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它是美国CNN评选的“最佳亚洲电影”第一位。
4年前,它是英国BBC甄选的“21世纪最伟大百部电影”第二位。
1年前,它又位列《卫报》“21世纪百佳电影”榜第五位。
很少能有一部电影,可以做到像《花样年华》这般——
无论岁月如何掩盖,它都始终萦绕在影迷心头。
今年,恰逢《花样年华》上映第20周年。
对于这个特殊的年份,导演王家卫其实早有透露:
他的泽东电影公司,已经“在对《花样年华》进行4k修复工作”。
原本,王家卫的计划是在5月20日的戛纳电影节上举行修复版首映。
▲20年前的5.20该片戛纳上映,梁朝伟夺得影帝
届时,国内院线也有望一睹风采。
然而,半路撞上全球影业停摆,给电影人和观众都出了道难题。
让人一直念念不忘的《花样年华》,它的不老秘诀是什么?
除了梁朝伟和张曼玉间若有似无的绵绵爱意,全程四溢的性张力……
自然还少不了那如花般美好的东方符号——旗袍。
正如影迷常说,电影是光影造梦的奇迹。
而恰到好处的服装,就是这奇迹中最画龙点睛的一笔。
电影里的服装,不仅展露着演员的情绪,同时也感染着观众的情绪。
它们是电影不可或缺的道具。
甚至你也可以说,它们是重要的参与者之一。
01.旗袍,勾勒情绪电影《花样年华》中,女主角张曼玉一共换了26套旗袍。
这部影史经典,向观众诉说着一段令人嗟叹的错爱:
为了探寻各自伴侣出轨的原因,周慕云与苏丽珍走到了一起。
在时光的流逝中,两个寂寞的人竟也互生好感。
可出于种种原因,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擦肩而过。
故事的情节本不复杂,但巧在王家卫的别出心裁。
片中,他并没有转换太多拍摄场景。
而是用苏丽珍一身身旗袍来推动情节发展。
98分钟的光影梦境中,我们甚至忽略了张曼玉的脸庞。
只一心醉倒在她美好身段所衬托出的繁花似玉的旗袍上。
很多的影视作品里,总是过度泛滥地使用服装造型。
这往往会让观众产生一种误解:
服装,只是有助于演员扮靓、扮美的道具。
然而事实上,服装却可以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神器。
尽管它们的生命大都很短,有些甚至只是影片中的一个背影镜头。
但它们却可以在那个镜头里,捕捉到角色的灵魂。
《花样年华》的服装设计张叔平,在拍摄时每天都要带几十套旗袍去片场。
拍戏只拍一件,为什么?
因为现场要看演员怎么走、镜头怎么动,“有时候拍背影多一点,选的衣服就不一样了”。
现在回头再看,你会发现这些生命力短暂的旗袍,所用布料亦款款不同。
每件旗袍的花纹都很特殊,尤其是一些抽象的云水纹。
其实它们全是张叔平的珍藏,是市面上找不到的宝贝。
就连张叔平本人都曾感叹,真是“用一块,没一块”。
而当年负责裁制这些旗袍的,是正宗上海老师傅梁朗光。
拍《花样年华》时他已年逾七十,早已对外宣布退休。
但经不起王家卫和张叔平再三的诚意,他才破例出山。
片中所见26套旗袍,花色面料各有巧妙,裁剪亦纤细合度。
在视觉上,它们突出了张曼玉的时而忧郁,时而悲伤,时而欣喜。
换句话说,就是每一套旗袍都精致地勾勒出了女主人的情绪。
当被久不归家的丈夫冷落,苏丽珍心情低落。
这时她穿的颜色暗淡,线条极简。
当发现丈夫出轨,苏丽珍郁郁寡欢,却故作坚强。
她用大开大合的明艳打扮,作为应付上司、邻居的保护色。
当和周慕云相识、了解、情定,苏丽珍内心亦难免欣喜、期待。
因此我们也看到了许多色彩跳脱、流光溢彩的款式。
《花样年华》中,苏丽珍总是一直不停地换衣服。
但换不掉的,是她那股始终含蓄性感的气质。
不同场景的角色登场时,服装通常是最直观的元素。
它不仅有助于观众接受人物情绪,在演员诠释演技与深化时也有妙用。
由于穿着旗袍,身体活动受到限制——
张曼玉拍《花样年华》时,“说话声线、手指活动、坐立姿势都跟往日大有不同”。
此外,衣服还紧得令她动弹不得。
更促使她进一步理解苏丽珍为何会压抑自己的感情:
一个受传统思想影响,内敛保守的女人,自然无法冲破束缚去追求真爱。
这也成了《花样年华》走向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一直以来,旗袍都被视为最能展现东方女性仪态及气质的服饰。
苏丽珍的旗袍,更是将女人的婀娜多姿、山水韵律衬托得恰到好处。
这也是为什么,当“微风玉露倾,挪步暗生香”夹杂在比烟花寂寞的人生中,它才会尤为动人。
02.和服,展露文化服装,不仅可以辅助观众理解银幕人物的情绪、性格。
而且,它还是展露影片文化背景最有利的工具。
2005年,一部名叫《艺伎回忆录》的电影——
成功地透过三个身穿和服的中国女演员,带观众领略了一段陌生又熟悉的文化。
▲章子怡、杨紫琼、巩俐
影片中,杨紫琼扮演的实穗原是日本殿堂级艺伎。
正是她,把章子怡扮演的小百合训练成了一流的接班人。
不过银幕外和章子怡一样,杨紫琼也得从头开始学做日本人。
这当中的第一步,就是穿和服。
和服展开来如同一幅画,美则美矣,但真要穿却格外费劲。
杨紫琼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打星出身的她也只有一个感受:
“被和服一层又一层的裹着,身体得承受那么多重量。”
而太重的后果,便是“如果不走好,就像拖着一块死肉”。
不光如此,华人女星们还要踩着20多公分高的厚底鞋。
练起舞来,一个个都免不了跌跌撞撞。
这时美国导演就会“刻薄”地问:“你们不都是女侠吗?”
