfordmag.org/contents/life-is-sweet
(摘自微信公众号 一人一城,鲸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