杨紫琼和章子怡演过《卧虎藏龙》,这大概是美国人最熟悉的武侠片了。
在日本众多类型的和服中,艺伎和服是最为华丽的一种。
它用料讲究,大都是绫罗绸缎,上面还印有绚丽的花纹。
精致的手工和矜贵的质感,共同组成了它高昂的价签。
一件纯手工缝制的和服,在05年就已至少要1.5万美元才能买到。
即使租用,每小时也需支付50美元。
而片中优秀的艺伎,起码都有十件和服。
艺伎和服的花纹,主要会根据季节变化。
如早春时节,她们会穿水仙花图案的和服,仲春时是樱花,晚春则用紫藤花等。
回看《艺伎回忆录》,你还会发现片里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和服——
一种是舞伎穿的振袖和服。
它们颜色鲜艳、花纹繁复,袖子长达脚部。
另一种是艺伎穿的留袖和服。
一般颜色朴素,花纹较少,袖子只到臂部。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服的沿革早已与日本的历史息息相关。
而一部舶来电影,便也是借由它融入到了陌生的民族特色和社会传统中。
此外,服装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尽管当年《艺伎回忆录》上映,章子怡曾因英语说得不地道而备受诟病。
但仍有不少观众,是在看了小百合的演出后对她大加赞赏。
影片在日本宣传时,她还收到过一份意外的礼物。
几位曾于京都当过艺伎的老婆婆,被小百合一角的成长勾起了当年的点滴。
收获感动之余,她们也决定送给章子怡一份纪念。
这份纪念,正是几套珍藏多年的和服。
如此浓情厚意,令章子怡在感激之余深受鼓舞。
而这样的一幕,也使得电影在艺术表达之余,完成了跨文化交流的使命。
03.高定,定格时尚戏服设计与时装设计,两者究竟有何区别?
时装周的设计师常说,自己某一季的灵感是来自某部电影。
这就已经算是回答了问题。
▲1992年的《惊情四百年》与时尚碰撞
时装设计可以借电影,不受限制地挥洒时尚想象力。
但戏服,却是电影的一部分。
戏服设计的唯一目的,便是让观众爱上电影,并沉浸在角色里。
而电影总在拍摄结束一年后才上映,就注定了他们无法自由地追赶潮流。
可如果是一部讲述时尚的电影呢?
进入21世纪后,就诞生了不少回忆时代与复古时尚的作品。
2013年《了不起的盖茨比》,便是代表之一。
为了迎合上世纪20年代浮光掠影、纸醉金迷的主题——
该片的戏服设计师大掀时尚潮流。
片中超过 40 套礼服,灵感皆取自Prada和Miu Miu过往的成衣系列。
它们以丝绸、皮草、天鹅绒等材质为主,辅以璀璨水晶亮片。
并点缀祖母绿、托帕石以及黄金,融合了当时美国的年轻放纵与欧洲的精致颓废。
另一部2017年上映的《魅影缝匠》,相较之下则更显内敛与奢华。
上世纪 50 年代,高级时装屋里的高定设计师迎来了他的缪斯女神。
除了扭曲诡异的爱情主线,高定美衣无疑是整部片的精髓。
为了这部电影,戏服设计同样近距离观摩了Givenchy、Balenciaga等大牌成衣。
每一件戏服,甚至是出场只有几秒的模特,都是量身定制。
片中男主作为设计师,提到一种来自17世纪的蕾丝时,带有一种崇高的敬意。
而这小段珍贵布料,实际也是戏服设计跑遍伦敦淘回来的,还在剧组消失过三天。
在被找到之前,所有人的精神都变得十分紧张。
每个人都在互相询问,“蕾丝在你那吗?你有见过蕾丝吗?”
由于面料有限,设计师的每一刀都非常慎重,最后才精致呈现在电影中。
正是有这样一针一线的浪漫,才使得剧组的服装陈列室几乎和高定藏馆并无二致。
电影对时尚艺术的追求,源于这种对服装的格外用心,对质感的格外挑剔。